- 收藏
- 加入书签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常态化的设想与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深入研究、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对青年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要坚持“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核心、进头脑是目的”的理念,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常态化,实现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材体系,再转化为教学体系,最终转化为价值体系。
一、“三进”工作常态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益于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正是这一新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 20 岁左右,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 60 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站在“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的战略高度,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主动将个人理想追求融进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争当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有益于高校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是知识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我国高校 “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我国的国家性质、高校教育的历史经验、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等都决定我国高校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其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进一步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不断坚定高校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有益于青年学生明大德
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推进“三进”工作常态化,能加深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将其成长目标同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主动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的服务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三进”工作常态化的可行性
(一)“三进”常态化有坚定的政策保障
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这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常态化提供了政策支撑和重要指引。高校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做好 “三进”工作常态化部署,以进教材为基础,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最终归宿,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推进机制,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工作有序、扎实地进行,帮助师生对新思想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境界。
(二)“三进”常态化有坚强的领导保障
推进“三进”工作常态化,高校要主动肩负起“三进”工作的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局面的常态化。高校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加强教育教学顶层设计,从教学资源、教学制度、教学督导、教学评价、教学实践等方面入手,保障“三进”工作得以常态化推进。各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教学与新思想融合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思政”的价值引领,形成校领导带头走进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大力度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推动思政课堂改革创新,实现“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演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三进”常态化有优质的资源保障
目前我国已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或研究机构成立了十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产生了一批有广度、有深度的研究成果。近两年国家还增设了有关社科基金项目,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专项资助,激发了高校教师的研究热情。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思政教师注入了新思想、新理论、新思维,为思政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如何凝聚学生共识、促进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等提供了许多优质资源。
三、“三进”工作常态化的实现路径
自邓小平理论“三进”开始,高校思政课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对“三进”工作已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推进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绝不可照搬照抄以往的做法,也不可在原先“三进”经验中简单加以取舍或补充,而应立足于“新时代”“新思想”“新矛盾”“新征程”的历史阶段,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深入分析“三进”工作中三个维度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以增进高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一)教材创新的常态化
“进教材”是“三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高校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系统化地使用好、讲解好思政理论课程教材。为方便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统一使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中宣部和教育部立即组织专家结合新时代发展,对“两课”教材进行修订,编写出最新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从教材源头上确保新思想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 “进教材” 这一环节的工作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理论基础上的创新,是集全国人民智慧和经验为一体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而新思想的理论研究进度是不可能与教材编撰、出版的进度保持同步的,因为教材编写受到自身规律性和滞后性的制约因素,无法将新时代新思想的内容详尽地编入教材。高校要遵循时代性、科学性、现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党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琢磨和系统研读,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权威读物编写相关读本,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精神融进课堂中。
(二)师资配备的常态化
“三进”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放性的、富有内在逻辑的科学体系,它会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如果思政教师中断了对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那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就难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讲得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教师要坚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师资教学实力的方式有很多,既可以通过自学、培训、讲座等学习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走出去”形式,如组织教师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学习,拓展教师思维和视野,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方式,打破教师个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备课局面,让教师在集体备课研讨中碰撞出思想火花,解决教师内功不足的问题。高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帮助思政教师迅速成为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过硬、理论功底扎实、业务水平精湛、科研能力雄厚的领军人物。
(三)融入课堂的常态化
“进课堂”是“三进”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进教材”和“进头脑”中间的桥梁,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贴近学生,探索 “内容为主、形式出彩”的课堂模式,在“知识性”课堂的讲授方式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思想理论的演变过程和逻辑关系。
推进课堂内涵式教学,达到“知识性” 理论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遵循“用学术、学理讲政治”的原则,紧扣“八个坚持”和“十四个明确”相关内容开展专题理论教学;另一方面,绝不能就理论而讲理论,要阐释新思想、弘扬主旋律,只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把枯燥又深奥的理论讲得生动、讲得透彻,讲出逻辑条理性,形成浸润式学习,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对理论学习的畏惧感,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教师可采用 MOOC、cMOOC、xMOOC、CCK12、SPOC 等辅助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由 “知识体系” 转变为“问题链”“互动链”模式。思政教师要精准掌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接纳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设置议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等,做到学生课前有准备、课中有参与、课后能实践,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头抬起来,扎实推进课堂内涵式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育人实效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常态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从“接收”知识升华到“接受”知识,再在实践中完成“接收认知”到“接受认知”的飞跃,要遵循学生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接受”客观规律。学校要从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三进” 工作常态化的实效性。“实践课堂” 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更好地理解理论、感受理论伟大魅力的最佳途径。
高校要不断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阵地,如开展社会实践调查,通过采访、镜头等方式记录社会发展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察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调研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探究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新思想的理解。必须注意的是 “实践课堂”的阵地是成模块化、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建立在实践活动上,要避免“破碎化”现象。又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两微一端”建设、校园网络红色阵地建设,参与“互联网+”理论宣讲,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实践教育基地,参加田间生产劳动、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课堂”过程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学生所呼、所想、所需,触动学生灵魂,形成学生间的朋辈共同学习、认知和高度认同,更好地凝聚全体师生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识。
“进头脑”是“三进”工作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也是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新思想才能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才能深刻理解这一思想体系所蕴含的巨大实际价值,体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科学内涵和精髓,体悟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民族复兴道路之伟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水平转化为认同层次,再升华到信仰境界,最后通过实践外化为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行动,从而强化“四个自信”,促成学生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五)网络思政教育的常态化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宣传舆论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中指出,要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新变化、传媒技术的新发展。高校要积极开辟教学和育人网络新阵地,主动开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网络平台、思政 APP 学习平台等。例如,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开发的“思政课 APP”、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放研修平台的 “思政课研修 APP”、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出的“思政课在线 APP”等学习平台,实现了手机 APP 的融媒性、个性化和交互性,开拓了网络育人新格局,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服务的精细化,推进了思政教育网络阵地覆盖面的延展。
在“三进”工作常态化的进程中,高校要坚定主心骨,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致力打造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 “同心圆”,开创为国育才铸魂的新局面,引领广大青年大学生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内化与外化、认知与认同的高度相统一,最终帮助青年学生主动生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自觉,自觉地将新思想武装自己头脑,自觉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上下功夫,努力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C1061】
参考文献:
[1]刘国华,陈泽云.习近平党建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和启示[J].喀什大学学报,2019
[2]刘广林.以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为引领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