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当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一起文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省广州市510545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被大学生重视与传承发扬。本篇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中外文化对比,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等方面出发,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认识,并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由我们“源文化”小组发起,主要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的在校师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发布在朋友圈及“源文化”公众号上。问卷采用不记名式,发出350份,收回310份,发出与收回之比88%;收回问卷有效率超过94%,符合统计学的标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问卷全部内容可认识且回答精确者只占18%;能够认识一半以上者占69%,认识一半以下者占约13%。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较明确的认识,并可进行归纳。

2.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认知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很大和只有部分影响力者分别占33%和45%,认为正在消逝占13%,另外有8%表示难以判断,0.2%的人觉得传统文化已经荡然无存。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充满信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有较大的影响力。

3.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展望

16%的人认为很乐观,54%认为比较乐观,24%觉得很难说,5%的人认为不乐观,0.4的人认为很悲观。由此看出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喜忧参半,也显示了继承和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途径及了解程度。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至少表现于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的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它的核心就是不同精神的衍生物,文化得以发展的本质在于能否广泛的长远的传播。通过问卷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和传播的方式。

1. 认知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最多的渠道是课外书籍:46%,其次是课堂和家庭:21%,来自电视及网络的占27%,其他占6%。从中看出,书籍以及网络对大学生认识了解传统文化起到了关键作用,课堂和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影响力。除去自身因素,外部环境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家庭和学校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网络电视等的普及也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2.了解程度

2.1古代文学方面

问卷调查了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超过一半的人表示全部读过,30%的人读过两部以上,只有约13%的人表示仅粗略阅读。由此看见,古代文学经典传播力不容置疑。对于孔孟学说或唐诗宋词等,大部分同学都有涉猎,但除了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人能深入了解且印象深刻。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学的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是现当代文化贫瘠的表现之一。

2.2传统习俗和礼乐方面

调查显示,中国传统的12节日,被问卷者能够答出的只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对重阳节、寒食节、腊八节的认知,远不如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

与传统节日伴随着的习俗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演绎着中华文化的美丽神话,精忠报国、孝感动天的故事,是对外阐释中华文化、表达中国历史的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重要资源。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总体影响力,令人担忧。是如今随着外国文化入侵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减弱,状况逐渐让人担忧。

自商周传承的礼乐伦理,在现如今虽然大多数同学都很难道出一二,但是不难看出有96%以上的同学觉得传统习俗已经潜移默化到中国人的内心外神中,这对传统文化传承有很大的积极性。

2.3对近现代文化的了解程度

近现代诗歌与红色文化,只有很少部分的同学有过深入了解,大多数表示影响力正在逐步衰退。红色文化作为新中国的魂,值得被我们深刻继承和发扬。而当代文献诗歌等也迫切需要我们正确认知和代替一些“精神鸦片”,出现在大学生的日常视野中。

3.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认知。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需要同时进行并且都举足轻重。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大多数同学认为传播的主要方法有阅读,旅游,传统器物(服饰,工艺品等),因为它们更加贴近生活,而且艺术形式也比较有趣生动。但对于一些诸如剪纸,戏剧,刺绣等喜爱程度很低,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继承有明显的偏好,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状况不太乐观。积极的一面是有70%以上的同学有想过或者有兴趣参与到对他人的传统文化传播中来。但是问及有一些看法比如韩国将“端午祭”申遗成功,如果以后有类似这种情况,你的看法时,只有30%的同学表示给予一切行动支持,60的同学表示会在心中支持。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还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对来文化的看法。

在本次调查中,80%的同学觉得外来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文化中,且呈不断加深的趋势。外国文化包括了外国节日,习俗,和各种文化产品等,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对中国文化冲击最深的就是外国的文化产品。其美观性,实用性,耐久性远超了国内同系列产品。一半以上的同学表示如果在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中选择,会考虑更为划算实用的一方。这也就表明外国文化的衍生产品正在逐步地入侵中国市场并且比重还在进一步加大,必须值得我们重视。而外国的节日习俗等,包括电影,工艺技术,64%的同学认为可以很好地和中国文化相处,29%的同学表示无所谓,7%的同学觉得外国文化入侵严重侵蚀了中国自身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由此看出外国文化习俗应该可以很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存。

三、针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发展的建议

(一)在调查报告中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我们“源文化”小组在问卷中收集和整理了同学们的有效建议,大致为以下几点:

1.运用大数据和网络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

2.增添对于了解传统文化的课程和相关知识活动

3.定期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趣味活动,如汉服活动,剪纸活动,刺绣活动,武术射艺活动等

4.重点保护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培养相关的人才,建立相关部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加大经济上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力度

5.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崇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6.发展一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并且提升产品质量,做好宣传,让它在市场中可以和外国产品“硬碰硬”,不仅减少外国文化的侵蚀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7.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更好的风气,并且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独立发展,要把校园优秀文化与周边环境尽可能同化,形成一定影响力

8.鼓励人们对自身可被称之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同时带领身边的人共同认识和了解各地域的传统文化

(二)国家出台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政策及精神内涵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并且要求各部门协同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具体方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加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等。

(三)源文化对于大学生继承传播传统文化建议

1.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区分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重要标志。过于激进,认为只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好的,或者妄自菲薄,认为中华文化已经衰落都是不可取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历经时代洗礼,既然历久弥新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抱守残缺,照抄照搬等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规律,不免要落后,所以要秉持“扬弃”思想才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选择。当代大学生更要迎合时代的发展,精确的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2.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当代中国大学生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敬畏之心,对历史和未来都肩负起责任,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因此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取之精华,才能发扬光大。

(2)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一方面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实形态的保护,如古代文物,古代书记,古迹,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民族方言等,在行动上提现出来,不随意拍照古文字古画,不在古代遗迹上涂写,并且投入到传统节日习俗中的气氛中去,而不是浑浑噩噩。目前来看,学校和新媒体都是很有效的途径,学校要加强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加大经典文章,诗词的比重,结合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网络上要加强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旅游,短视频甚至娱乐活动中去。我们大学生更要身体力行,多多了解传统文化,唤醒我们对于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更加贴近。

3.强化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行动力的培养

要加强自觉性和领导力的培养。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我们生活中落实。大学生可以利用一切新鲜事物,如抖音,快手,bilibili,微博等软件发布相关视频宣传,主动自觉地如投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去,在学校成立相关的一些部门,定期组织活动唤醒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政策加强引领,学生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在行动力上体现。

4.融入时代特征,面向未来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多样。总之,有一些文化会被淘汰,还有一些文化会更加繁荣。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向世界学习先进的传统文化,但是与此同时要推送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大学生能做的就是参与或者了解外国文化,步入世界博览会此类活动中,开启新眼界,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优秀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传统文化必将促进中国发展。

指导老师:张宁 邱俊豪

“2021年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112620024)资助项目。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良田中路181,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名字:源文化小组,邮编:510545,专业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探究与继承。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