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我国环境设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分析

一起文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摘要:我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在新时代下,环境设计作为多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 ,环境设计对于现代人居建筑的综合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环境设计成了极具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因此环境设计亟待优化,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环境设计的现状和不足进行分析,浅谈环境设计未来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环境设计;现状;趋势;

一、环境设计概述

随着中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完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的的经济商品和工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带动环境设计的近一步飞跃,凸显了社会经济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效果。环境设计是基于人类改善社会生存环境所开展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它可以协助人类改善生存环境的愿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提及的环境艺术,主要是指可以促进生存与生活环境得以改善的艺术,主要是使用艺术的形式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

二、我国环境设计现存的不足

2.1 环境设计的公众参与性不强

目前,中国的环境设计大都是由私有单位或个人设计,对于城市公众的看法与建议没有有效的进行采纳,这样城市环境设计就有失公众性,只是单单体现设计者的个性,不完全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我国部分城市的环境设计群众参与程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会出现城市环境设计完成后群众满意率较低的问题。在今后的城市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以此保证城市环境设计的科学性。

2.2 环境设计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处理不好

纵观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一直都奉行环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现代环境设计与自然因素关系的处理上没有达到标准,致使建设功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协调发展。一般情况,中国城市环境设计对于高新技术和高科技材料的应用比较多,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却比较少,不能充分的发挥其自然功能,因此造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法达到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2.3 环境设计标准亟需完善,缺乏前瞻性与时代性

环境设计是建筑业、艺术及工业等多领域的有机结合,只有凭借科学的理论指导,才能够整体提高城市环境功能,因此必须要具备前瞻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我国二三线城市环境设计存在千篇一律的特点,既无法彰显我国区域特色,也难以体现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不仅会对我国城市环境设计科学化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也无法提高我国整体城市环境设计综合水平。环境设计需要在科学的标准指导下进行,但现阶段我国关于环境设计尚未形成统一的实施标准。各个地方的城市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存在盲目性与随意性的现象,城市环境设计成果缺乏综合协调性。

三、我国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路径

3.1 国家政策引导下环境设计的新趋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然而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对一些古老的村落进行乡村改造是必要的,一是能挖掘村庄潜能,开发特色的乡村旅游链,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生经济效益;二是能改善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乡村改造也不能是千篇一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如何进行乡村改造也就成了环境设计专业亟须考虑的问题。在未来我们首要做到的是保护建筑生态脉络,以村庄和村民为主体,根据村庄特点,结合乡土材料和建造技术,通过小体量公共功能植入不同的村庄和乡村地区,重续乡村内在文脉传承,重新展现村庄的文化历史和身份标识,在县域范围形成一个文化经济的社会循环系统,从而带动乡村的观念转变以及自我康养。

3.2 科技时代下我国环境设计未来新方向

由新技术、新型空间关系的出现和空间的复杂化而带来的时空异步和感知 异质也是空间感知需要关注的新特征。异步通信技术使得人们不需要即时地回复对话,但却可以完整地回溯交流的每一个细节。身处同一时间和空间下的人们,由于认知模式,信息接收渠道和个人经验与偏好的不同,对于空间的感知和认知呈现完全不同的结果。数据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关注整体趋势的同时, 锁定具体个体的差异和特点,但在过去,大样本与个体精细化几乎是悖论。新数 据和新技术的产生,在把控全局特征的前提下,对每个个体都能够精细化描述和画像,从而实现对时空异步和感知异质的记录与描述。在专业领域,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专业学者的研究与前端、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结合,用以支撑政府、居民和环境设计师的感知、认知与决策。这些工具将会在设计实践过程中、使用前评价和使用后评价的全流程中支撑实践。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研发的路见平台,内嵌于即时通讯平台中,精确可延续地收集城市使用者对于具体空间的偏好与建议,可以在使用前与使用后的评价阶段高效准确地收集公众的反馈与建议。这些工具的产生将会使环境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和决策依据、信息来源发生极大的改变。

3.3 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新材料成为环境设计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直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设计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可持续发展和新型环保材料的运用最能直观地表现出我们对环境的保护。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型的建筑材料,这些新型建材都呈现出绿色、环保、低耗、高效等特点。新材料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是必需的,旧建筑材料的运用也是一大趋势。这里的“旧”并不是与新材料对应的“旧”,而是指对各种建筑物拆除和维修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包括废砖、废土、玻璃碎片、混凝土块及钢料等。可以对这些旧的建筑材料进行再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例如,在建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时,王澍收集了不同时期建筑拆卸下来的700多万块废砖废瓦,进行了再利用,建筑也因此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变废为宝、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建筑的建造成本,还保护了环境,经历过风雨侵蚀的砖瓦,也能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无论是新材料的运用,还是旧的建筑废料的回收再利用,都要达到最大化的合理配置利用。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结语

随着政策、科技、环境、文化、生活的改变,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设计师,不能用以往简单的环境设计方式来为人们服务,我们应与时俱进,学会接纳与吸收新事物,从而拥有超前的设计理念。而如何拥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就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结合环境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努力探索,进而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松,班建伟.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09):        92-93.

[2]陈苏鲁.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2):65-66.DOI:10.16871/j.cnki.kjwhb.2021.02.030.

[3]彭智凯,陈筝.面向未来建成环境的健康设计 前沿及展望[J].时代建筑,2020(05):14-21.DOI:10.13717/jcnki.ta.2020.05.004.

[4]徐蜀辰,王鹏,周宁奕.异步、异构、异质与融合 数据与分析工具对空间感知与环境设计的影响和未来可能[J].时代建筑,2017(05):14-23.DOI:10.13717/j.cnki.ta.2017.05.004.

作者简介:樊滨宇(1998.11-),男,山西省吕梁市,汉族,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