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一起文学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系 辽宁 大连 116100

摘要: 本课题主要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切实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与企业贴合、课程案例和项目来自于企业一线,打造企业切实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改革

本课题主要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切实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与企业贴合、课程案例和项目来自于企业一线,打造企业切实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通过此次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以企业和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岗位培训等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来自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我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作为2019级的学生,在2021年9月份进入实习阶段,按照本次课程改革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样本,完整的完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可以很好的总结出本次的实践是否为高效的合理人才培方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以此形成更加完整、与企业充分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总体框架

(1)现阶段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问题的分析。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把企业实际项目和案例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不在纸上谈兵,所学知识与企业所用脱节。

(2)注意引入目前企业主流技术,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相匹配,让学生毕业即可就业,而不是需要企业再花大力气重头培训,为校企无缝衔接创造条件。

(3)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合作模式。

建立和健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设置专业的合作机制,使职业院校的教学行为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引入与企业接轨的课程,使学生在顶岗、跟岗实习阶段不必再针对一门新语言而从头学起。

(4) 面向职业岗位,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和岗位实训课程群。

企业与职业院校成为两个教育主体,学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企业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岗位实训课程中,可以将企业讲师请到学校,进行实操;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形成以企业和学生为中心的柔性化管理系统和应变机制,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岗位培训等方面能够及时满足来自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5)在不同的课程群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可以引入MOOC课程,翻转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的更有兴趣,更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场所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也可以是各类学习平台,实训场所。重点强调应用型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与实践性、重视产学协作的共同教育。

三、主要目标

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与区域人才需求相结合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相符合的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1) 一个目标:培养具有项目实操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两个阶段:校内培养阶段+校外培养包括实训和实习阶段相结合;

(3)三层能力:基本能力层、软件工程师能力层、系统综合技能层;

(4)定位大连:针对地方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培养基本能力层的技术蓝领、工程师能力层的技术白领。

(5)缩小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加大实训的课时;教学内容中技能教育特色突出,适应社会需求。

(6) 确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格局。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制定坚持整体优化和个性化的原则,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安排,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四、思路方法

(1)构建基于校企协同的实践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我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产教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项目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2) 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操训练

结合高职院校学院学生特点,将实践教学设计为课程设计、专题训练、综合实训、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和顶岗实习等五个层次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实践教学型”为培养类型定位。

(3) 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在师资培养上采用“双师型”培养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去,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在教学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给学生授课。

(4)积极推进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大连市、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移动互联大赛等。

五、创新之处

(1)本课题选题有针对性,符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而制定的法规精神,探索高职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机制,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2)本课题目标明确、具体。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可操作性强,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3)研究方法鲜明,构建了多层次的实践环节。

(4)评价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因此,保证培养评价的规范性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评价主体不仅限于学校师生,还包括家长,用人单位,社会成员,评价内容有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要对创新能力及时间和理论知识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书面性与实践性想结合等等。

参考文献

[1]郎为民,杨德鹏.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21(6):11-13.

[2]王保安.打造“众创”发展新形态[J].求是,2015(7).

[3]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的力量[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08.

[4]邵满春.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数码世界,2016(4):47.

[5]吴吉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2015(01):47.

[6]汤文莉.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分析[J].  2020.

[1]王作铁, 李平. 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 2014, 34(1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