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小学中高年级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反思与建议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性思维导图的其中一种,具备了诸多优点。例如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阅读脉络,加深学生们对文章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从而构建起语文学习的知识结构框架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闷对文本阅读的创造能力。为此,本文首先说明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重要价值,接着再对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思维导图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记忆大师TonyBuzan提出,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思维工具,也可称为一种思考策略、思考方式,如今被人们应用到各行各业,便于人们整理、思考。思维导图主要按照“全脑思维”这一概念,充分调动人们左脑思考的文字、顺序等信息,并联合右脑思考的空间思维、联想想象进行全面、深刻的记忆,从而达到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结合,实现刺激左右脑的目的,让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左脑和右脑的潜能,加深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印象,触发学生们的灵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因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的思维工具,教师们也可以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
二、在小学中高年级中应用思维导图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思维导图具有的图示性的特点,这是思维导图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导图可以将文字、图像、色彩等一系列信息巧妙的结合起来,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形象、抽象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美国精神心理学家斯佩里的“脑科学”实验中,斯佩里曾指出:“在人类的右半脑,集中了许多高级的功能。”而在应用思维导图“识图”的过程中,就可以兼顾左右脑协调运作,积极利用右脑所擅长高级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学者研究指出,与一大段的文字阅读相比,小学生们更喜欢读图,“图”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二)提升理解、归纳等阅读能力
而从本质上来看,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并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地训练,正是思维导图应用的目的。对文章的理解、整理归纳是语文阅读最基本的能力,而理解、归纳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意义构建”。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可以概括表述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主体,而文本作为客体,而知识或者说是阅读能力是在这两种的相互建构作用下所产生的。思维导图则可以帮助学生加速、加深这种阅读能力的构建。
三、在小学中高年级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和建议
(一)课前助力预习——思维导图检测学生预习程度
在阅读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即使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但也并不能够通读教材,深入文本当中,也不清楚自己想学什么,想要什么,在预习时难以聚焦注意力。为此,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灵活用图,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学生语文阅读知识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制定学习目标,并教给学生明确授课的中心主题出发,从“听、说、读、写”等分支着手,完成阅读基础知识的盘点,导出学习的思路,整合学习知识体系等,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制定学习目标。将本节课中的字词知识、内容梳理、情感态度等用一张思维导图概括,形成一张清晰的脉络图。在学生们应用思维导图制定学习目标时,我还发现有的学生会从“我会读文”“我会思考”“我会感悟”等方面,明确自己本节课要攻克的难题,学习目的更明确。对于教师而言,思维导图是检测学生预习程度的有效方式,而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思维导图是课前自我诊断的高效工具。
(二)课中深入文本——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脉络,积累写作方法
针对于阅读教学,有效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文本关键字词句、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深入了解写作方法的作用,让语文课堂更扎实有效。
比如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这一课中,利用思维导图对于构建文本整体框架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相关信息标记出来,以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孙膑的应战策路。如,在第一场比赛中,齐威王的上等马赢了田忌的下等马。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提取出关键词,赛马的场次、出场顺序以及比赛结局,在第二场、第三场比赛中也是如此,通过思维导图中的对比,让学生们明白了“懂取舍才能以智取胜”的道理。
再如,在教授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文章时,为了凸显武松的智勇双全、意迈冲天,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方法,在“吃酒”这一环节,运用了“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便有大虫,我也不怕!“等句子进行语言描写,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板书“十八碗”“我不怕”等关键字词,旁边标出语言描写,直观清晰。在“武松打虎”这一环节,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虎时“闪、抡、劈、揪、按、踢、踢打”等动作,板书把“打虎”和“打虎动作”用枝线层级串联起来,再把描写方法标出,让学生们能够立刻联想到人物动作的敏捷、勇猛威武,从而使文章写作方法深入学生的心中,积累写作的方法。
(三)课外拓展阅读——思维导图促进拓展阅读
语文学习仅仅靠课本上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语文教师寻找一些课外的文章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对于学生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大致内容、把握文章主旨、拓宽知识面。这时,应用思维导图对一些内容庞杂的课外名著进行梳理很有必要,既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锁定自己所阅读的位置,还可以帮助记忆主要情节,利于日后回忆和交流。
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我推荐学生阅读学生版的《三国演义》,将其作为课外阅读的任务,并且给出了关于“人物事迹及关系图”这一个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绘出属于自己独家的“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思维导图为她们阅读《草船借箭》帮了大忙,通过导图了解到了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等人物的关系,并知道了他们的主要特征、成就等。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思维导图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们“自我完善、自我反思”,构建出一份自己的思维网络,有效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
【结束语】
将思维导图融入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特点,习得言语规律,感知思想感情,迁移学习方法,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思维轨迹显性化,让学生充分参与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在阅读中的系统性整体思维能力和思辨性,让思维导图充分发挥真正的能量。
参考文献:
[1] 沈建强.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J]. 浙江教育科学, 2009(6):3.
[2] 张金玲. 思维导图,换个角度来阅读——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4(1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