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1+2+2+2”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新时代思政课堂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根铸魂核心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为解决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工具单一和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生动性,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问题,本课程通过“1+2+2+2”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一条教学主线”+“两个新的教学工具”+“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和实践,强化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使课程教学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教学质量,为整体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夯实思想道德和法治基础,为高校同类课程教学提供良好示范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 教改 创新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本科高校的五门思政课程之一,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治与法制建设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夯实科学三观之根,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尊重、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一、基本问题简述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面向新入学大学生最先开设的思政课,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起点。这个时期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然而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还停留在高中学习阶段;且由于其青春期特征,思想十分活跃而容易走极端,是非辨别能力不足,三观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亟需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下思政课存在的基本问题在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普遍还是两张皮,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与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授课多以单纯的讲授为主,偶尔辅以简单的课堂提问或讨论,主体不突出,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很难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也难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工具单一。当下教师课堂教学依赖多媒体设备,黑板(白板)形同虚设,鲜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辅工具。又因教师的讲授能力水平所限而使PPT成为简单的电子文本,不能发挥PPT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功用,这对于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长大的“00后”来说,缺乏了足够吸引力。
(三)教学内容单一。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单一,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不但以单纯的讲授为主,而且以单纯的教材章节安排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平均用力、平铺直叙、面面俱到,既无扩展,也无延伸,没有把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更没有形成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体系,这就很难打通教学内容理论、历史和实践的内在逻辑性,更无法突出课程各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
二、解决思路:“1+2+2+2”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在文件中,要求思政课教学“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网络教学形式”;同时强调“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生师互动,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上述精神,针对思政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本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经探索后形成以“1+2+2+2”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即“一条教学主线”+“两个新的教学工具”+“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理论+实践”的模式贯穿整门课程。同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校内实践基地、虚拟仿真实践,配合完成混合式教学。
(一)一条教学主线
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串联教材章节,将德育教育、法治教育与生动感人的党史故事、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将当代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发展和“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衔接起来,用鲜活教学展示中国实践的厚度、世界视野的宽度和理论创新的深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青年大学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两个新的教学工具
使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新探索,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满足了“00后”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生动性、灵活性的需求。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关要求,通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重构课程知识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方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线上教学中,学生不拘于场所、时间,通过电脑、智能手机观看学习通、慕课等教学平台中精品课程的线上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对课程重点、难点内容反复学习并加以巩固。线下教学则采取翻转式教学和专题式教学。教师针对学生们在线上学习及阶段测验中容易出现和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学重点、难点解惑答疑。同时,根据学生线上学习实际效果,对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给予有针对性地总结、升华及拓展。
(四)理论+实践的教学
依据教育部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整合本校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解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针对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的实际,通过课堂提问、手机弹幕、随机点名、小组活动、投稿等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线上线下互动的课堂氛围。
课程评价兼顾过程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涵盖出勤、线上学习、课堂表现、闭卷统考等方面。实践考核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学生根据自身优势、专业特点、擅长专项选择不同项目完成,成果形式多样化。
三、创新与亮点
(一)“虚”“实”结合的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的升级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本课程教学工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虚拟仿真教学
虚拟仿真教学能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在空间、安全等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为本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绿色环保、安全高效,较之传统的教学视频更具体验感、真实感,可通过人机对话、角色扮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加强学习的体验感。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具有无可比拟的便捷性,符合当前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手机终端使用习惯,不受地点限制,实现了实践课程进口袋的目标。
2.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为提高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思想上做到爱国爱党爱家乡的高度统一,本校打造占地1500平方米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展馆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完整体现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校的有机统一。活动厅则为学校党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质平台。
3.利用新的教学平台
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创新的教学设计把智慧教学工具和传统课堂的理论教学方法、教学优势等完美融合起来,形成有机统一体,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评价提供了数据化依托,思政课教学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此转换实现课程内容及知识点重构,体现课程的理论性、前沿性,将貌似枯燥的、有距离感的书面话语转化为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话语,把正确三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由感性而理性地认识到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 在学生思政课堂中,教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英雄劳模事迹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作为创新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途径。
(三)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将教学课时灵活划分成学生线上自学课时和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内容,线下课堂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运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混合式教学在形式上,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实现了以互动为支撑的翻转式教学,实现了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重、知识传授并举的转变。
(四)互补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
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的本质目标。主要表现在:
1.理论教学(线上线下)
线上学习由学生自主安排,在课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需准备学习心得分享的材料,参加知识小测试,并在课堂上进行心得分享和成果展示,教师基于学生心得和学生测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理论补充及深化。同时,学生之间也可通过交流、互评得以自我提升。
2.个性化实践活动(校内校外)
从学生自身优势、专业特点、擅长专项等实际出发,开展丰富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城乡规划、舞蹈学、小学教育、音乐学、国际贸易等各专业的实践活动均体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
(五)与四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
四史教育学习,是2020年5月中央党校向各级党校发出通知。开展四史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贯通起来,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化、生动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以课程为依托,将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如:在“中国精神”篇章中体现党史,在“改革创新是新时代迫切要求”篇章中体现改革开放史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深刻把握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和杜绝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成为拥有正确三观和崇高理想信念的新时代人才。
四、实施成效
本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校期间在校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毕业后继续发展,为国家社会输送大量优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投入使用,对强化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学实践质量起到良好的宣传示范作用。超星学习通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使用,拓开了师生的视野,在鲜活的故事和事迹中深化了“对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认识,也让学生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真正扣好了人生的第一颗扣子。由此,“1+2+2+2”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同行院校的交流中,取得良好反响。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学生参与式教学”在思政课中运用研究(2020J11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丽,女,湖北武汉人,昆明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