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研究

一起文学
广州市南沙区潭山小学

摘要:体育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学生的学习历程中,无论是中小学、高中以及高校的教育,体育课程在其中都肩负着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责任,并且还承载着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责任。在新时代体育“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背景下,明确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文章围绕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研究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发展历程,讨论“立德树人”的内在含义以及生活实践。

关键字:新时代;体育;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体育发展政策,就是要将“怎样培养体育精神、为什么要培养体育精神、培养什么样的体育精神”作为政策的出发点,为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事业开创出新的局面。这一政策的提出不仅体现出了我国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视,更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进一步框定。自新课改以来,政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基本理念,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当中来。

一、建设含义

素质教育一直我国教育的重点培养目标,而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音乐美术以及体育方面的人才和教学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最佳时期。人的一生中学习阶段是整个年龄段中的黄金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阶段,对构建学生品德意识、日常行为方式都有着快速的发展。学校体育在体育工作中可以算得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从社会角度来讲,校园体育拥有着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从学生角度来讲,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对于学习幸福感也可以得到急速升值。所以在新时代的学校体育工作建设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段方式将立德树人政策更好的渗透到教育当中。我国教育部门在2018年曾经发文:明确指出将取消体育特长生在高考当中的加分项目,从此高考体育加分成为了一段历史。那么这对校园体育的未来方向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由此可知,体育改革后,国家加强了体育在教育当中的地位和重视。目的就是要让新时代的校园体育更好地发挥出体育育人的功能含义,在教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保障未来社会维稳发展的前提,更是要将学生培育成具有我国核心主义价值观的社会接班人【1】。

校园体育与思想德育渗透有着相互关联的作用。校园没有了体育这门课程,就如同汽车没有方向盘,体育在德育思想上更有着巨大的关联性。例如一名学生在英语作文上发生了挫折但这远远比不上学生在进行体育比赛时遇到的挫折,但这是体育老师引导学生德育思想的最好时机,及时告诉学生不要害怕困难、勇于挑战,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初期,人们只能靠劳动成果数量去当时的生产队换粮票、布票等生活需要,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害怕劳动、怕苦、怕累就不去劳作,反而在劳动中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伙伴合作,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正含义,这也是对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最佳传承。由此可见,德育皆寄于体,无体育既无德也。在日常的体育课程学习当中,校园体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各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技能学习锻炼学生不怕苦、不怕难的优秀品格。这也反映出了体育这门学科在校园教育当中的特殊属性,更深层次上说明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格,体育就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最佳学科,为教育提供更便捷的方式。

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不仅强调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体育教师教学风范的培养。在国家大力发展体育教育的背景下,能够更好的培养我国优秀教师在教学上的良好风范以及生活中的优秀公民,持续做好体育改革深化的伟大事业。“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我国教育上的重要指标,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创建、企业的产生、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德育思想的灌溉,校园体育对学生的德育影响更加不容忽视。校园体育教师作为一名教育从事者,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要将更多的德育思想渗透到教学设计当中去,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教会学生基本的人生道理。通过教育改革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并且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意义。同时体育教师要知道,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他与学校中的很多学科都有紧密的关联,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学科渗透到体育教育当中,建立一个新的体育教学体系。因此,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自身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最基本的体育课程,同时在其他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所以体育教师自身也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成为更优秀的体育教师从业者【2】。

二、理论落实

(一)教师对“立德树人”理论的认知

按照“立德树人”理念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师需要在传道受业解惑的道路上体现出教师的基本能力以及教学责任。所以,体育教师不单要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更好地传承,还要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能力,将德育思想贯穿在体育课堂当中。对于学生来说,大学生阶段的青年团体是人生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能否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思想上来,在教学中揣摩学生心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关键点。教师是落实大学生“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联络者,体育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政策的落实是否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也能看出体育教师对于教学政策改革的态度。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大部分对于“立德树人”理念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政策的基本含义,在教学上也表现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少部分的体育教师表示只了解“立德树人”,还有一小部分很少关注。但这也说明“立德树人”的政策已经得到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支持并加以实施,体现出新时代国家体育教育的新高度。但是为什么国家还是要强调“立德树人”政策的含义呢?这是因为,体育教师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但是在教学上更在意的还是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日常锻炼,没有真正的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课堂当中去,导致政策落实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要做到不光在自身思想上认同“立德树人”政策,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完成政策的落实【3】。

(二)学生对“立德树人”理论的认知

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指标,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政策的主要对象,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立德树人”理念是政策落实的前提。另外,此项政策的提出不仅为我国体育教育提供了改革方向,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实践上也具有明显了时代特征,体现出了这个时代学生的全新精神面貌。因此,要重点把握学生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政策的态度,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不同学生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立德树人”理念十分认同,认为此项政策更加贴近教学生活,有非常好的教育价值。大部分学生认为“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学生自身拥有更高的思想意识,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拥有更强的体育专业素养,少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有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于“立德树人”政策的落实充满着美好期待,对学生自身形成良好地体育素养也非常重要。但是也反映出大学体育课堂对于政策落实的完成度较小,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到“立德树人”理论的核心思想。

(三)“立德树人”理论课程的实践难点

从新时代教育需求上看,体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政策的首要任务不是单方面的宣传理论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也很将政策进行更好地落实,所以学校在这方面一定要从多个角度、结合师生的共同看法去制定专门的教育方法体育,通过校领导与全校师生的共同配合来推进政策的有效落实。第一,体育教师的看法对政策的落实影响深远。教师在政策的落实中由于对“立德树人”理念的中心思想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区别政策有效落实和无效落实的根本区别,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真正需要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政策根本任务落实的有序发展。第二,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到政策的建设含义,导致在课堂上利用“立德树人”的模式进行教学时不能深入民心,把中心思想强硬的添加到课堂当中,学生不能从根本上理解老师的用意。

三、具体措施

(一)实现师生共同合作

在体育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政策并非是体育教师以一人之力能够完成的,需要学校的各级领导人、政教处、学生会等部门和教师以及学生本身等政策落实者共同完成。在政策的落实上,必须明确各级学校代表的任务与责任,对组织结构进行最优化配置,发动学校全员共同参与,形成一股伟大团结力量的源泉。首先,由校领导构建政策管理机制,将管理任务分配到每个领导身上。再根据“立德树人”政策所需要的任务合理分配到学校的每个部门,建立密不透风的关系网,共同实施政策。其次,学校体育部门应联合学校活动部、宣传部、摄影部等部门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进行实时报道,让更多学生了解到此项政策的根本任务,将政策的思想落实做到实处。最后,针对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体育教师要联合学校专业的思政老师共同参与到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各项活动当中来,通过思政老师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共同保障“立德树人”政策在体育课程当中的落实【4】。

(二)构建全新教育体系

对于“立德树人”政策的落实来说,良好的教育体系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任务,全新的教育体系不仅要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更要形成更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新体系来说,主要可以分为课堂和工作两种模式协同发展。第一,就是体育德育思想与思政课程思想上的协同。要想构建完整的体育思政课程体系,首先要注重整个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合理性。系统性要根据两种课程的不同特点,对体育思政课程创建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课堂的充实性与趣味性,有效回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综合性问题。第二,是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教育方法上的协同。高效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立德树人”政策的落实,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最佳抓手,对落实政策提供了基本的实践条件。对此,校领导要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生活中的不同事件里有效的添加体育物件、赛事观看等生活小事,让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第三,就是整个教育体系与体育课程的协同。通过教育体系和体育课程的共同推进,将整个体系运用到体育课程实践当中来,真正做到在体育课堂中体现德育思想的渗透。

(三)筑造理论立体支架

要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思想的有效落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当代学生意愿,为政策的实施打造有力的保障。自我教育强调的是在整个政策的落实过程当中的主动性,所以体育教师在课堂当中的引领作用十分重要。所以在实际的课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因为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和新阶段,对自身的思想认知和社会感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自主管理,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另外,要重点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对其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规划调整,根据教师的不足,制定专门的计划提升教师能力。注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在每年对教师进行匿名建议,形成良好地校园风气。最后,创新学生体育课堂方式,把体育文化故事生动的讲解到课堂上,引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在“立德树人”的主题背景下,讲解我国运动健儿们的优秀精神,做到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听真看真感受,打造体育精神的传播途径【5】。

结论: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在体育课程中的运用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确定了各阶段学生在教育上的主体成长以及教育的方向。这一政策的落实也得到了我国各高校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认同,但在实际教育上还对立德树人的思想认知不够透彻,需要相关策略对其进行引导开发。同时这一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有助于维护学生在体育课程上中心指导,对我国的体育课程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媛,马芝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研究——以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为例[J].党史博采(下),2021(11):56-58.

[2]周龙,陈桂岺,吴宾,张曙林.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改革视域下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衔接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06):658-665.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21.06.006.

[3]李萍,张学卫,冯志花,田雪娇,王磊.关注思维品质  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2021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题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2):3-7.

[4]毛振明,丁天翠,蔺晓雨.新时代加强与改进中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策略——对2007年以来7个关于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文件的分析与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2-12.DOI:10.19582/j.cnki.11-3785/g8.2021.09.001.

[5]刘涛.“通专结合”: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8):158-16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