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许渊冲“三美论”下《陋室铭》英译本评析
何青青(1998 -),女,安徽安庆人,汉族,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摘 要:本文以罗经国教授和Professor X.L. Woo对《陋室铭》的英译本为分析对象,从我国翻译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 ——意美、音美、形美出发,对比评析了两个英译本的翻译处理方式以及其各自瑕瑜。通过应用该理论对不同译本的对比分析体现该理论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希望该研究可以启发更多进行文学翻译,尤其是对希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翻译研究者们有所启发。
关键词:三美论;《陋室铭》英译;诗词翻译
一、引言
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陋室铭》内容丰富,格式整齐,是一篇短小精悍而又深入人心的美文。其中典故隐现,词约意深。《陋室铭》出自《古文观止》,经常被大家翻译成不同英文。本文作者在阅读了几种不同的版本后选取了稍具代表性的两个译文版本,尝试从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论”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两个版本的作者分别是罗经国教授和X. L. Woo(中文名:海外逸士)教授。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的工作,这是因为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特殊性。译诗需要译者进行第二次文字创作,这就要求译者在源语言的文学上有相当造诣并且精通目标语言,才能尽可能展现出原文的韵味和美感。鉴于诗歌翻译的复杂性, 没有一个绝对的翻译标准。本文作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 “三美论” 极具潜力,许先生本人也有着丰富的文学翻译经验,所以该理论可以尽可能的传递原文在意思、音律和形式上的美感。
二、许渊冲的“三美论”与诗歌翻译
提到中国现代翻译界中诗歌翻译的代表非许渊冲(1921-2021)先生莫属了。许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其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还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并且许先生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
“三美论”的翻译理论经常被应用于诗词翻译中,而许渊冲的“三美论”最初则是源起于鲁迅。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 :“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 :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许渊冲,2006:73)。不过,鲁迅的“三美”最初指的是中国汉字,许渊冲将其发展为“三美论”并且应用于文学翻译上。
“三美论”简单来说就是在翻译是做到兼顾“意美”、“音美”、“形美”。“意美”指的是翻译过来的诗作要在内容上达意,把原诗的美感传达出来; “音美”指的是译诗要有一定的音律美,如最常见的押韵。诗词本身就具有音乐一般的抑扬顿挫之美感,符合“音美”的译诗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才像是真的诗。“音美”能集中体现诗歌旋律和节奏的美感。和谐韵律和生动节奏也能够反映诗歌的风格。中国古典诗歌一般都要求做到声调抑扬顿挫、押韵、双声叠韵等等。在英语诗歌中没有平仄,英语诗歌中有抑扬格,在节奏和押韵方面有头韵、谐音、内韵、谐音等;“形美”即翻译过来的诗在形式上也应该有一定的格式,如对仗工整,要有诗的样子,不能在文体上如同长篇大作拖泥带水尔尔。
在译诗时,“意美”、“音美”、“形美”中传达原文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是三美齐全。特殊情况则需要视情况取舍(许渊冲, 2006:9)。意美是诗歌中最关键的部分, 音美和形美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位列其后且以意美为核心。古诗的意美在于简单凝练的语言却能为读者呈现出一副栩栩如生、充满神韵的诗情画意。对于三美的关系, 许先生曾说如果翻译时只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 虽然称不上是一首译得好的诗, 但是也不失为一篇译得好的散文;但是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唯独缺失了意美的话, 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张智中, 2006) 。
三、《陋室铭》原文及两英译本评析
(一)刘禹锡及其《陋室铭》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陋室铭》是
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不包括标题只有短短八十一个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发自己的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阎琦 1998:540)。
刘禹锡因革新失败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他,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随后还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由减少到一间半。刘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李薇 2006:462)”那位知县见其仍满不在乎,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里被迫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小,环境一次比一次清苦,于是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流传千古的铭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刘燕,遇旻 2015:110)。全文如下: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吴楚材,吴调侯 2007:199)
全文的白话译文大概是: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吴楚材,吴调侯 2016:269)”最后一句的全句是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中的二、四、六、八句押韵,即偶句押韵。而如“孔子云:何陋之有?”一句并不对称,可见并非都是完全工整对称的,而是以骈句为主,间有散句,骈散结合。
(二)《陋室铭》的两个英译本评析
1.译文一的作者是罗经国(2005:58),罗老师是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研究生毕业,曾留校任教,在美进修过。曾先后开设过“欧洲文学”、“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读”、“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等课程。有作品《欧洲文学史》两卷,《狄更斯的创作》、《新编英国文学选读》,《世界文明史》、《狄更斯评论集》、《人造人的故事》以及汉译英译作《古文观止精选》等[]。
译文一:
An Epigraph in Praise of My Humble Home
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
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A lake needn't be deep;
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
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Erudite scholars come in good spirits to talk with me.
And among my guests there is no unlearned common man.
In this humble room,
I can enjoy playing my plainly decorated Qin,
or rea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quietly,
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My humble home is like the thatched hut of Zhuge Liang of Nanyang or the Pavilion Ziyun of Xishu.
Confucius once said:“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罗老师在译文如果回译成通俗的白话其意思则是:
山不必高,只要上面有神,它就很有名。
湖不必深;只要里面有龙,它就有超自然的力量。
我的家很简陋,但只要我生活在其中,它就享有美德的美誉。
爬到门阶上的苔藓把台阶变成绿色;
透过竹帘反射出的光将房间染成青色。
学识渊博的学者兴致勃勃地与我交谈。
在我的客人中,没有没有学问的普通人。
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
我可以享受弹奏我朴素的琴,
或静静地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声音扰我耳根清净,
或有官方文件给我精神上的负担。
我的小屋就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茅屋或西蜀的紫云阁。
孔子曾说:“屋里有贤人,怎能称其卑贱?”
译文的题目大意是“赞颂我的寒舍的铭文”。译文的前三句的最后两个词分别是on it、in it和in it,形式上和音律上对仗且押韵了,且句中都有so long as,和原文形成呼应,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后两句中的最后三个词分别是turns them green和turns the room blue,作者依旧是选择直译且让译文布局相互对照,因为是同为描写颜色的句子。但是前面的几处对偶罗老师并没有体现出来,比如a deity& supernatural power。后面的几句基本上都是按照上文的意思翻译,每句字数不一致,没有刻意求押韵或者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但是读起来意思了然于心,并不会有不理解意思的困扰。但是罗老师的译文特点是朴实有力,用词较为贴切,译文简洁清新并且忠实于原文。
2.译文二是X. L. Woo(中文名:海外逸士)所译。X. L. Woo是一位中英双语作家兼诗人,出版过六本英文书作:Useful Strategies in Everyday Life(自立类)、Kungfu Masters(侦探类)、Empress Dowager Cixi(中国历史类)、Empress Wu the Great(中国历史类)、Adventure of an American Girl in Ancient China(幻想小说类)、Poetic Gems & Short Stories。
译文二:
Eulogy on My Humble Abode
Known will hills be if fairies dwell,
no matter high or low;
and charmed will waters be if dragons lurk,
no matter deep or shallow.
A humble abode though this is,
my virtues make it smell sweet.
Verdant are the stonesteps overgrown with moss,
and green seems the screen as the grass seen through it.
I chat and laugh only with great scholars and have no intercourse with the ignorant.
I can play simple zither and read Buddhist sutras;
no string and bamboo instruments to grate on my ears and no government documents to weary my mortal form.
That's what like Zhuge's cottage in Nanyang and Ziyun's pavilion in Xishu as Confucius quoth,
“How canth it be humble?”
X. L. Woo的译文读起来的感觉和罗先生的译文有很大不同。如果翻译译文为白话文大致为:
要是仙人居住在山丘将名声大噪,无论其高低;
要是群龙潜伏在水里将会引人入胜,无论其深浅。
虽然我这是一个简陋的住所,
我的美德使它香气芬芳。
青苔长满石阶,
那绿色似乎像透过屏幕看到的草一样。
我只与大学者谈笑,不与愚昧人交往。
我会弹古筝,会读佛经;
没有弦竹乐器让我的耳朵刺痛,
也没有政府文件让我的肉身疲倦。
就像南阳诸葛草堂与西蜀紫云阁如孔子所说那样,“哪里来的简陋可言呢?”
英文标题的白话文意思可以译为“我的寒舍颂辞”。译文开头前两句很精彩,有种引人入胜的感觉。作者使用倒装的句式,有一种娓娓道来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老传说一般。Hill和dwell在同一句话中尾音相同,读起来起到了如同使用了Alliteration(头韵)一样朗朗上口;no matter high or low和no matter deep or shallow的处理很精妙。原文只提到了这对近义词中的一个,但是作者补全后甚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并且句式更加工整,而且还让low和shallow压了尾韵。后面的长短不一的句子作者也在尽可能求工整,我们可以从作者把原文中可能不在一句话中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句话中的平行位置中看得出来,如: simple zither& Buddhist sutras;great scholars& the ignorant;string and bamboo instruments& government documents;Zhuge's cottage in Nanyang and Ziyun's pavilion in Xishu。
这篇译文其实体现了译者得深厚功底,意境、音律和形式都在极大程度上与原文的水平接近。译文二似乎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因为其对某些词语的选择赋予更多的意象美,因此使其更符合意美这一标准。但两位译者都忠实于原文,用简单准确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原文的意境,押韵也符合诗歌的文体特征。总的来说两篇译文各有千秋和其可取之处,体现了两位作者的不同风格和其各自对原文的理解。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英译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先生倡导的“三美论”对我国古文古诗翻译实践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和启发作用。“三美论”中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理念能够正确引导译者将中国古典诗歌文章译出原有的意境、神韵和风姿。我们在翻译该类文章是需要在每个细节上灵活适当地处理,原文的韵味与意境便能在译文中展现,从而以此慢慢突破诗歌翻译的瓶颈。许先生也为我们树立了值得膜拜的译者精神和榜样, 他的翻译理论成果将文学翻译带入了更高的境界。总之, 作为年轻一代翻译练习生, 我们应以许先生为榜样, 学习其对翻译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实践精神, 为诗歌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对外传播贡献出属于自己地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李 薇. 2006.《古文观止》(珍藏版)[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 (12):462.
李 真. 2021.《陋室铭》教学实录[J].中学语文教学 (02):25-28.
刘 燕, 遇旻. 2015.《小古文·高段》[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08):110.
罗经国. 2005.《古文观止精选》[M]. 北京:外英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吴楚材, 吴调侯. 2007.《古文观止》[M].西安:三秦出版社, (05):199.
吴楚材, 吴调侯. 2016.《经典传家·图解古文观止》[M].合肥:黄山书社.
许渊冲. 2006.《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阎 琦. 1998. 《新注·辑评·新解 今译古文观止》[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张怡云,葛 畅.2016.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陋室铭》英译文[J].(04):152-154.
张智中.2006. 《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