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及提升中国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一起文学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摘要: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改革后,试卷中出现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词汇和语句的翻译,考生们对此类词汇感到陌生并难以精准翻译,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文化失语”。本文以大学英语六级翻译为切入点,探讨“文化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并对改善“文化失语”现象、提升中国学生文化自信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文化失语症、文化自信、大学英语六级翻译

一、引言

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是一门使用率极高的语言。大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英语,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中西方文化作为独立个体割裂开来,对部分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不熟悉。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日趋显著,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将中华灿烂文化推介给全世界是大势所趋。在全球化背景下,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在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促进跨文化交际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全国性考试,大学英语六级的试题,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示范性。然而,有研究发现,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英语基础不扎实,学生并不能将中西方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双向系统,因而产生漏译、错译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引起了学界的思考和关注。

二、文化失语的内涵

(一)失语现象的定义

“失语”概念起源于医学领域的“失语症”。患该症的病人大多由神经中枢病损引起思维障碍,失去对口语、书面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早期关于“失语症”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医学、心理学等领域[1]。直到1950年初,Blumestein, Garraffa, Fyndanis 等学者才将失语症与语言学产生交集,但还没有相关书面文献问世。因此,在无语境文本中,“失语现象”通常概指无法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表达阐述动作主体的观点,或是传达动作主体的情绪等[2]。美国社会语言学家、人类心理学先驱萨丕尔在他提出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中表示:“语言脱离其根植的文化是无法存在的。”因此,本文将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研究“失语现象”的定义以及具体表现。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意为无法用其他语言(即母语汉语外的语言)流畅且完整地通过口头表达或文字书写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风俗、观念等;或是在他人用其他语言(即母语汉语外的语言)叙述有关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名词或者语句时无法马上理解的情形。第一种情况是由于中外文化的演变、社会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制度、习俗以及观念等常有对应的专有名词,或是无法直接翻译成西方能理解的语言,因此使用者必须掌握相关词汇,或通过一定技巧才能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传达给外国人,而很多学生并不能掌握对应的单词或是翻译手法,因此常会产生“词不达意”的结果。第二种情况是在和外国友人沟通过程中,当外国友人说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词汇时,由于我们并不了解相关词汇或外语语法修辞,听到后无法及时反馈,经常出现外国人表达完我们仍然不理解的情况,需要外国人进一步简化或是转化成通俗易懂的“中式英文”后我们才能理解,这也是一种“文化失语”的表现。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失语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无法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以小偏差转换成母语外的语言,二是无法在母语外的其他语言中提取并理解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相关的词汇。

(二)文化失语的原因

1.课程设置和教材缺失

高校缺少教授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是唯一的英语课程。然而该教材内容多以英美文学、文化为主,鲜少涉及中国元素。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机会在课堂中接触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而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国文化概论》只作为一门选修课,并且选择这门课的同学并不多,致使学生缺少学习和练习,让学生在英语教育中忽略了中国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2.过度关注外来文化

正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如果没有正确的文化鉴赏和选择能力,会在价值取向、信念上出现偏差,这会极大影响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逐渐形成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崇而对传统文化不断忽视的态势。如今,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传统文化,他们更愿意追捧他国文化。归根结底,是他国文化影响力过于强大,而青年学生们喜爱尝试新事物,标新立异,因此传统文化逐渐不被重视。

3.缺乏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意识

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更为重视,但只是一味追求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忽视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当外国友人询问有关中国文化的问题时,中国学生不能准确地向外国友人解释。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而我国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

三、改革后的六级翻译

自2013年12月起,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在题型方面做出改革,翻译这一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的句子翻译变成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负载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频繁出现,分值比例由原先的5%提升至15%。

Aixelá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文本中出现的一些项目,由于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没有对应的项目或该项目具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当它们在源文本中的功能和意义被转移到目的文本时产生困难[5]。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其语言中所涉及的文化负载词必然带有本民族独有的特色,因此,熟练运用文化负载词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一环,也是英语教学中需不断研究并精进的课题。

自2013年12月至2021年12月,汉译英段落翻译中依次出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如四大发明、中国画、旗袍、朝代等,涉及的文化负载词涵盖了艺术情操、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2019到2021年三年间,每套六级翻译均涉及中国文化负载词。由此可见,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并通过在翻译题中不断引入中国文化负载词考查考生对本民族文化内涵和精髓的理解,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掌握,本文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英语专业19级、20级共计1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96份。在“请写出‘梅花、荷花、牡丹’对应的翻译”一题中,只有24名学生完全正确,剩下141名学生中,完全不会翻译的有36名,其余学生则部分正确。这三种花名出现在2019年12月的六级翻译题中,中国名花是诗人和画家创作的重要题材,与中国古代杰出的诗画等作品紧密相联,但能够准确完成翻译的学生少之又少。

问卷数据显示,90%学生认为在外语学习中有必要提高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但缺乏一定的途径。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一个国家特有的且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文化负载词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六级翻译题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掌握程度。然而,通过调查分析,66%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经常感到词不达意,34%的学生有时会感到词不达意,可见英语教学的文化失语已对大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造成了影响。

四、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不利于学生透彻了解中国文化

调查结果显示,90%学生愿意了解中国文化,其中有30%学生非常愿意了解中国文化,24%学生比较愿意了解中国文化,但有30%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相关知识,另有10%学生对中国文化持一般态度。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大学生对英美文化词语的掌握远高于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掌握。学生们可以准确快速说出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词语,如:情人节(Valentine)、圣诞节(Christmas)、以及万圣节(Halloween)等,但是一旦涉及到与中国节日相关的单词,他们认为翻译有一定困难,如: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以及七夕(Chinese Valentine’s Day)等。

另外,中国学生对于与节日有关活动的理解浮于表面。学生们只听说过飞花令、猜灯谜这一类活动,但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没有思考如何将这些词语用英语表达。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学生们很难正确地说出这一类词语,所以在面对六级翻译中有关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学生在不了解这些文化的基础上,很难准确翻译这些词汇。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不利于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民族语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8%学生认为六级翻译难度大,其中46.15%学生不会翻译专有名词,涉及到不了解的文化知识背景时,46.05%学生感到无助,7.8%学生不理解译文含义从而不知如何表达。

学生对中国文化负载词汇掌握不到位,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没有表达思路[6]。比如遇到旗袍、梅花、荷花、牡丹、年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学生的表达往往词不达意,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词语表达出负载词的意思。有些学生会擅自对词语进行主观翻译,比如将“红包”翻译成“red bag”,将“青藏铁路”翻译成“Qingzang iron way”,还有学生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直接将中文拼音作为翻译,把“重阳节”直接翻译为“Chongyang Festival”,把“飞花令”翻译成“feihualing”。

五、提升中国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一)优化中外文化课程设置

高校开设如大学语文、英美文学作品选读等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外文化,但这并不利于二者相结合。高校应当系统地改善这两类课程,比如同时使用中英文开设课程:中文课程重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本土文化;英文课程重在传授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表达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这种系统化的中外文化课程能够让学生尽量避免在翻译中出现“文化失语”现象。同时,高校可以鼓励学生课外自学相应的英文教材或者阅读英文原著,让学生课外学习更多地道的英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对外语的学习程度和印象。

(二)更新文化理念,提高文化意识

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关注中外文化的理念,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新理念、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外文化之间的平等关系,并给予尊重和理解[7]。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文化意识,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自信。在教学中,教师在语言课程中传授更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同时,高校英语教师要着重增加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用母语表达英语的能力。

(三) 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表达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注重对学生系统地进行中国文化的学习,还需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实践中,以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测试中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题目,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传承本国文化的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积极性。本次问卷调查暴露出绝大多数同学对中国文化词汇翻译感到陌生,体现了高校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的薄弱,也显示了在当今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教师传授学生利用所学外语阐释本国独特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运用能力。

(四)提升文化创新与实践

不断创新文化内容的传播方式,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满足学生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外来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受欢迎,正是因为后者发展了新的衍生物。以日本动漫文化为例,日本动漫之所以受到全世界关注,是因为日本国民认可并且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发展动漫文化。国内大学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时,也应考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例如,开设中国舞或传统乐器课程,鼓励学生穿上传统汉服,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自豪感。文化和产品一样,需要一定的载体去呈现。近几年爆火的博物馆文创,使文化遗产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将传统文化赋予实用性,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六、结语

虽然文化失语症这一现象已被诸多学者专家研究过,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没有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广泛重视。英语四六级改革后,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因此,今后高校英语教育者需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中,同时引导学生更新文化理念。只有高校和广大师生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积极承担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才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优秀的素养与文化体系,进而激发学生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只“引进来”外来文化,也要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加强文化创新与实践,坚定文化自信理念,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崔刚. 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世静.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和文化冲突——关于“文化型语言课程”的思考与讨论[J]. 国外外语教学,2005(03):20-24.

[3]从丛.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 光明日报,2000.

[4]邓文英,袄凡.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Aixelá, J, F, (1996). Culture- 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C]. In Román Avarez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58.

[6]张元元,朱燕.“文化失语症”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翻译的影响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3):192-193.

[7]孙静. 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6(15):24-25.

[8]周红.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与策略分析[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3):104-106.

[9]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王钏力.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之反思[J]. 教学与管理,2011(2).

基金项目:

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信息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知、形、研”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编号:2019SJA2191)研究成果。

2021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知、行、研”探究型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融合之路》(课题编号:2021JSJG357)研究成果。

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213993002Y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探析及提升中国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  ——以大学英语六级翻译为例”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