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依托学科竞赛 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摘要:土木工程是一个典型工科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工程专业认证对人才实践培养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专业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研究路线,重点探究了如何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
关键词:土木工程,学科竞赛,创新教育
一、引言
土木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面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管理和运营服务等多个工程领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建设人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是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职业能力。该领域内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都需要各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协作配合,因此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同时需要注重对协作配合、创新意识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最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并指出“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的重大改革中最为核心的内容[1-2]。因此,当前现阶段国内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即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和培养其积极思考的能力,激发其综合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通过将现有的学科竞赛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融合创新,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教融合”的方式重点探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实现覆盖多学科的“产、学、赛”联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提供帮助。
二、学科竞赛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状
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以竞赛的形式,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习、实践和创新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当前学科竞赛已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的重要教学方式,是工科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才是根本,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把眼光从课堂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校风、学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土木工程学科的“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先进成图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学科竞赛,内容涉及到了学科专业的方方面面,因此通过学科竞赛平台进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应用和指导价值。目前许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虽然有很多的学校已经开展了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但是普遍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教育和学科竞赛、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不成体系,虽然其他高校也在积极地探索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很多高校往往只是单纯地选拔少数的学生进行集中的训练,和现有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全方位多层次的理念存在一些出入。
(2)现有的专业课堂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实验室也存在严重的与教学脱钩的情况,学生参与度很低也很少有机会能够进入到实验室进行试验创新。
(3)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学科创新竞赛不仅对学生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指导教师也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件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承载,而课程是最终的落脚点。在新工科背景下各个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展开了“培养什么人”的大讨论,湖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高校确立了培养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重点要突显应用型。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理论结合实践,需要探索与创新,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我院土木工程学科群教学团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3.1 依托专业竞赛,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
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大纲和课程体系修改下,重点调整和凸显了实践和应用的占比。(1)增设课外实践学分要求,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各类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活动获取相应的实践学分;(2)开设部分实践课程,如《大学生结构设计与创新》、《建筑制图与设计》、《测量技术与应用》等,通过这些与学科竞赛对应的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实践的学习和锻炼;(3)在部分专业课程中设置实验学时,如《工程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等课程中设置必要的实验课学时,理论结合实践凸显应用。
此外,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第二课堂,定期的开展各类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活动。如针对大一、大二开展的“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测量大赛”,大二大三开展“周培源力学竞赛”、“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和“成图大赛”;大三大四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等,都是在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理论基础进行相应的课外训练,从而形成了很好的互补【3】。
3.2 依托专业竞赛,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理论课程的改革研究,如《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这两门重要的专业学位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紧密结合实践,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周培源力学竞赛的赛题以及各种案例与课程对应知识深度融合,用简单的试验和动手实践进行知识内化,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另一方面进行选修课程建设,如《大学生结构设计与创新》实践创新课,通过竞赛活动的训练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工程结构的设计内容、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及设计步骤等。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为省级竞赛选拔人才。
3.3 依托专业竞赛,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我院通过硬性的毕业要求和各类奖项的弹性评价综合指标对学生进行实践管理和监督。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加强专业介绍和实践教学引导,每个学年统计学生的课外实践学分管理,教师团队跟踪指导各类课外实践活动,在学工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三方协作下组建了一套较好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较好的实现了学生的课外实践训练和培养。
四、结语
湖北文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是学校的传统工科专业,有着较好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实力,具有本科学士学位和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从2017年到2022年,该专业已经在诸如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全国先进成图大赛等大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形成了较好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在湖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项目“依托学科竞赛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支持下,开展了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希望能够实现实践教学体系与学科竞赛体系的融合“产、学、赛”联动的校企实践教学模式,这也是今后的研究的课题,希望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4).
[2]金凌志.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2).
[3]张贤才.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创新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4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