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方法研究

一起文学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教师发展中心 054100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用历史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从历史角度观察社会与人生,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初中生真正走进历史、感知历史,增加历史课堂的知识容量,使课本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充实、更加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增强初中生的家乡自豪感和爱国情感。本文主要分析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历史教学的作用,然后提出相关的优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文化、教学方法

前言:

乡土资源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乡土资源既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当地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在认识到渗透乡土历史文化资源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正确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只有教师掌握了乡土历史文化的精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与乡土历史资源的有效整合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

乡土历史资源,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等都较为贴合学生生活,因此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历史资源,可以有效补充课程教学内容。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对当地历史博物馆、历史古迹等进行参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打破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对当地历史文化氛围进行体验。在该种教学模式下,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可以侧面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热情,有助于教学模式多样化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总体来讲,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与乡土历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丰富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和途径。达到学史明理崇德增信力行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除了需要把基本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注重提升学生历史知识应用能力。把历史课程教学和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调查、访谈乡土历史资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学水平、信息采集水平、语言表达水平[1]。并且,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等活动,能够有效丰富学生课外历史知识,提升学生历史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观察能力。此外,通过引入乡土历史资源,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热爱祖国情感,进而有效提升学生人格素养。

(三)有助于弘扬传播优秀乡土文化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和发展,这非常不利于当地乡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引入乡土历史资源,该项措施是以保护与传承优秀本土文化为基础提出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渗透家乡优秀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激活学生家乡情怀。对家乡热爱,是当地人对家乡历史资源进行保护的重要动力,这就需要学生对家乡历史发展脉络、当地社会民俗与传统文化进行掌握,还需要激发学生探究乡土历史文化的热情与欲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方法分析

(一)引入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新知识讲授活动

在以往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利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了有效防止出现该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新知识讲授活动中引入乡土历史资源,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和生动性,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能力、运用史料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2]。

例如,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内容时,教材对于这一部分并没有具体讲述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作用,造成学生对分封制度的作用理解不深,对具体的历史没有真正的感知,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乡土历史资料进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讲课时,教师可以补充本地区的历史“沙河古代属冀州之域,商代祖乙迁邢,为畿内地,有资料提出,商代在沙河的西北(大约今十里亭、苏庄一带)曾建有部落国苏。周属邢侯国,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秦为邯郸都信都县地。”然后教师讲述本地区的历史故事,这样向学生们补充讲述乡土历史内容,不但使学生对于西周的分封制度有了全面的认识,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历史,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家爱国热情。

(二)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将学生生活与乡土历史文化相关联

在乡土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期,教师们自觉地将乡土历史与地域文化相整合,使学生由熟悉的日常生活逐步过渡到难以理解的历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学生与历史的心理“鸿沟”。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依靠生活发展,而后利用知识来改造生活的,所以学校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发展,不应仅限于校本,而应借助社会的力量,利用校园周围的教育资源,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等,整合到校本课程中,这与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思想是一致的[3]。

例如,在本校的历史教学中,可以增添“沙河乡土历史”课程作为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补充,让学生学习本地区的历史发展特征。针对沙河的民俗文化,如,沙河四匹缯、沙河藤牌阵、沙河九龙祭祀、三皇祭典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育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乡土调研,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和生活的息息相关之处,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深厚文化底蕴,萌生出乡土情怀和爱国热情。

(三)依托乡土文化,开展研学旅行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历史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还要让学生走出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利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了解自己脚下的这一方热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乡土历史,领略家乡文化历史的魅力和内涵[4]。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红色纪念馆,如:杨春增烈士陵园、范子侠墓等,在聆听专业讲解中感受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从历史人物事迹中学会责任与担当,坚定学习信念,立志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历史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种植基地,通过与当地人们的近距离交流,了解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变革,让学生参与到劳动体验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品性,在乡土历史的探究中实现对初中生的劳动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具有可行性,正因为乡土文化是养育一方水土人民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灵魂载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才需要融合乡土文化,加强课程创新。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更了解乡土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激发学生的乡土意识,让学生有希望有能量,让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能更有力量[5]。

参考文献:

[1]闫娜.乡土史教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成都历史》为例[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7.

[2]姚学芳."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新教材乡土化开发及实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655-656.

[3]姜胜祥.初中生搜集和整理乡土历史史料能力培养研究——主要以黎平县地方史料为例[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6):54-55.

[4]李春善. 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性[J]. 商情, 2020.

注: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乡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0129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