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新时代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建设发展的思考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2019年和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12所高校朝鲜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分析比较,对朝鲜语专业课程建设现状的分析研判,目前朝鲜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缺乏一致性、教研双优学者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失、教材使用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不科学等主要问题,因此应探索国际化·多元化、专门化·前沿化、时代化·中国化、融合化·特色化的朝鲜语课程建设的新路径,为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端朝鲜语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韩国语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
一、朝鲜语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课程建设由课程体系、学术研究、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文化传承等方面组成。在研究高校朝鲜语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时,需要从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学术研究、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剖析。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缺乏一致性
朝鲜语教学面临的总体挑战是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缺乏一致性,现有课程体系难以支撑国际化高端朝鲜语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专业培养目标呈现同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朝鲜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共性为: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朝鲜语会话、阅读、写作及翻译能力;全面深入地掌握朝鲜-韩国地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承担外交、外事、经贸、文化、出版、旅游、传媒、学术等领域的工作。这种同质化的培养目标必然会加剧同一专业缺乏多元化培养路径,也违背了多元化是新时代外语专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教研双优学者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缺失性
精通其他专业的教师相关语言驾驭能力又不足。朝鲜语与相关专业融合的双师型人才缺乏,亟须培养语言和相关专业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教师。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相当比例的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知识储备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准。未接受过外语教学理论或教育学基本原理培训的教师尽管拥有博士学位,但是仍然存在教学理念模糊、创新意识欠缺等问题,往往只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目标不明晰,课堂教学能力有限,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达不到有效的实践探索。
四、文化自信融入朝鲜语专业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指南》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包括朝鲜语在内的外国语言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相关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能够从事语言服务、外语教育以及涉外工作,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人才”。在培养规格中,《指南》更是将素质要求排在第一位,要求学生“应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和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学科基本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国家情怀是国家对外语类专业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朝鲜语专业学生作为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不仅要有扎实的外语语言文化基础,还应了解中国语言文化,努力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
五、朝鲜语专业课程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主要学科优势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韩国和朝鲜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是受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两个国家。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渊互通,中朝自古以来不乏文人友士互学互鉴的佳话。新罗时期文学名士崔致远来唐留学从仕,元朝时期孔子的后裔孔邵远渡高丽,韩国独立元勋金九先生在中国各地辗转流亡27年,因为借鉴学习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在高丽统一半岛的时期曾以“小中华”自诩。
结语: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核心中的核心,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朝鲜语专业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应与国家的人才需求的目标相对接,跟紧“双一流”“新文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时代发展步伐,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本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直面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着重提升学习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延揽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设立动态的课程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JieunKiaer.TheLanguageofHallyu:MorethanPolite[J].TaylorandFrancis,2023.
[2]YounaKim.IntroducingKoreanPopularCulture[J].AmericanUniversityofParis,France,2023.
[3]邱峰.东北沦陷时期朝鲜移民小说与东北作家群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22.
[4].运用标准化解决牌匾的汉朝翻译中存在的问题[C]//.中国标准化年度优秀论文(2022)论文集.,2022:560-566.DOI:10.26914/c.cnkihy.2022.052990.
[5]许哲豪.可供中国朝鲜族小学及初级学习者朝鲜语教学的词汇解释方法类型[J].中国朝鲜语文,2022(06):90-96.
[6]黄大华.朝鲜语小形事物名称研究[J].中国朝鲜语文,2022(06):11-23.
[7]李花子.结构语言学视域下朝鲜语“nanum”动词语义体系研究[J].中国朝鲜语文,2022(06):24-38.
[8]姜延蓉,金香花.关于朝鲜语学习者擦音“?(s)”的发音教学研究[J].中国朝鲜语文,2022(06):39-46.
[9]蔡成吉,金姬月.在汉朝对译中的处理数词、量词问题之我见[J].中国朝鲜语文,2022(06):68-74.
[10]李明根.关于正确使用朝鲜语词尾的几个问题[J].中国朝鲜语文,2022(06):75-8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林芯茹,女,籍贯: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朝鲜语。
第二作者:于千津,女,籍贯:山东省荣成市,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朝鲜语。
第三作者:黄鑫垚,女,籍贯:辽宁省新民市,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朝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