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城市地景设计手法的文化展演类建筑设计初探-以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设计方案为例

一起电力科技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9

作者简介:赵彬 (1994.06-),男,汉族,山东东营,助理建筑师,研究生,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一 地景建筑缘起与演变

1.定义

地景建筑,即在经过对大地形态的回应、介入、重塑、整合之后,表现出水平伸展的大地景观的特征,并最终达到建筑与大地形态的同质的一种建筑形态。广义的地景建筑不仅仅是与场地的结合,还讲究与当地文化,人文关系的契合。它不仅仅打破了建筑设计、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的界限,而且为建筑诉诸与人文与地域、生态与科技的平衡追求到了新途径。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地景建筑力求委身于自然。

2.地景建筑发展历程

地景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潮到人类最早的居住原型,从该原型建筑在生态节能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优势,这种类型的建筑体现了技术低下的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被动式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其特殊的自身形态只能位于正统的主流建筑形态之外。20世纪中期,建筑Team10提出,“毯式建筑(Mat-building)”建筑原型这一概念。它的产生受到当时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旨在对早期现代主义强调功能主义、机械主义,忽视人类社区生活这一态度进行批判和修正。在20世纪末毯式建筑再次复兴,并具有了不同的语义。当代的毯式建筑延续了以关系弱化形式的思想,并在不同建筑师的实践中发展出多样的操作手段。同时,又在场域理论(field theory)的影响下,开始探寻与城市、环境和景观的新关系。

新时代城市视角下地景建筑特征表现为一种消解的建筑。海德格尔说:“边界不是事物结束的地方,而事物开始的地方。”地景建筑不作为异质化的实体呈现在大地基面之上,边界在消解或在模糊过程中被多样化,与城市肌理呈现出“非图底”关系,同时它也是“非基座”的,没有明显的“基座”去作为大地与建筑的分界。

二 当代文化演艺建筑地景设计手法运用

文化演艺类建筑的建筑形式往往是以地标的形式出现,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空间需求,往往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想对对立,因此地景建筑的设计手法往往在此种建筑类型中的实践并不广泛。建筑视角下文化演艺类地景建筑特征表现为一种巨构形式。地景建筑大多满足“水平延伸”、“巨构”、“流形”的特点,是城市尺度的建筑,与城市边界模糊,在使用中人们从城市到建筑的过程运动连续。景观视角下的地景建筑特征表现为一种拓扑形态。

文化演艺类的地景建筑与景观整合,完成与城市肌理自然衔接,作为微缩的景观化都市单元活跃了周边区域。汶川地震纪念馆主体建筑(图1)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整个建筑造型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地面切割、抬起,形成主要的建筑体量,并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与平缓的草坡融为一体,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

相对于汶川地震纪念馆,雄安郊野公园主场馆(图2)通过重构地表堵塞方式,通过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将53000㎡的综合性场馆全部覆盖在坡地以下,建筑形体与大地融为一体,含蓄有力,一气呵成。建筑外轮廓采用曲线造型,柔和的轮廓与周边自然水丘园林相统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主场馆的用地本是平地,因景观造园和水系的需要,园区东入口处已被人为堆起了一座15米左右的土丘。设计者将土丘看作机会而非障碍,设计因此便从覆土开始,将建筑掩藏于土壤、植被之下。”穴居“原本是人类最初适应自然生存栖居的方式,以此作为建筑的主要形式,从历史的维度为主场馆奠定了绿色设计的基础。

三 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分析

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是当代新媒体艺术和数字科技的完美融合。主要建筑内容分为机械互动剧场、环幕影院、展览空间、飞行影院、配套设施用房、配套商业、地下停车场等组成,以“一带三丰碑,三馆双剧场”作为设计目标,打造“一带”长征史诗长廊及景观带,“三丰碑”红色、科技、艺术三大主题丰碑,“三馆两剧场”通过五组场馆,结合行进时展演、剧场式观演、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态,展现长征的完整叙事。

文化演艺类建筑本身由功能需要所需的巨大的规模带来占用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隔绝人们同自然的联系的社会问题,但我们不能对现代文化演艺类建筑全盘否定,关键问题是如何保持现代的文化演艺建筑原有特性的情况下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面对场地本身的山形地貌和北侧的保护林带,通过选择性保留原有场地因素,重组场地信息的策略,对于富有活力而稍显混乱的场地,利用新时代地景建筑设计手法解决城市形象与城市生活的矛盾;通过地景建筑设计手法以的雕塑美学性与水平延展性为新时代文化演艺类建筑对自然的利用问题提供了一个解答。

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在提供现代文化演艺建筑需要的巨大室内空间的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界面,一个可以产生种种行为的界面。这些都有利于事件的创造和发生,提高公众参与度。将地表和屋顶这一相对概念进行有意模糊、混淆和反转。而是一种地表连续性的策略,通过一体化的大尺度、整体性的屋顶形态的变化将建筑体量消解于城市环境中。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建筑设计通过地精建筑设计中的楔入地表的手法,借助人工的力量以相对人工化的形态将城市地表重现自然的景观形态。。

建筑设计以“星火燎原”作为主题,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及外部广场和景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延续观演情绪与演艺叙事过程。建筑形体设计以“地球的红飘带”作为主题,设置两条南北方向的红飘带,一条从南侧大巴停车场开始延伸至基地东南侧的制高点,另一条从入口广场起始延伸至西南侧的过街天桥,这两条飘带在基地南侧承担建筑物的屋面或墙面,在北侧成为景观的栈道或小品,实现了建筑与景观的有机结合,使得建筑物与基地融为一体,尊重基地的良好自然环境。屋顶广场因为具有较大的高差坡度,且与建筑前广场不相通,因此设计为“梯田”的主题,使整个科技艺术馆响应贵州的大地景观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连接后山。后山部分,除了延伸出去的两条飘带之外,山林之间,在尽量不影响现状保护林的前提下,架设起穿行在林中的栈道,作为科技艺术馆的室外景观延伸。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是当代新媒体艺术和数字科技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现新时代地景建筑设计手法在文化演艺类建筑设计中的完美使用。

四 结语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贴近自然的精神归属。“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不论我们选择何种模式的居住形态,生态化的建构理念仍是一个永恒性的主题,就像生与死的循环,回归于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将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本能需求,亦是寓于集体记忆中的精神沉淀。而对于文化演艺建筑来说,它所提倡的则是一种平等化的共享,通过地精建筑设计手法使得在文化的断层中重拾传统,建构出更具有普适性的文化演艺与生活理念。

参考文献:

[1]刘郑楠.地景艺术介入的建筑设计——以“鼓浪屿计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2,19(01):145-150+155.DOI:10.19892/j.cnki.csjz.2022.01.32.

[2]林鑫.地景建筑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建筑,2021(05):15-18.

[3]张远. “地景”思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9.DOI:10.27356/d.cnki.gtjdu.2019.001153.

[4]陈克强. 地景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4.

[5]王晶. 当代城市地景建筑的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