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八大山人的绘画演变及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一起电力科技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本文从朱耷的个人生平、三个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及绘画风格的演变、八大山人的独特绘画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这几个方面,阐述了清初明朝后裔朱耷坎坷人生经历及其绘画对生命的写照,通过对其经历的了解及作品的赏析,为我们后续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及艺术内涵。。

关键词:八大山人、绘画风格、翻白眼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中国画一代宗师,是与梵高、毕加索齐名的中国艺术家。谱名朱由桵,字号雪个,个山、人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晚年号八大山人,其一生字、号、别号特别多,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所谓“八大”,是“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其父朱觐,擅长山水花鸟,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朱耷生长在宗室家族,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条件,又从小受到父辈的熏陶,加上个人聪慧好学,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朱耷以绘画为主,对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绘画上以水墨写意画为主,善于泼墨,尤其是花鸟画闻名。

一、朱耷的经历及绘画风格演变

常言道:“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从一位画家的生平经历能更好的了解画家的创作心路历程,才能更客观进去朱耷的艺术世界,下面分三个阶段,展现朱耷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演变。

1、第一阶段以临摹为主

朱耷年十九岁,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其父亲心情极度忧愤,不久就患病去世,为了保全自己,朱耷与家人隐姓埋名居住于山野之中,过着清贫的生活。四年后,其妻子也去世了,他便与母亲和弟弟出家,改名雪个。三十六岁时,于南昌城郊天宁观(后改名青云圃、青云谱)当了道长。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成了青云谱的开山祖师,他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为了宗教信仰,更是为了逃避清王朝的迫害,借以无欲无求的僧道身份隐匿保全自己和家人。

早期作品多用个山、山驴、人屋的落款。这一阶段朱耷的绘画主要以借鉴为主,个人风格不是很强烈。绘画上花很多时间学习董其昌、黄公望和倪云林等人的作品,早年临摹几乎可以乱真,书法上临黄庭坚、欧阳询的楷书。题材上,多画一些花鸟,用笔则比较细锐,给人力道感十足,其绘画个性面貌虽不是特别强烈,但也不是一味的照搬前人,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及风格,书画风格表现了内心的沉寂。

2、第二阶段画风突变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朱耷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令堂久闻其名,请他随友人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做客,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便佯装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虽然他作为前朝后裔有机会靠个人才能在清王朝获得不错的生活条件,但他没有屈服于现实,始终坚守自己的身份。

这时期朱耷的绘画风格处于变化期,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多样,绘画中已无董其昌的影子,但格调和境界要比董其昌高一筹,书法常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绘画除了之前的花卉竹木以外,多了许多鱼、鸟、草虫,还有一些其他动物等等。喜欢用扁方的笔势来表达物体的形态,动物的眼,大多也是用的是方笔,草木树石、虫鱼鸟兽、笔墨随意自然,质朴酣畅,形态虽然比较的夸张,但也生动传神。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3、第三阶段强烈的“八大山人”个人风格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后其好友北竺寺方丈澹雪因得罪县令被关进监狱而死,他便外出云游,几年后在南昌城郊外盖一所草房,逃离世间名与利,他早年遭遇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余生靠种地在草房中度过了孤独、贫困的晚年。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矛盾痛苦心情。这一时期,朱耷的绘画进入成熟期,不依傍于前人,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行笔运用于绘画的挥写,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抒发胸中磊落抑郁之气,发展为超世离群、寓物写意的境界。晚年,八大山人的绘画笔墨越显得朗润浑厚,这得力于把篆书含蓄有力的笔法融入绘画之中。

晚年画的鱼眼鸟眼作了奇特的夸张,眼用焦墨一圈,然后把黑而圆的眼珠顶在眼圈上,表现出白眼朝天的情绪。他画禽鸟还常半睁眼睛,蜷足缩颈,造型奇特,是一种忍饥耐寒,艰苦自持的情状,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处境和内心隐痛。他不畏强暴不媚世俗的品格,在其花鸟山水的笔墨、形态、意境中是屹然独立的,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二、八大山人之冷眼旁观

朱耷一生坎坷,国亡家破,既当僧人又当道士,还曾一度精神失常,最终他选择与世隔绝,在创作中安放自己孤独的灵魂。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诞的变形画来表现其内心。

八大山人的作品,令笔者印象深刻就是他笔下的鸟、鱼和动物(图1,图2所示),大都是翻白眼,用简洁及随意的笔画,勾画出冷漠、孤傲及不屑一顾的神情。整个作品的形象夸张,每一种动物或者是植物的形象出人意料,夸张的同时也是把中国写意绘画上升到了另一个级别。这样怪异的感觉及的强烈个人风格,在古代国画的画风中别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既有“隐约玩世”的幽默感,又有返璞归真的生命活力和稚趣,将绘画的幽默感和生命活力及稚趣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他的笔墨凝炼沉毅,用他自己的话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三、朱耷绘画风格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朱耷一生沉浸于笔墨的黑白世界,绘画作品很少着色,主要靠淋漓的笔墨说话,情感世界是细致丰富的,形象虽夸张却始终未脱离具体形象,画作在具象和抽象的关系上是和谐的。其作品绘画精简,大量留白,符合当代艺术提倡“少即是多”、东方禅意的思想理念,抛弃一切矫饰,只保留事物最基本的元素,用最少的元素来展示艺术的全部功能和意境,体现了一种空寂、幽玄之美。“少即是多”是用物质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展示了最丰富的联想。如今这种禅意的艺术思想,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设计语言。

朱耷绘画中的鱼鸟动物形象,其眼神的刻画,极具艺术情趣,严肃又怪诞,体现了其孤寂、高傲和愤世嫉俗。如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的“坏女孩”,形象是大脸宽额头,且翻白眼,展现其倔强又叛逆的鲜明性格特点。除此之外,在当代IP形象设计中,眼神运用也是多有雷同,体现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孤傲的艺术效果。

四、小结

不幸的时代、不幸的身世造就了一位画坛奇才,朱耷早年亡国悲惨的人生经历,被清王朝追逼的极度恐惧、几十年僧道的宗教生活、隐居清贫孤独的晚年……成就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不屈服是他个人的心灵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的映照。朱耷既精通书法,又精通绘画,分别在书、画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既能以书入画,又能以画入书,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写的意味。其书画对当代艺术影响重大,作品《竹石鸳鸯》2010年拍出1.187亿元的高价。朱耷作品用最言简意赅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对我们后续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及艺术内涵。

参考文献:

蒋频,《说说书画名家那些事》,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

洪丕谟,《道法自然——一本极简的中国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年8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