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建设工程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摘要:商品混凝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商品混凝土被广泛使用,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建设工程的质量,其质量控制也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商品混凝土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给施工单位造成很大的被动,也给建设工程质量埋下了永久隐患。基于此,本文在阐述影响混凝土质量因素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质量
引言
基建高速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相关技术带来重要发展机遇。对于建筑物而言,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与其结构性能以及安全性密不可分,另外还是工程造价的一项直接影响因素。所以,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人员需要严格管控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以此为整体提高施工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1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性提高认识
然而近年来,混凝土质量事件频频曝出。通过专家组对混凝土生产企业和项目现场构件取样试验调查分析,造成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原材料进厂无检验,混凝土强度出厂无检测,混凝土用砂为多品种砂混合而成,混合砂的计量比例未控制;施工单位违反国家标准,超时浇注,随意加水,增大混凝土的水灰比,直接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由此看来在商品混凝土野蛮式的增长下,混凝土生产管理环节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漏洞,商品混凝土质量也没有100%的保证,混凝土质量参差不齐、稳定性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再疏于管理,让不合格的商品混凝土用于工程建设,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
2商品混凝土现存问题分析
2.1混凝土的早期收缩
混凝土之所以产生收缩现象,主要是由于水泥自身具有的水化性质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高,水分蒸发快,收缩程度伴随水胶比的降低而增强。需指出的是,由水胶比的变动导致的各种程度的收缩,通常产生在初始阶段,伴随龄期的增长,变化速度会出现一定的改变。混凝土早期收缩最关键的因素是湿度与温度的变化。如果湿度不发生变化,若温度增高收缩程度会增强;如果温度不发生变化,在湿度增高的情况下收缩程度会变小。和基于河砂配制完成的混凝土比较而言,把山砂作为重要成分配制的混凝土会产生更严重的收缩反应,另外生产地区不一样,收缩的程度也不一样,且伴随砂中泥占比的增高而增强。
2.2混凝土表面的蜂窝现象
如果混凝土架构松散、砂浆数量不足、石子数量过多,通常会有窟窿产生,由于其形状是蜂窝形,为此人们也将其叫做蜂窝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大致有4个:(1)混凝土配制比不够合理,尤其是石子数量太多,砂浆占比过低;(2)混凝土拌和时长太短,没有充分搅拌,基于此致使混凝土和易性降低;(3)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石子不够分散,通常会导致砂浆离析问题的产生;(4)在混凝土下料时没有合理划分层次,导致振捣不充分等。
2.3露筋现象
混凝土内在某些部位的裸露情况即为露筋现象,比如主筋、箍筋等。引发该现象的原因包括:其一,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钢筋保护层垫发生位移现象、未放置垫块、放置数量过少,使得钢筋和模板密切贴合;其二,混凝土结构构件截面过小,同时钢筋太大,使得石子卡于钢筋处,不能充分填充水泥砂浆;其三,混凝土配比不合理引发离析现象,导致模板处水泥砂浆过少等。
3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3.1搅拌站内部试验室质量管理
搅拌站内部试验室作为搅拌站的核心单位,试验室实验工作者都要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持证上岗,试验室还需要搭建质量保证机制,进一步编制质量手册和流程文件。不仅如此,还需要根据检验批封存进场材料,针对诸如水泥、砂石、外加剂及粉煤灰等材料,还需要在资质实验室根据相关规范留样封存,这样就有助于后续展开研究。与此同时,还要求搭建标准养护室,管控好温度以及湿度。针对实验仪器设施,还需要邀请技术监督单位完成仪器标定,同时还需要确保在既定的有效时间内。针对混凝土配比调整工作,试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多次的试配,依据混凝土多方面性能的优势及劣势,从而明确实验室配合比,同时还要求每日依据砂石含水量予以调整。实验人员要根据既定规范对出厂混凝土留置150mm×150mm×150mm试块予以标准养护,在28天后完成试压。在搅拌站中控楼开始配合比交接期间,相关人员还应该确保行为合理,不允许在中控楼私自调整配合比。不仅如此,还应该留意控制混凝土的搅拌周期,通过安排科学的交班流程,充分发挥混凝土拌合的成效,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准,避免产生混凝土蜂窝等现象,而且还应该仔细地监督管控混凝土搅拌流程。
3.2原材料的入场控制
从源头加强控制,加强原材料检验,杜绝不合格材料入场。不管是何种原材料,在购入前都要求接受实验室的检测,同时还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材料。原材料要放置在安全区域,原材料先在仓库管理员处登记,之后通知实验室检验,若满足各项要求可存入仓库,堆放至指定地位,若不符合各项要求,应当办理退货,而且将所有情况详细记录下来。试验室把原材料的检验情况报告给技术部门,技术负责人实施配制比测验,以明确科学合理的配合比。新材料抑或之前的材料进行更换以前,先告知技术部门与试验室,技术部门应当基于现实状况调节配合比,而且再次进行试验后明确最终的配合比。
3.3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
生产正式开展以前,质量检验人员和生产管控人员应当严密监测混凝土配合比参数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另外应当完整记录有关信息,若发生配合比需要调节的状况,应当把之前的配合比文件收回,之后依照技术部门发布的配合比通知单设立新的参数,避免配合比错误的状况产生。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质检人员应该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对容重状况进行定时检验,用来明确混凝土计量是否合理,并且把情况告知技术负责人,技术工作者也要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在采取新材料之前,若在浇灌期间出现离析等问题,要求在第一时间内告知技术部门,并且告知企业管理人员,确定具体的影响要素,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调整。
3.4出厂控制
混凝土生产完毕利用搅拌车运出的过程中,实验室应当依据有关标准坍落度检测和试块取样留置,质量检验员应认真校对发货单、合格证、标示牌等,确保符合标准后将货品发出,如果标准不相匹配,那么就要及时进行调控。质量检验工作者如果察觉到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那么就要予以返工处理,同时在技术负责人检查结束后,再提供报废处理。针对难以满足客户标准的混凝土材料,技术单位要进一步展开检测,然后要求实验室对其各方面性能加以核验,接着再予以调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注重从业人员意识的提高,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健全搅拌站内部管控机制,通过相互监督的制约,做到行业自律,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有较高的保证率,为建设优质工程提供保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继续发挥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洪.谈如何更好地对商品混凝土进行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8,44(33):191-193.
[2]沈雨蕾.探究施工现场过程中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J].中国住宅设施,2018(1):80-81.
[3]陈志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生产质量控制对策[J].科技视界,2018(16):85-86.
[4]吴勇俊.分析商品混凝土的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对策[J].居业,2021(5):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