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北大荒文化
西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为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彝族作为有着丰富的文化的少数民族,更应把握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通过丰富文化传播内容及呈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构建文化品牌等方式,创新彝族文化传播路径,使彝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传播路径

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少数民族文化块头小,抵抗市场经济冲击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严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传播,给彝族文化传播带来了冲击,但也为彝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载体、新的技术和新的展现形式。把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机遇,创新彝族文化传播路径,对推动彝族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彝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彝族传统文化特征与传播现状

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丰富的部族分支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使彝族形成了自己的语音文字和文化体系。彝族的文字在本民族内部的文化传承中发挥中重要作用,彝族的文化传统与发展脉络通过本民族的文字被详细的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民族内部的运行规则与秩序,是彝族人民文化成果的重要见证和载体。彝族的文化体系内容丰富,在饮食、服饰、起居、丧葬、传统节日和天文立法等方面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饮食上,多数彝族人民的餐制为“一日两餐”,且逢年过节均要杀猪宰羊。在服饰上,挑花刺绣是彝族服饰的特点,由于居住环境气候变化不大,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由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的必备物品。在起居上,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根据不同地区及支系的传承不同,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建筑形式均在彝族地区有所出现。彝族普遍重视丧葬,不论是土葬还是火葬,都会邀请毕摩主持,且举行隆重的仪式,以表达后人的情感。火把节、彝族年、二月八等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彝族社会文化、宗教仪式、民族风俗等的集中展现。历史上,彝族先祖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十月太阳历,对地面节气时令和生产生活提供了遵循依据。

当前,丰富的彝族文化却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扬,地区的封闭性、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传播技术的落后使彝族文化的传播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突破,也未能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交流。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依靠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产品传播彝族文化,将彝族文化向彝区以外的地区传播,让更多人了解了解原生态下的彝族文化,从而促进彝族地区的文化繁荣兴盛。

二、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传播面临的新机遇

(一)新媒体技术创新文化展示形式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传播形态更趋完备, 网络条件的优化为新媒体技术打造了良好的应用环境,短视频、长视频、慢直播、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多媒体表现手段越来越多样,信息得以通过多样化、多维度、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进行传播。

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可以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短视频、慢直播等传播形式的结合,使人们更加直观、深入、沉浸的感受民族文化。同时,通过对多种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会形成对于事件现场的虚拟重构及场景还原,将会在最大程度上拉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距离,逐渐消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鸿沟。

(二)新媒体平台搭建文化交流阵地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54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随着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新媒体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在线上进行信息获取与内容分享的平台,并逐渐产生了不同观点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新媒体平台以开放性、多元化、内容发布门槛点低、信息发布和互动时效性强以及传播范围广泛等优势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便利,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展示的空间。例如,四川甘孜州道孚县文广旅局局长“说文旅”的短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局长化身不同角色,带领网友感受道孚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景之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姣姣用短视频为大方县文化旅游做宣传,有美景,也有美食,更有当地的民族文化。一大批文旅局长运用新媒体平台展示各地的旅游风采和地域文化,使网友足不出户便可以领略不同的民族风光,感受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同时还可以在评论区进行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特征。

(三)新媒体环境丰富文化传播内容

新媒体海量的信息传播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选择,使人们对于信息接收满意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倾向于新潮、直观、画面冲击力强的内容,这就要求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都为人们带来既有趣味、又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能够使人们第一时间体会到不同文化的特别之处。

同时,新媒体凭借即时性、移动性、开放性、多样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打破了传播者和用户之间的界限,网络用户的身份逐渐从信息传播的倾听者向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转变,文化内容生产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新闻专业生产人员,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在这一基础上,每个人能够将自己对不同文化的所见所感进行发布与分享,不断丰富文化传播的内容来源。多样化的内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近不同文化间的距离,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减弱了人们对于接受不同文化的抗拒心理。

三、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一)丰富彝族文化呈现方式

当前,彝族文化大多运用诗歌、纪录片、电影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播效果大多为即时性效果,且不能满足人们碎片化的信息接收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的传播应综合运用短视频、VR、AR等多种展现形式,通过不同的编排及剪辑方式,多媒体化、融媒体化的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播内容,为彝族文化传播注入新媒体思维,通过不同视角和维度展现彝族文化,提高彝族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可推出慢直播感受彝族风光、VR沉浸式体验彝族特色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呈现,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立体的感受到彝族文化特色,还能够带动相关彝族文化旅游消费,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

(二)扩展彝族文化传播渠道

新媒体时代,彝族文化传播应搭建全平台、全媒体传播体系,使彝族优秀文化形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网络传播的多渠道、多平台、线上线下的融合联动。通过传播方式的创新,打造一次采集、多样生产、全渠道发布的传播方式,不断拓宽彝族文化传播的辐射范围;同时,针对不同平台、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内容创造,使内容传播更加深入人心,引导更多网民主动、自发传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除线上传播外,线下也可以开展更多的彝族文化民俗活动,尤其是重大节日,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开展彝族特色服装和美食体验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引导,提升人们对于彝族文化了解的广度与深度。

(三)构建彝族文化传播品牌

彝族文化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从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等各个方面均有自己的民族故事及历史由来;因此在彝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深挖文化背后的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展现彝族文化的魅力,使人们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彝族文化,从不同的故事中寻找彝族文化与自身文化背景的同与异,从而更好的实现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使人们在理解与尊重彝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在进行彝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彝族优秀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彝族文化更加适应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形成彝族文化IP,打造彝族文化品牌,使彝族文化能够在新媒体时代实现更加广泛、深入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彝族文化,推动彝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 《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5-28/cd_20843811.html,2015年5月28日。

[2]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2021年8月28日。

[3] 《中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中国新闻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263918399394005&wfr=spider&for=pc,2023年3月2日。

[4] 《超100位文旅局长“神仙内卷”火出圈!你最想去哪旅行?》,环球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880355498259160&wfr=spider&for=pc,2023年2月26日。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B2022547)资助。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