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我国海岛旅游研究进展述评

北大荒文化
宁波大学

摘 要:近年来,海岛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渔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海岛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本文通过搜索、浏览知网收录的与海岛旅游相关度较高的文献,将我国海岛旅游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归纳出主要研究内容有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和海岛旅游安全管理,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展望。希望本文的梳理成果能对我国海岛旅游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岛旅游;研究历程;研究内容;研究不足;未来展望

一、相关概念

1、海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将“海岛”定义为“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我国大陆边缘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中分布着6500个岛屿、50多个群岛和列岛,岛屿海岸线长达1.4万千米。因海域跨越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使得这些岛屿自然条件多样,生态环境各异。其中居民海岛约433个,剩余均为无居民海岛,且多数尚未开发,发展潜力巨大。

2、海岛旅游

海岛旅游是指以岛周围的环境及海域为范围界定(包括各种岛礁),通过利用岛上及周围岛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游玩需求,同时以促进海岛旅游经济的整体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所进行的旅游活动。中国旅游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全球海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显示,海岛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愈加显著,已成为部分岛屿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开发海岛旅游业,不仅能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增强海岛基础设施保障和地域特色建设,还将带动国家在海岛经济发展中的进步。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以及“自由贸易港”的重大战略规划与部署,为海岛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研究历程

在知网中以“海岛旅游”为主题进行中文文献搜索,共检索出文献1660篇。海岛旅游研究的重点主要有海岛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等。而无论是整体的规划研究还是个例研究,多以海岛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纵观学者对海岛旅游的研究,可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疫情新阶段四个研究阶段。

1、萌芽阶段(1985—2004)

海岛旅游作为新事物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有一些学者率先展开研究。此阶段产生的研究成果较少,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一初步阶段的主要研究点,除此之外,还涉及海岛旅游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结构和产品开发等方向,研究方向较为多样,但每一方向的文献数量偏少,且质量有待提高。案例研究、区域海岛研究占据主流。

2、探索阶段(2005—2010)

“海岛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熟悉的词语,越来越多的人对海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暂时远离城市的忙碌喧嚣,在海岛旅游中获得宁静舒适,因此关于海岛旅游的研究也逐步扩展。该阶段是海岛旅游研究的探索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各海岛旅游地的开发、环境保护、无居民海岛发展对策、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对与海岛旅游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例如王洁探讨了海岛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张同宽等认为开发海岛体育旅游会为海岛旅游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阶段,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开展了对海岛旅游发展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

3、发展阶段(2011—2019)

这段时期,我国海岛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学者们愈发重视海岛旅游的研究,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并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关注点,包括海岛旅游资源的优劣势分析、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等,部分文献还涉及了海岛康疗、海岛探险等方面,例如郭旭探讨了舟山群岛的海岛康疗发展模式。另外,研究方向也包括海岛旅游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以及海岛旅游产生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例如王平等对珠海海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彭静以广西涠洲岛为例探讨了海岛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在此阶段,研究进程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研究深度和广度增加。

4、疫情新阶段(2020年至今)

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旅游业遭受重创,原本极受欢迎的海岛旅游迅速被冷落,一些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海岛急需“良方”来维持生机。学者们对于海岛旅游的研究无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相关文献很少且内容单一,仍处于研究初期。

三、研究内容

1、海岛旅游资源开发

李佳芮、刘书明等强调要以“区域联动、特色各显、品质高端、兼顾民生”为原则,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对西沙群岛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通过旅游活动增强旅游者的国防意识,把西沙群岛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基地。

吴声婧认为三沙市各海岛拥有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国家重视发展等旅游优势,但也存在着生态承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管理体制欠缺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她构建了三沙海岛旅游开发战略体系,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张艳、唐佳乐等对广东省湛江市25个主要海岛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类,同时对其开发利用模式展开论述,提出了湛江海岛旅游发展的3个基本策略。

2、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

陈佳代以舟山群岛为研究区域,选取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观光娱乐等要素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连续时间尺度上分析了舟山市旅游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以及其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从政府层面、旅游企业层面和旅游参与者层面提供了一些实现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谷东起等认为江苏海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陆地,可采取“岛陆联合,岛岛联合”的策略,例如让面积较小的竹岛与秦山岛联合主打文化旅游牌,以形成与目前区域内海滨浴场、连岛等景观为一体的海岛公园。

朱沫文提出对旅游产品进行转型升级有利于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各海岛应凸显自身优势,通过设计景点游览路线、开展趣味体验活动,努力打造出该地区专属的品牌特色,推动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

陈承洲等分析了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相关立法现状,认为无居民海岛开发存在法律缺位的问题,深入研究了海南省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管理的立法目标、立法内容、立法性质和管理体制等立法保护问题。

朱正涛等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条件三方面进行具体指标筛选,构建出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估指标体系,并对青岛市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等级划分。

武雅娇调查和梳理了辽宁省11处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现状,并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旅游开发路径设计方案。

4、海岛旅游安全管理

陈金华等以福建省湄洲岛为例,指出海岛旅游安全的主要问题有旅游欺骗、海鲜中毒与交通事故、救援设施不完善等。

李敏、胡卫伟认为海岛旅游安全问题频发是制约海岛旅游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从政策法规管理、行政管理、海岛旅游企业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探讨了海岛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

叶仁杰、钟海玥等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着眼于游客海岛出行安全意识、海岛特殊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海岛旅游业态管理等方面,阐述了海岛旅游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发生事故的特点,从重视监测预警、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安全管理对策。

四、研究不足

一是关于海南岛、舟山群岛等具体案例地的研究偏多,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二是大多数学者选择的研究角度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对于其他海岛旅游相关方面的关注度有待提高。

三是研究方法多为定性研究,定量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

五、未来展望

1、开展更多理论研究,尝试采用定量实证研究方法。

2、目前关于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文献多是从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若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将为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出全新的实施路径。

3、可基于游客视角对游客满意度、游客人身安全等进行调查分析,作为提升海岛旅游吸引力的对策研究的参考。

4、与时俱进,增加后疫情时代海岛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洁.海岛旅游房地产开发探讨——以海南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6(24):191—192.

[2] 张同宽,吴满彩.适应海岛旅游的体育产业开发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6—8.

[3] 陈金华,何巧华.海岛旅游安全管理实证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0,31(2):110-113.

[4] 彭静.海岛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广西涠洲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2,5(3):111—117.

[5] 谷东起,闫文文,丰爱平,刘大海.江苏省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1):121—124.

[6] 陈承洲,林云.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的立法保护——以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管理立法为视角[J].法学杂志,2013,34(3):134-140.

[7] 张侨,王露婷.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以三亚蜈支洲岛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4):60—63.

[8] 王平,刘春杉,娄全胜,汤苑芳.珠海海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10):107—110.

[9] 朱正涛,谷东起,陈勇.青岛市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适宜性分级评价[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32(3):112—116.

[10] 李佳芮,张健,刘书明,孙苗.西沙群岛旅游开发 SWOT 分析和发展模式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04):92—95.

[11] 郭旭,杨莹.海岛康疗发展模式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J].特区经济,2017(1):108—110.

[12] 武雅娇.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路径设计——以辽宁省无居民海岛为例[J].对外经贸,2017(5):84—88.

[13] 陈佳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舟山群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7.

[14] 应巧燕.全域旅游视角下舟山市海岛旅游开发研究[D].浙江:浙江海洋大学,2017.

[15] 叶仁杰,钟海玥,杨莹.海岛旅游安全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68—69.

[16] 吴声婧.三沙市海岛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D].海南: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0.

[17] 李敏,胡卫伟.海岛旅游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3):110—111.

[18] 张艳,唐佳乐,于志民.湛江市海岛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J].广西城镇建设,2021(10):10—14.

[19] 朱沫文.旅游体验视角下海岛旅游资源产品转型研究[J].北方经贸,2021(1):158—160.

[20] 李梦程,王成新,薛明月,秦伟山.我国海岛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21,30(5):1048—1060.

[21] 李长泽.南海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西部旅游,2021(6):36—37.

[22] 傅世锋,吴海燕,蔡晓琼等.中国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管理现状问题和对策[J].应用海洋学学报,2021,40(4):728—734.

作者简介:张珍珍(2001),女,汉,浙江省舟山市,本科在读,宁波大学,浙江省宁波市 315211,研究方向:海岛旅游.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