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当代新建男根崇拜雕塑解读与评论

北大荒文化
南京市税务局

摘 要:近几十年全国各地新建的男根雕塑新景观约有20处左右,时常引发争议,既有好评,也有激烈批评。这些新建的男根雕塑景观,既有效果良好的成功案例,也存在以图腾文化、性文化之名造新景,玩商业营销噱头,损害民俗文化声誉等不少问题。究其建造初衷和功能寓意,主要有四:一是以旅游之名造新景,争抢名头,玩商业营销噱头。二是以图腾之名造景,打造男根崇拜余袅,毁誉参半。三是原始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传承。四是以性文化之名尝试性教育、普及性知识。建议:一要坚持保护民俗文化、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哗众取宠,造成景观失当、景观不和谐等现象;二要创新理念思路,坚持科学开发,建立本土雕塑体系,避免过度创新、陷入神秘主义古怪主义怪圈;三要坚持文化自信,避免照搬照抄、西化洋化。

关键词:新建;男根崇拜;雕塑;解读;评论;建议

近几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雕塑艺术也开始打破传统的雕塑理念和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多元化发展方向;雕塑的题材也从传统的人物、动物为主向取材贴近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广阔范围发展,力求充分反映世俗社会现实。其中,男根艺术或男根崇拜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近几年,笔者在研究中国生殖崇拜文化时发现,国内一些地方增加了不少男性生殖器造型的新景观,并时常引发人们热议,甚至激烈争议;既有好评,也有激烈批评。中国的当代男根崇拜雕塑,作为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和文化建构大家庭中的一员,雕塑家们作为塑造的主体,对其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对当代中国男根崇拜文化建构的参与和思考,尤为重要,应当引起重视。

一、基本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基本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地新建新立或短期存在过的男根形雕塑约有20处,具体如下。

01.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天河山旅游区性文化公园,巨型石雕男根柱。男根柱名为“人生之柱”,高约7米,直径约1米,由底座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底座高约2米,主体约5米,柱身由众多相拥缠绕叠压交织的裸体男女人体组成,整体似男性阳具,高大劲挺,直刺云天。

02.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青山村龙湾萨满欢乐园巨型男根雕塑,钢筋骨架,草绳缠包主体外表。这个男性生殖器状建筑名叫“擎天柱”,地上高9米、地下1.5米,直径1.5米。这个“建筑”设立在最高处祭天台上,5米内看到的只是一个由草绳围着的又粗又高的柱子,草绳缝隙中能看到里面的钢筋骨架。四周围着12根木杆,杆顶画着萨满文化中的12生肖图。

03.浙江省湖州市飞英公园,4根男根石雕。园方称其为“石柱”,实为男根形雕塑。每根柱高2.4米,周圆1.6米,直径0.51米。

04.浙江省金华动物园巨型竹编男根,是由竹编骨架、箬叶捆扎而成的男根模型。男根粽身高2米、体宽2.6米、体长4米,号称“天下第一粽”。2012年6月22-24日,展示3天。

05.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石笋,石雕男根。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桥头,对称矗立着两尊石笋。这两个石笋为20世纪90年代新建,外形貌似男根,高约3米,造型仿著名的泉州石笋公园的石笋。

06.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逄山阴阳石男根雕塑,铜雕男根,石壁雕刻女阴。所谓阴阳石,实为男根女阴雕塑。阴石即女阴,直接在石壁上雕凿琢刻出女阴造型,生动形象。阳石即男根雕塑,距女阴石刻约2米远,黄铜雕塑,整体造型呈瓢形茶壶型,总长约3米;壶身呈圆形,高约1.5米;壶把呈男根阴茎造型,写实逼真,惟妙惟肖,长约1.5米,龟头正对前方壁雕女阴。设计者还模仿阴阳交媾、生殖繁衍实景,增加情趣。在壶内装水搅动,施加一定压力,男根龟头可喷出水柱,正向射中女阴,生殖崇拜意图不言而喻。

07.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秀峰公园男根形石碑,花岗岩石材雕塑。秀峰公园字牌下,竖立有9座石碑,高约1.7-2米,大体与人体等高,分别定名为金木水火土和日月云雨,每个石碑都有开窗,雕刻相应介绍文字。与传统石碑不同的是,这些石碑均呈上大下小的圆棒形,顶部呈圆球形,猛一看,颇似男根,建园竖碑之初,曾引起游客很多议论,并拍图上网,人称其为阳具石碑。

08.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石博园阳元石。阳元石,俗称“祖石”,外形似男根,高5.17米,直径0.57米。又称“拇指石”,因其形一柱擎天,也“顶天立地石”,以阳元石营造神秘的性崇拜氛围。

09.海南省海口市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天地之根雕塑2件,根雕大木祖。在海口火山口公园根雕艺术园区内,竖立着两座男女生殖器官根雕艺术品。两座男女性生殖器官根雕分列东西方向,分别为“大地之根”、“生命之源”,完全按照人类器官的真实形状制作而成。男根雕塑利用天然大树之根随形雕刻而成,茎体长约1.5米,直径约0.5米,粗壮贲勃,劲挺有力。

10.四川省广安市神龙山巴人石头城“巴祖龙根”,石灰石男根雕塑。巴人石头城,史称“蛇龙山巴人石头城”,位于广安市广安区近郊神龙山。在巴人石头城景区内,竖立着3根男性生殖器雕塑,每根雕塑高约2米,名为“巴祖龙根”,意为对祖先的追溯、对生命和延续后代的膜顶。

11.贵州省安顺市经济开发区幺铺镇阿歪寨藤甲谷男根造型雕塑。在藤甲谷景区,矗立着10多座用石头、砖瓦砌建的大型雕塑,高约3-5米;至少有3尊外形貌视男根,或外形与男根类似。其中有1尊,整体造型似人体,上部头戴盔帽,中部为人脸,五官清晰。从整体看,就是一尊男性生殖器雕塑,下部为灰黑色茎体,上部红色盔帽为龟头,神秘怪异。

12.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1310号云南昆明民族村,男根雕塑。在云南民族村的多个民族园中,都竖立有男根雕塑或生殖崇拜雕塑。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布朗族和拉祜族园区。布朗族园区中,院落场地中央矗立有一具石雕男根雕塑和2具木男根。石男根高约1.8米,石灰石雕刻,茎体上细下粗,上面镌刻布朗族神灵民俗符号,上首部雕成蘑菇状,代表龟头。节日或游客较多时,着布朗族民族服饰的妇女,围着石祖跳生殖崇拜舞蹈。木男根高约1.8米,直径约26厘米,建园时并不存在。2000年以后为了增加园区的娱乐性,新增加木祖套圈游艺项目,游客套中木祖,即可领取奖品。拉祜族园区也竖立着多根男性生殖器木雕。

13.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巡检司镇陶瓦村彝族阿哲人男根神,大型男根木雕。每年祭龙活动时,陶瓦村都制作并保留大量木制男根道具。村口竖立有大型男根木雕,村内各处也竖立有多根木男根,连幸福院(养老院)门口也竖立着木祖。

14.西藏林芝市布久乡宁玛派喇嘛林寺,木祖。桑多白日寺(俗称喇嘛林)山门前,竖立有多件木刻男根和男女阴阳合体性器。

15.西藏墨脱县达木乡达木珞巴村,木祖。玉米、旱稻、鸡爪谷等较大块的地第一次除草前,在地的中央插立一根分杈的木头,杈中的底部放一木制的男性生殖器,杀鸡祭祀“阿莫乌佑”地神和“沙塔乌佑”(管地的神),以求丰收。这里的珞巴人家,木楼前都插有木刻的男性生殖器。

16.西藏错那县勒布区勒门巴族乡,木祖。每家住房都安有“屋脊神”偶像,木雕男性生殖器偶像。门巴族木楼门楣上方屋檐下,山墙中柱端与伸出房外的屋脊梁木交接处,都悬安着一个比较大而醒目的木雕男性生殖器。长约半米多到1米。新房竣工后,举行安装和祭祀屋脊神“旺秋钦布”仪式。由盖房的女主人穿上节目盛装,以腰带栓背事先雕刻好的木质阳具,长约半米左右,粗圆直径10至15厘米,在其根部挂一个布袋子,内装当地生产的粮食(青稞、小麦、荞子、鸡爪谷、玉米),一个小瓶子,内装青稞酒,象征两个睾丸;还挂着柏树枝或黑牛毛,以充当阴毛。现代青年新雕刻的木阳具,龟头和整个阴茎都涂上红颜色,使之格外醒目。

17.陕西省华阴市华山之顶华夏之根,蟠龙柱形男根雕塑。华山之巅南峰仰天池旁,曾新修了一尊雕塑,名曰“华夏之根”,约6米高,外形高大挺拔,似男性阳具,柱身雕龙,底部有蹲座,直耸云天。后又拆除。

18.陕西省西安市文昌门内顺城巷德润性文化艺术展览馆,男根石雕。男根石雕高2.3米、宽1.3米、长1.3米的,格外引人注意。这件名为《捆绑与挣脱》的雕塑作品,是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花费数月时间完成的,据说还曾申报过吉尼斯世界记录。

19.台湾省嘉义县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男根雕塑。邹族民众在村口竖立一尊男根雕塑,高约2.2米,直径约0.5米。

20.台湾省基隆市七堵区友蚋山石公潭风景区,木祖。大型木雕男根,斜立地上,根部斜埋于土地中,长约2米,直径40厘米,龟头部位已有朽损。

(二)存在问题

1.以性文化之名搞恶俗商业营销,极大地损害了性文化、性教育声誉。一些商业机构为了一时的商业利益,利用性神秘氛围和人们的猎奇心理,搞商业营销,不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和内涵,望文生义,生拉硬扯,弄出怪诞笑话。一位陕西本地游客说:华山是中国名山,五岳之一,根本不需要什么商业策划;华山之华,本是花的意思,可是自从建了那个雕塑,华山就成了“XX山”,真是弄巧成拙。邢台性文化公园性雕塑的建造初衷,本是为了提倡性文化,反对性愚昧,传播性知识,结合适得其反。一对邢台夫妻说:“幸亏弄走了,要么我们还不好意思带孩子去那儿玩呢。”其实,这不是性教育之错,都是恶俗营销惹的祸。

2.以性文化、图腾文化之名搞民俗旅游,不知不觉地损害了民俗文化声誉。舍本逐末,民俗旅游资源丧失原始性。开发商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传统的民俗文化变得庸俗化。许多经典的民俗文化被改造后变成经营者赚钱的资本。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但开发商却人为地制造甚至臆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符号化,民俗文化丧失其原貌。

3.怪异文化、外来文化和外来性文化加速了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旅游开发是多元文化的交汇行为,多元文化中必须以本地文化、地域文化为根基。一些投资者、建设者、项目开发者,一味追求所谓的新颖、刺激,甚至不考虑地域文化或本土文化,生硬地引进外来文化或性文化,或生搬硬套地域文化,结果带来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与旅游地社会、生活和现存文化的不和谐、不平衡。外来文化与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碰撞,甚至出现局部的对立、冲突,从而干扰和阻碍了本民族民俗文化原有的秩序和发展进程。

二、建造初衷和功能寓意

(一)以旅游之名造新景,争抢名头,玩商业营销噱头

统观近几十年来中国各地新建的男根形雕塑,塑造者或主办方都花了不少财力物力和心思,大都造型独特,具有较强的或一定的艺术性。但其效果却不尽人意,批评之声彼伏此起。究其初衷,除少数几处雕塑外,大多都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以艺术、文化传播之名,通过打擦边球,行商业营销噱头之实。其中最典型的当数金华动物园巨型竹编男根粽。主办方以竹篾为骨架、外表用箬叶捆扎成一个巨大的男根模型。2012年6月22-24日,端午时节,一个身高2米、体宽2.6米、长4米、外观呈男性生殖器造型的大“粽子”,在金华动物园闪亮登场,号称“天下第一粽”。在它的“肚子”里,装着1000个真的粽子。6月22-24日,在“天下第一粽”活动现场,每日前300名游客均可免费品尝由山山烘焙提供的美味鲜粽。这个所谓的天下第一粽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其夸张的造型,怎么看它都不像是传统的粽子,一看就象男根。观众议论很多:“动物园真是会玩啊,这哪是粽子啊,明明是根大XX。”“XX里装棕子,玩噱头。”“为了争抢天下第一棕名头,真是拼了。”

华山是五岳之一,也是中国名山,名气已经很大。但当地唯恐“华夏之根”被其它地方抢占,为此想方设法造新景,争抢“华夏文化之根”。2009年,华山南峰上悄然竖起一座“华夏之根”雕塑,似乎是为华山正名,从而坐实“华夏之根”的纯正血统。这尊“华夏之根”高达7米,外形高大挺拔,形似男性阳具,柱身浮雕神龙,盘旋腾飞绕柱而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也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观,游客纷纷拍照留影。但是,它并未体现出华夏之根的原有之义。因为,华夏之根的根则指民族族源、名称来源和文化根源,此根非彼根,华夏之根并非简单表象地指代男根。用男根柱象征“华夏之根”,实在是简单粗暴、庸俗无聊,难怪引来众多批评之声。不知为什么,2012年后又被匆匆拆除。拆除的原因,可能与这种简单庸俗有关。一个民族、一个文明的起源必然是漫长的历史融合过程,也是诸多因素所形成,决不是一座雕塑能够说明,更不是一座男根雕塑就能够代表“华夏之根”。其效果只能是弄巧成拙,劳民又伤财。

一些文旅项目主办方或作者很想表现男根,但又不敢大大方方、明目张胆地表现,就采取迂回策略,羞羞答答地表现,如益阳市秀峰公园男根形石碑、西安德润性文化艺术展览馆《捆绑与挣脱》的雕塑作品、邢台性文化公园巨型男根柱等作品。类似的项目还有贵州安顺阿歪寨的藤甲谷景区。

由宋氏古堡创始人、贵州本土艺术家宋培伦精心设计的藤甲谷景区,既复制了传说中的“夜郎谷”风貌,又塑造出许多两米高、神态不一、威武雄壮的藤甲兵。相传,他们的祖先曾率兵三万,身穿藤甲,协助苗族首领孟获,大战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的军队。所谓藤甲,其藤生于山洞之中,盘于石壁之上,夜郎人采取其藤条,浸于油中,半年后取出晒之;晒干复浸,多次反复,造成铠甲;军士穿在身上,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砍枪刺皆不能入,故称“藤甲军”。屡战屡败的孟获被诸葛亮打败后,藤甲军残余人马逃往深山老林,阿歪寨便是他们后来的生存之地。由于恶劣的山林环境常有虎豹出没,他们作战用的藤甲正好可防身,于是他们无时无刻都穿着藤甲。在藤甲谷景区,还矗立着10多座用石头、砖瓦砌建的大型雕塑,高约3-5米;至少有3尊外形貌视男根,或与男根很象。其中有1尊,整体造型似人体,上部为头戴盔帽,中部为人脸,五官清晰。从整体看,就是一尊男性生殖器,下部为灰黑色阴茎体,上部红色盔帽为龟头,神秘怪异。阿歪寨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地域面积8平方公里,现有村民247户1072人。作为全国唯一的藤甲文化村,阿歪寨保留着布依族传统习俗。一些学者和媒体,极力赞美吹捧藤甲谷,但游客们却不认同。因为,在藤甲谷景区,游客们看不到多少布依族传统文化元素,也很难从中了解布依族民俗文化。其中的男根造型雕塑,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既不是傩面的本来形象,也不是布依族传统的造型特征,完全是艺术家个人想像的艺术造型。既不像神灵,也不像魔鬼;有男根的外形,又不具男根的象形特征,完全是一种想像中的怪物。这样的景区,本应充分挖掘地区、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创建新的地域文化特色;但是整个景区强行嵌入怪物雕塑后,除了几个藤甲兵雕塑和藤甲兵表演,剩下的就是满园的奇形怪状的大型雕塑,几乎再也寻不到布依族、苗族民俗文化因素。这些雕塑,不仅模样古怪,而且与贵州传统傩文化、傩面具造型相去甚远,与布依族传统文化造型也格格不入,不伦不类。低矮渺小的藤甲兵与巨型怪物雕塑,在视觉上形成巨大反差;怪物雕塑与藤甲文化无法和谐统一,形成两张皮,游客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只能听导游们随便忽悠。这哪里是传承民族文化,实实在在是哗众取宠,是文化不自信的典型表现,与国家倡导的文化自信背道而驰。

(二)以图腾之名造景,打造男根崇拜余袅,毁誉参半

男根崇拜是基于快乐(审美)和生殖等基本功能而产生的对男性生殖器的尊崇和膜拜,是一种古老的历史、宗教、民俗现象,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现象。至今,在中国各地依然存在男根崇拜民俗文化。这是人类男根崇拜情结的余袅和男根崇拜情愫的回声,是中国男根崇拜习俗的延续。一些地方以生殖崇拜或男根崇拜文化名义新建雕塑、造新景观,并无不可,但应处理得当。处理得当,即成美景;处理失当,即引争议,并成为败笔。四川广安巴人石头城“巴祖龙根”和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巨型男根雕塑就是正反两方面的事例。

巴人石头城,史称“蛇龙山巴人石头城”,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近郊神龙山。在巴人石头城景区内,竖立着3根男性生殖器雕塑,每根雕塑高约2米,名为“巴祖龙根”,意为对祖先的追溯、对生命和延续后代的膜顶。“巴祖龙根”自2015年建造至今,已赢得众多游客青睐并拍摄留影。同样是新建男根雕塑,“巴祖龙根”的成功之道,在于其巧妙溶入巴人石头城的历史文化,有机地与景区结合为一体,而不显生硬突兀。巴人石头城以巴文化为魂,由数万块重以吨计的条石构建而成,是一座“用石头在石头上建起来的石头城”,有东方特洛伊城的美称。雄浑的建筑风貌、刚直的线条矗立在游人眼前,是全国仅有的巴人文化遗存。因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宏大的建设规模,精湛的建造工艺,使巴人石头城以独特面貌矗立于中国园林界,堪称国内独一无二的山水园林精品。而在巴人石头城中新塑立的“巴祖龙根”,巧妙地起到拾遗补缺、画龙点睛、锦上添花之效。

吉林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男根雕塑,位于长春市二道区四家乡青山村,是一座巨型男根雕塑。该园董事长程伟光称之为国内最大的人工生殖崇拜图腾。但是,由于建造方对萨满文化内涵研究挖掘不够充分,对萨满文化背景资料宣传介绍不够细致,观众对萨满文化内涵认识比较模糊,大都停留在封建迷信跳大神的概念上;再加上表演项目设计不够精细,流于表面化,热闹喧嚣有余,文化展示不足,给人以崇尚巫术迷信的感觉。因此,萨满欢乐园一开园,就引起极大争议,并引发众多媒体对其集体炮轰,成为国内最失败的一个文化项目。对此,著名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萨满专业委员会顾问富育光对这个“生殖图腾”予以肯定,并说北方萨满教生育崇拜占有突出的地位,初民时期北方人口稀少,氏族人口繁衍多寡直接关系整个氏族兴亡与发展,所以对生殖的崇拜是至关重大的问题。但各方人士并不领情,全国民俗学会理事、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评论:所谓生殖崇拜,就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建在萨满文化园中,就代表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达的表示。但离开萨满文化这个背景,建世界最大的男性生殖图腾就变成了淫秽建筑。吉林省民俗协会副主席张守智认为,萨满生殖器图腾代表了一种文化,要正确看待它,但是如果脱离萨满文化的环境,建在公园和动植物公园就不合适了。尽管园方一再解释,但观众和媒体并不认同,一再认为这是哗众取宠。

其实,图腾并不是单纯的生殖崇拜,男根模型也不是图腾。以图腾之名建男根雕塑,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可能会收获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做得不好,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危害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很多旅游景区景点,将男根雕塑称为图腾,这是十分错误的。这些男根雕塑,不能称为图腾。图腾文化是人类社会早期的混沌未分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氏族、部落、社会组织或个人的象征物。这种象征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石头,也可以是自然现象或无机物,是个人身体之外的物体,一般以动物或植物居多。这一时期,人类尚不知晓生育奥秘,对男根功能也是含混不清。男根是人体器官,是人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人体之外的东西。男根崇拜一般产生在人类对男根生育功能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之后,大都发生于母系社会后期和父系社会时期,盛行于父系社会时期。无论远古时期人类,还是近现代原始部落;无论是美洲印第安人或是大洋洲丛林中的土著人,都没有将男根或人体器官视为图腾的习俗。古代的各类男根象形物、男根雕塑,可以称为男根崇拜,但它不是图腾,不能称为图腾。文化不是随便用金钱就能砸出来的,文化也不是少数艺术家的自嗨,文化项目和文化旅游要有丰富的内容和实实在在的根据,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杜撰神话、编造故事无法赢得市场。

(三)原始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传承

男根崇拜是一种古老的历史、宗教、民俗和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现象。在中国各地新建的男根雕塑中,也不全是败笔,也有不少既能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原始宗教文化,又能补人文景观短板,将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现代艺术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项目,成为地方、园区或景区新景的成功案例。除了前述的巴人石头城外,还有浙江、福建、西藏、云南、台湾等地的一些文旅项目。

浙江湖州飞英公园男根石雕,4尊,每尊高2.4米,原属湖州府孔庙前的石柱。实际上,石柱说并不准确。这四根“石柱’是艺术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男根”,是人们生殖崇拜的偶像。如果将男根石雕按一定比例缩小,那么与现实生活中男人的阳具是如此地相似,其制作工艺是如此的高超。从目测到的外型来看,无论是实体,还是投影,均能感悟到男根的魅力。在雕饰上,其中除了一根雕有栩栩如生的龙形图案外,其余均雕有凤形图案,似含着某种意义。比如:求男拜龙;求女拜凤等。顶部都盖有“龟头状石雕物”,且纹路清晰,似有精液流出。造型线条流畅,刀法细腻精湛,达到了维妙维肖的神似境界,充分展示了古代雕刻艺人的聪慧及男性的阳刚之美,极具文化底蕴。这4尊男根石雕,准确地说,它们不是新建雕塑,而是异地重竖的古代文物。经古建筑专家鉴定,原为明代湖州府庙附属建筑。到民国时,府庙建筑大部分被毁,戏吧、庙门全毁,其余如四周走马阁等尚存,但残破不堪。1992年-1996年,当地政府对府庙进行重修。1992年,湖州市文管会将4尊男根石雕从湖州府庙遗址移至飞英塔院门口,1996年建飞英公园时又移至飞英公园内,石柱得以完好保存,成为20世纪90年代大拆大建环境中,古代男根文物成功保全、妥善保护的成功范例。

在西藏,墨脱县的门巴族、珞巴族居民房前屋后、田地里,都立插有木质的男根雕塑。错那县门巴族的屋檐下、房梁上,都安置有木男根。无论是林芝地区和墨脱县的门巴族、珞巴族,还是山南地区和错那县的门巴族,他们都把木男根“卡让欣”“辛基白列”当成房屋保护神或屋脊神,将房屋破坏或倒塌归咎于女妖作怪。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科学。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来看,西藏房屋建筑易损与西藏的地理和气候有关。西藏地处世界屋脊,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风大雨急,电闪雷猛;泥土不易粘结,已粘结的土块经过反复冻解,极易稣裂崩塌。墨脱、错那二县地处喜玛拉雅山东段南麓,垂直落差高达1000-6000米,呈现出从温带到热带、亚热带多种复杂的气候特征;雅鲁藏布江峡谷山高水急,多雨潮湿,不利于以竹、木为主材的房屋建筑长期保存。因此,在古代,由于建筑科技和建筑材料落后,民房建筑易损易毁是常情,将房屋损毁归咎女妖实为无奈之举。用男根造像震慑女妖,是苯教的义理和做法,被藏传佛教宁玛派全部吸纳。

许多游客很奇怪,西藏林芝市布久区的喇嘛林寺山门前为什么立了那么多木男根和男女阴阳合体性器。这些木男根插立于路口和山门前耀眼夺目,通往寺庙的道路两旁和寺庙主殿的石梯两侧都栽插着木制男女性器“卡让欣”,其风格、氛围同西藏其他地方的寺庙大相径庭。其实原因很简单:寺庙的倡建者、设计者、投资者和具体组织实施者,都是墨脱县德儿贡村德儿贡寺著名大活佛顿炯大师的女婿和女儿。由于长期受门巴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为纪念顿炯活佛和弘传宁玛教法而修建寺庙时,在地址选择、寺庙设计等方面,都参考和借鉴了原德儿贡寺和墨脱县其他寺庙的风格,以及墨脱民俗,把门巴族修屋建庙栽立“卡让欣”的习俗移植到了喇嘛林寺。对此,中国及世界各地游客虽然感觉奇怪,但并不反感,反而非常喜爱,拍摄了大量图片发布网络,使喇嘛林寺持续多年成为西藏网红景点。这种将传统民俗文化移植到新建寺庙、旅游景区的成功案例,还有昆明的云南民族村。

在云南民族村的多个民族园中,都竖立有男根雕塑或生殖崇拜雕塑。其中,最具特色的当数布朗族和拉祜族园区。布朗族也是一个有男根崇拜传统的民族。在布朗族的茶祖崇拜、寨心崇拜、祖先崇拜中,都有栽立男根雕塑的习俗,含有浓郁的男根崇拜特征。至今,仍有一些布朗族村寨的寨心石、寨心桩、茶祖桩依然保持着以男女性器象形物形态,或象征形态。思茅区、景迈山、布朗山等地都建有茶魂台。茶祖桩最上端的圆锥形的笋状顶象征男根、龟头。有的寨心石由一根独柱石和两块卵石组成,明显是一组男性生殖器,一个阴茎和两个睾丸的象征。如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邦协村寨心石,依然保持着原始状态。该村的寨心石是一块从山中选采的原石,形状呈长椭圆形,顶部呈尖状,远看颇有男根之象。在云南民族村布朗族园区中,院落场地中央矗立有一具石雕的男根雕塑和2具木男根。石男根高约1.8米,石灰石雕刻,上首部雕成蘑菇状,代表龟头;茎体上细下粗,上面镌刻布朗族神灵民俗符号。节日或游客较多时,着布朗族民族服饰的妇女,围着石祖跳生殖崇拜舞蹈。石祖不远处,还竖立着2根木男根,高约1.8米,直径约28厘米。这两具木男根,建园时并不存在,是2000年以后为了增加园区的娱乐性,新增加的套圈游艺项目,游客套中木祖,即可领取奖品。竖立之初的头几年,每天都有很多人套圈娱乐,生意很红火。拉祜族园区也竖立着多根男性生殖器木雕,人们并不感觉突兀,反而纷纷驻足观看留影。

台湾邹族居住在海拔1300米之上的嘉义县阿里山乡的高山坡上,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高山族。由于人口较少,邹族也是一个渴望人口增殖的民族,上世纪末,其人口不足6000人。近20年邹族人口实现稳定增长,目前总人口已增至7000多人。在阿里山乡乐野村邹族文化部落,游客们一走近村口,就能看到山坡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男根雕塑,高约2.2米,威武雄壮,游客们都会打卡留照。不知情的导游和游客,笼统地称其为“图腾”。其实这个男根雕塑与图腾毫不相干。因为,台湾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交界地带,花东纵谷是这2个板块的交界线,由于这2个板块互相推挤、挤压,地震频发。其中,1999年阿里山“921”大地震后,阿里山山地山崩、山体滑坡严重。阿里山车站被震毁;61公里处铁轨扭曲变形;支线眠月线、祝山线被强震摧毁;著名的的“石猴”景观,头部被震落。因此,乐野村邹族文化部落山坡上的这尊巨大的男根雕塑就是邹族新建的镇山神灵,集合了阳神、山神、土地神、生殖神等多重神性。它笔直挺翘地矗立在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半山腰,对邹族人而言,是祈求预防山崩、镇邪禳灾的象征。当然,既然男根是生殖器,任何男根模型或男根象形物,都绕不开其生殖崇拜的基本功能。当地导游都会说,这是远古先民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以强健身体,大量繁衍后代,应对大自然的威力,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种赞美和向往。

在泉州市鲤城区南门外的石笋公园,矗立着著名的泉州石笋,石笋即石祖。但很多外地游客并不知道,在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桥桥头,也对称矗立着两尊石笋。这两个石笋为20世纪90年代新建,外形仿著名的泉州石笋公园石笋,高约3米,状似男根。与南门外石笋和福建闽南沿海地区各地分布的众多石笋遗迹一样,实际上是石祖的一种造型,是以男根形石笋象征土地神,镇水降妖,寄托了人们以阳克阴、镇压水妖、镇邪禳灾的理想。

(四)以性文化之名尝试性教育、普及性知识

中国改革开放前30余年,大约自1979-2010年,各地非常热衷举办性知识、性文化展览,几乎每个省都有。其中,2007年开馆的西安德润性文化艺术展览馆,集古代性文化艺术展览、性教育影视播放、性养生知识传播及性文化商品销售于一体。该馆还被列为2007版陕西旅游通票景点,成为陕西35大景区之一。德润性文化艺术展览馆分“古代的性崇拜”、“婚姻制度的建立”、“古代的性压迫和性摧残”、“日常生活中的性”4个主题展区,陈列有玉石、铜器、木雕、砖雕、陶瓷、绘画等类展品200余件。展品中有一件高2.3米、宽1.3米、长1.3米的男根石雕格外引人注意。这件名为《捆绑与挣脱》的雕塑作品,是西安美院教授花费数月时间完成的,还计划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如此高大、挺拔且雄壮的男根石雕,彰显了男性的力量和魅力,确实在国内外都不多见。对此,公众并不认可。媒体评论说,在国内性文化展刚刚掀开头巾羞羞答答走向公众视野时,便急不可奈地大做男根石雕文章,并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显然暴露出国人的浮躁和对性文化的困囿,好似国内性文化的普及已挤进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国理当在性文化上“率开先河”,显示黄皮肤男性之伟岸。这样的吉尼斯记录,与其说是张扬男性美,不如说是艺术家们在世俗冲击下的“自慰”而已。性文化是人类繁衍与发展的一种严肃而高雅的文化,动辄以吉尼斯记录来哗众取宠,纯系功利使然。

随着国内开放程度的越来越高,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性文化已不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董,而是正慢慢地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不可置疑,千年来传统思想的禁锢,期望于性文化一夜普及开来,这是罔顾传统习俗的盲然之举,并不会为公众所认同。与早期的性文化展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场面相比,21世纪之后中国人对性不再好奇,性文化展大都门可罗雀,这与各地主办方的热情相比,形成强烈反差。邢台性文化公园可谓生不逢时。

邢台性文化公园原位于邢台市区七里河工程西部,大约建成于2008年;2011年,整体“迁卖”到信都区白岸乡清泉村北天河山风景区。为什么刚建成即搬迁?因为争议较大,批评声不断。批评的焦点不在性,而在于抄袭。有观众尖锐地指出:邢台性文化公园所有的这些雕塑都是抄袭复制挪威奥斯陆的维格兰雕塑公园的雕塑,而且复制雕塑得很蹩脚,人生之柱还特意扭曲成男根形状。原作是挪威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毕生之作,共650尊大型雕塑。而邢台性文化公园的大小25尊雕塑,都是模仿维格兰雕塑公园雕塑的“冒牌货”,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制作者声称,这些石头雕塑,用现代派的手法表现阴阳调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反映人类繁衍生息的景象,真实的体现男性的阳刚与女性的阴柔,从而达到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健康,通过这个公园提倡性文化,反对性愚昧,倡导一种正确的健康的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但是观众并不认同,批评声不断且相当尖锐。如“此地创新不足,模仿和冒牌真牛”“都什么年代了?还如此保守,建建拆拆,劳民伤财,由此可见邢台发展缓慢之原因”等等。

做为一种大众必备知识,性知识普及确实需要常抓不懈。但是如何普及性知识则大有讲究。一般来说,现代意义的性教育应当说是全面的教育,包括:人的生命周期中各个年龄段的性教育,从零岁开始持续终生;性教育内容也应当是全面的,就象普通教育有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一样,性教育也应当分为德、智、体、美几个方面;从性教育的环境和施教者来看,可分为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社会性教育、专业机构性教育等。性教育的内容,包括性别角色、性器官、性发育、性卫生、性意识、性生活、性健康、性疾病医疗等等。就性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来说,无论社会、学校、家庭或机构,大概都是可以概括为:消除性神秘和性迷信、消除有害的性禁忌,消除性愚味和性恐惧,普及性知识,建设现代的性文明。可对照邢台性文化公园的雕塑,不顾及国情,不讲究内容,随便抄袭了二十余件外国雕塑,生搬硬套,赤裸纠缠,暧昧不清,不仅未能消除性神秘,反而更加重了人们的性神秘感,原本赏心轻松的艺术品,一下子成了观众眼中的淫秽品。

相比之下,海南海口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大型根雕木祖,既未“哗众取宠”,也没有商业炒作。以大树的根作为雕塑艺术品的材料,实现了资源的环保再生利用;用它来雕刻出人类的生殖器官,诠释“大地之根”、“生命之源”,更能够表现出这种远古文化内涵和意境,也尊重了根雕这一文化遗产;同时向游人展现火山口文化的起源和面貌,用“根”“源”来表现火山口作为海南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诠释生命与文化本源的统一和谐。作品本身利用树根原有形态,随形雕塑,写实与夸张结合,艺术感较强,成功赢得观众认可,长期受到人们喜爱,且未起争议波澜,应当算是性文化与性教育结合较好的成功案例。

三、发展思路与建议

上述20处新建男根雕塑,两种做法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未经过分包装、尊重并弘扬民俗文化的雕塑,大都能够较好传承、长期存在。例如浙江湖州飞英公园的男根石雕、福建泉州洛阳桥石笋、广东珠海石博园阳元石、四川广安巴人石头城巴祖龙根、西藏林芝市布久乡宁玛派喇嘛林寺的木男根、台湾嘉义阿里山邹族文化部落的男根雕塑,等等。而那些任意出现的“伪民俗”,或子虚乌有的民俗,抄袭来的所谓文化艺术,使民俗文化的原始性大打折扣。例如河北邢台性文化公园巨型男根柱、吉林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的巨型男根雕塑、浙江省金华动物园的巨型竹编男根、陕西华阴华山之顶的华夏之根、陕西西安德润性文化艺术展览馆的男根石雕,等等。这种经过旅游开发商业活动的操作手段、进行现代化包装的项目,大都具有人为痕迹、刻意作秀倾向,大大削弱了民俗文化独具的乡土气息,原有的淳朴气息荡然无存,存在时间不长即夭折拆毁。但是,也不能因为失败夭折就因噎废食,就此禁止。为此,笔者对今后中国男根崇拜雕塑发展方向、规划思路提出如下建议:

(一)涉性旅游资源可以规划发展,但要坚持保护民俗文化、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哗众取宠,造成景观失当、景观不和谐等现象

旅游景区建设应遵循传承历史文脉、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规划建设原则。其中,传承历史文脉包括对历史、人文的继承,对历史、民俗和乡土元素的充分利用等。地域文化是指文化与某个地域特有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文化,体现了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风貌。各地民俗文化不同,应立足于本地的历史文化积淀,秉持独特的地域文化优势,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找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特质,以实现其良性发展。同时,保护与利用地方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时代对旅游景观、涉性景观的伦理要求。因此,在公共景观、旅游景观规划中,应充分挖掘、使用历史文化元素、民俗元素、乡土元素。自然景观有其自身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嵌入的景观规划特别是涉性景观必须适合其原有自然景观状态,减少人为引入景观元素与原有景观的冲突,将人为景观带来的负作用减到最小。也就是说,要在适合的地点,建适合的景观;不合适的地点,不能强求。在符合现代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涉性景观应适当地、含蓄地加以隐蔽,点到为止,有所保留。性器雕塑作品,应局限于一定的区域和空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仍有较大影响,男女交媾、性器交接一类的现代美术作品,一般不宜在城市公园、大众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置展。景观建设应避免哗众取宠,尤其应避免造成景观失当、景观不和谐等现象。长春龙湾萨满欢乐园,它虽然在长春市周边,但却没能和周边的净月潭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结合,造成内涵挖掘不深,民俗文化展示表面化,产品形式单一,导致争议较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二)理念思路要创新,但要坚持科学开发,建立本土雕塑体系,避免过度创新、陷入神秘主义古怪主义怪圈

从总体上看,中国当代新建男根雕塑,基本上都可以称为民俗雕塑。男根雕塑、涉性雕塑,既属于民俗文化,又属于涉性文化、涉性艺术。涉性艺术,特别是公共涉性艺术,要谨慎行事。民俗雕塑应当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使当地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得到反映和发挥。历史文化是城市公园特色的根,唯有地方的、民族的、传统的特色魅力的公园,才是世界的。文化要创新,思想要解放,建设规划和塑造置立男根雕塑、涉性雕塑并非不可以,但应全面统筹周全考虑,应当深度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地域文化精髓;既要创新,也要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民族性和真实性;暨要坚持科学开发,也要避免过度创新、陷入神秘古怪主义怪圈。

同时,创新也要与适应当地风俗习惯、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文明开化程度、人口素质状况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一个地区对雕塑艺术、环境艺术创新的接受程度跟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文明开化程度等密切相关,而民众的文明开化程度决定了其对改变身边事物的接受与抵触程度,决定了创新和新要素、多要素嵌入的阻力大小。推进新要素、多要素特别是性要素嵌入,必须适应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人口素质状况和文明开化程度,以此降低涉性雕塑、旅游景区创新的阻力。

文化的本质是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对雕塑艺术的要求,是逐步建立起立足于本土的雕塑体系,建立自身的雕塑艺术的观念方式和语言方式。中国雕塑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为外来样式赋予本土的、民族的内容,只有积极主动针对中国雕塑的特殊境遇,建构中国本土的雕塑体系,展示诠释中国民族文化和男根崇拜文化,振兴中国民族雕塑,这才是中国雕塑家所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三)思想观念要解放,但要坚持文化自信,避免照搬照抄、西化洋化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蕴涵丰富,在主题和题材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当代雕塑家在创作取材上有着无比广阔的空间。以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再认识为切入点进行雕塑创作,是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民俗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地域文化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风格。而不少地方却与此背道而驰。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新奇,脱离传统,建造一些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不相符的雕塑、建筑,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地一味迎合不良趣味,刻意追求表面形式;一些景区大量移植、嵌入外部文化、怪异文化、流行文化,地域特点很不明显,给人一种摸不到头脑的感觉,不知道旅游地的主题是什么。毕竟,地方民俗风情的本源性和真实性的体现和发扬,才是景区和旅游地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脱离了自身的传统,它所具有的吸引力也将弱化。还有些地方不惜复制、抄袭别人的建筑、雕塑或传统风俗,将它们放在自己的景区里。这些错误做法,可能在短时期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获得了暂时的商业效益,但一般都无法持久。因为它违背了民俗的核心,脱离了文化的吸引力,这样的景区往往前景黯淡,甚至很快走向衰亡。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民俗,如果一个旅游产品或旅游地区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它将很难走下去。因此,在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突出高层次的文化特点。一要解放思想,对涉性雕塑采取宽容态度,恰当表现涉性雕塑和涉性艺术;二要坚持文化自信,抓住自身的特色,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在坚持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规划;三要避免盲目模仿,照搬照抄、西化洋化。性禁锢在中国持续了千年以上,影响文化自信,以至于一些文人学者开口闭口都是“维纳斯”“西方裸体雕塑”,作者动辄图腾、象征,原型、意象,爱神、女神,或者天下第一、世界之最,等等,搞得假神话满天、伪图腾遍地,其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就丧失了民族性、原创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在本土或本地域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简介:楚天佑,男,汉族,江苏南京,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南京市税务局调研员,历史研究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男根崇拜和民俗文化。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