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李潮夫人贺氏墓志铭研究

北大荒文化
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

摘 要:《李潮夫人贺氏墓志铭》主要记载了李潮夫人贺氏及其夫李潮的个人经历及子女的仕宦与婚姻情况。贺氏籍贯绥德白草的表述印证了传世史料白草划归绥德军、金因袭之的行政区划沿革,李潮与其子的官职一定程度补充了哲宗时期的宋夏战争细节及北宋后期至金前期鄜延路驻扎将兵的配置情况。

关键词:绥州;白草寨;第七将;墓志铭

李潮夫人贺氏墓志铭近年来出土于陕西省绥德县定仙墕镇石马墕村,现存于绥德县博物馆,志石砂岩质,呈长方形,长111.5厘米,宽59.5厘米,厚12厘米。志额阴刻篆书“李公夫人贺氏墓志铭”3行9字;志文楷书,竖刻22行,满行36字。志面錾刻痕迹较多,部分字迹不清。墓志铭图片及录文收录于《榆林碑石》与《金代石刻辑校》等著。尚只木塞《绥德李夫人墓志与宋夏延安之战》一文对此方墓志所提到的宋夏延州之战做了相关简要的介绍;赵永春、赵丽《金朝婚礼文化与尊老孝亲观念》一文且对贺氏墓志所反映的金代婚俗文化和金朝婚礼文化与尊老孝亲思想做了探讨。故笔者不避揣陋,将其所收该墓志志文迻录并考释如下:

李公夫人贺氏墓志铭

夫人贺氏,绥德白草人,世为右姓。夫人自幼贞顺孝谨,笃于女工,宗族间里莫不敬爱。父母思得倜傥奇士以为之配。

李公潮,以乡邦甲门,兼之武略票健,一时塞上之人罕有出其右者。闻夫人之贤而委禽焉,因以妻之。夫人既归李氏,上奉舅姑,下交娣姒,旁睦娴戚,无有毫发不厌饫人意。虽逮婢仆,亦各获其欢心。绍圣三年十月,夏贼入寇延安,公部押第七将兵马应援,值贼全军,士惧,众寡不敌。公毅然贾勇,负羽先登,斩将搴旗者数矣。惜夫兵尽矢穷,殁于行阵。夫人感公壮年死节,誓断荤酒,诵佛饭僧,追奉冥福。顾诸孤并幼,无以应门,躬整葺家务,虽中外细事,其规画处置,悉有条理。又以义方训诲诸子,故子出效官克著风绩。女既适人,不昧妇礼。且夫人为妇为母之道,可谓备矣。宣和三年十ー月二十六日,以疾终,享年五十有三。迄今开宗望姓,治家教子,无不以夫人为法焉。

子二人:长曰采,武略郎、前鄘延路第十三将。次曰拒,右班殿直,早夭。女一人,适武烈大夫、鄜延路兵马都监、兼管第十将人马冯适。孙二人:长曰公立,承节郎。次幼。

以天眷元年七月十三日,葬于定仙岭东南山。襄事有期,长子武略公以状来丐铭。仆与武略公为乡人,且熟夫人行事,乃掇其大略而系之以铭。铭曰:

猗欤夫人,幼有至性。方其在家,既惠且信。逮事舅姑,尽孝以敬。作配良人,虽顺而正。妙龄不幸,天夺其良。勤教诸子,俾知义方。子克负荷,家道益昌。显显懿德,愈久弥光。

一、墓志所见宋金时期绥州行政区划变化

志文云贺氏以疾终于宣和三年十ー月二十六日,享年五十有三,故其生年当在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彼时绥州已被宋朝边将种谔攻取已近二年。志文云其籍贯为绥德白草人,当是墓志撰写时即金天眷元年绥州的政区现状。据《金史·地理志》“唐绥州,宋绥德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载,此处的绥德当为绥德军,白草即白草寨。道光《清涧县志》卷一载:“白草寨。在县东一百二十里白草山上。东控黄河,输山渡河即山西界。”据《武经总要》,白草寨“东控黄河伏落关路,北绥州界铁茄平、定仙岭、满堂川路,最为要害之地。东至黄河20里,西至顺安寨40里,南至隰州上平关30里。” 白草寨原属延州延川县,初筑时间不详,庆历二年四月置?,康定元年(1040)三川口之战后弃之,哲宗元符二年废,直至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一月,“诏绥德城为绥德军”, 为进一步加强绥德军与周边军镇的协防能力,并将“暖泉、米脂、开光、义合、怀宁、克戎、临夏、绥平寨、青涧城、永宁关、白草、顺安寨并隶(绥德)军”, 至此,绥德军下辖暖泉寨、米脂寨、开光堡、义合寨、怀宁寨、 克戎寨、临夏寨、绥平寨、清涧城、永宁关、白草寨、顺安寨、嗣武寨、龙泉寨、清边寨、镇边寨、龙安寨、海末堡、窟儿堡、大厥堡、花佛岭堡、临川堡、定远堡、马栏堡、中山堡、黑 水堡、安定堡、佛堂堡、唐推堡、双林堡、安塞堡、浮图堡、柏林堡 33 个堡寨,白草寨虽废,但其作为绥州的行政编制却保留至金代,《金史·地理志》载绥德州辖“寨十:暖泉、义合、清边、临夏、白草、米脂置第二将,怀宁、镇边、绥平、克戎置第四将。城一:嗣武。堡一:开光。关一:永宁。”,“绥德白草”的表述表明金因袭自北宋白草寨的行政隶属,且至晚于公元1138年绥德尚未升州之时就已是绥德军固定的辖区。

依《金史·地理志》所记绥德军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才升为州,在此之前绥德城的状况不甚清楚。但金朝在皇统六年(1146年)曾有给夏国割地的慷慨之举。此外,西夏天盛年间(1149-1169年)编修的《天盛律令司序行文门》中所列西夏政区包括银州、夏州、绥州、宥州等州寨。所以在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前,绥州地区应为西夏所辖。至早于天眷元年(1138年),据志文“绥德白草”,绥州尚属金地。故绥州划予西夏的时间约为1138-1146年间。

二、墓志铭所见宋夏战争及鄜延兵制

志文云绍圣三年十月,西夏侵略延安府,贺氏丈夫李潮率领第七将作为支援,终由寡不敌众而牺牲。早在当年三月,西夏面对北宋的进筑,就采取了军事行动。“绍圣三年三月,夏人围塞门砦”,“八月,夏人寇宁顺砦。”,“绍圣三年九月,大入鄜延,西自顺宁、招安砦,东自黑水、安定,中自塞门、龙安、金明以南,二百里间相继不绝,至延州北五里。十月,忽自长城一日驰至金明,列营环城,国主子母亲督桴鼓,纵骑四掠。知麟州有备,复还金明,而后骑之精锐者留龙安,边将悉兵掩击不退,金明遂陷。守兵二千八百惟五人得脱,城中粮五万石,草千万束,皆皆尽。将官皇城使张俞死之,帝闻有夏寇,泰然笑曰:五十万众深入吾境不过十日,胜不过一二砦,须去已,而果破金明即引退。”“丙子,绍圣大辽三年,寿昌二年,西夏冬十月大举寇宋至延州見有备乃拔去”

李潮所率第七将兵马驻地应为鄜延路保安军,据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题记内容分析》“金代早期题记分作两组,第一组系皇统元年(1141)鄜延路兵马钤辖(地方统兵官)兼第七将统制西路军马杨仲妆修石窟三尊大佛。“前廊后壁中门上方:“武功郎权、鄜延路兵马钤辖,兼第七将统制西路军马杨仲,谨发虔诚,自办妆銮石空寺大佛三尊。 伏愿父总管安抚团练,母恭人米氏增延福□。 祈阖境生泯,咸受嘉祉。 岁次辛酉(金皇统元年,1141)□□,谨记。”从题记中的军队冠名来看,似乎沿袭了此前宋军编制。据杨倩描在《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与宋史研究 ———以鄜延路为中心》中对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18页文书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后确定鄜延路第七将就驻在保安军。不仅如此,从第12页 《保安军牒第七将》中还可以分析出:第七将军需供应由保安军负责,为宋代军事后勤供给制度的研究补充了新史料。此外,第7页 《鄜延路第十将致本路第七将牒》的有关内容亦纠正了此前认为鄜延路只有九将的不实认识。有关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大部分主体是鄜延路,宋史界一般流传 “九将说 ”但黑水城文献记载明确了存在 “第十将 ”。贺氏长子曾任鄜延路第十三将,女婿冯适兼管第十将人马,可见金代鄜延路驻扎将兵番号应也至少在十三将以上,反映出金前期鄜延路驻扎将兵的配置可能在袭自前朝编制的基础上似有所增加,其具体驻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余论

绥州作为稽胡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直至唐初还见诸史典。夫人贺氏,“世为右姓”表明贺氏为绥德当地的世家大族,似有可能与稽胡贺遂氏或贺赖氏汉化简称有关,《晋书·匈奴传》载 ,十九种入塞匈奴有贺赖种 。《魏书·官氏志》载 “贺赖氏,后改为贺氏。”同书又云“ 北方贺兰,后改为贺氏。”隋《叱奴延辉墓志》云西夏州叱奴延辉其妻贺遂氏,《通志·氏族略第五》“贺遂氏”:晋州稽胡,晋初赐姓呼延,居西州。后魏正始中,呼延勤为定州刺史于定阳镇,赐姓贺遂氏。因住南汾州仵城县,音讹者又为贺悦。绥州作为夏与宋金之间交战的前沿阵地,历来兵患频仍,墓主贺氏于宣和三年去世,却于天眷元年天下稍安才正式安葬,间隔长达十七年,其中缘由应和贺氏子女经济状况有关,亦不难揣测或许白草寨一带由于长时间战乱,作为边民根本无力顾及安葬事宜。

参考文献

[1] 赵永春,赵丽.金朝婚礼文化与尊老孝亲观念[J].地域文化研究,2018(05):133-140+156.

[2] 李静杰.陕北宋金石窟题记内容分析[J].敦煌研究,2013(03):103-115.DOI:10.13584/j.cnki.issn1000-4106.2013.03.006.

[3] 杨倩描.黑水城宋代军政文书与宋史研究——以鄜延路为中心[J].河北学刊,2007(04):95-98+100.

作者简介:叶林卓(1997年—),男,汉,陕西榆林人,硕士在读,单位: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研究方向,西北民族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