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论爱伦·坡《黑猫》的吊诡艺术与哲学思考

北大荒文化
山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黑猫》是19世纪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笔下的一篇哥特式小说,融合了惊悚、死亡、神秘、宿命论等多种元素,以忏悔录的形式展现了人类灵魂深处的犯罪欲望以及非理性冲动。“吊诡”一词主要具有怪异、悖论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叙事吊诡、语义吊诡来探讨《黑猫》的吊诡艺术,可借以揭露主人公忏悔面具后的阴暗人格,同时挖掘其吊诡之言中蕴含的作者对人类荒诞存在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吊诡;爱伦·坡;《黑猫》;荒诞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94)是19世纪美国的诗人、小说家与批评家,也是美国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的鼻祖,短篇小说之父。其作品带有强烈的哥特式的恐怖、梦幻而又神秘的色彩,暴力、凶杀和死亡等事件充斥在他的小说当中,对世界的荒诞与人类内心深处的隐秘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作品《黑猫》(The Black Cat,1843)以第一人称回顾视角与体验视角交替的叙述方式,讲述“我”本性善良,但是在酒精的麻醉下犯了虐杀宠物与爱人的罪过,最终在黑猫凄厉的叫声里彻底暴露,到死牢中忏悔。先行研究的关注重点是《黑猫》在艺术层面的哥特风格、精神层面的犯罪心理以及道德层面的人性恶,而对《黑猫》的吊诡艺术以及坡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挖掘不够深入。本文分别从叙事吊诡、语义吊诡来探究《黑猫》忏悔者话语的种种违情悖理之处,展现爱伦·坡小说中怪异与悖论后隐藏的荒诞无谓的世界。

一、叙事吊诡:心灵恐怖的外化

“吊诡”的一解是奇特、怪异,这种非常之言不能为常人所解。在爱伦·坡的小说《黑猫》中,叙事吊诡主要表现为超自然叙事,是指叙事者构建的故事世界不能按照自然的可能规律去理解,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控制范围,充满神秘、怪诞、梦幻的色彩。 “我”自述是个本性善良、软弱的人,却在婚后突然性情大变,虐待妻子与宠物,甚至在一股莫名邪念的驱使下残忍地剜出了黑猫的一只眼睛。叙述者“我”将犯罪归咎于酒精的作用,然而这并不符合隐含作者与读者的思想规范,可见叙述者忏悔面具背后的不可靠性,在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形成了伦理判断上的张力。在小说进程的结尾,当“我”砍死妻子并且自以为完美地藏匿了尸体后,一开始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毫无破绽,但是后来面对警察的搜查时却突然难以自制地用手杖敲击墙面,暴露犯罪地点,这种急转直下体现出故事中人物内心世界的不稳定性,属于情节动力。在引出了黑猫那亦真亦幻的凄厉嚎叫声后,狰狞的恶魔与妻子那被啃噬的腐尸一起构成了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幻灭性的结局在视觉上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刺激与冲击力。爱伦·坡通过这种超自然的进程实现其“心灵式恐怖”的文学创作主张,叙事的夸张吊诡实则是“我”心灵恐怖的外化,揭示出人类灵魂深处的隐秘与罪恶,虽然与19世纪美国盛行的乐观、浪漫的文学主调格格不入,却能够展现爱伦·坡异于常人的精巧构想与文学创见。

二、语义吊诡:忏悔面具后的真相

《黑猫》中的吊诡艺术不仅表现为叙事的恐怖与超自然特色,还通过主人公话语中的悖论与反讽展现出来,即语义吊诡。下文笔者将从悖论与反讽两个方面来深入探究《黑猫》的语义吊诡,揭露忏悔者的真实面目。

(一)情节悖论

神秘夜火之后,墙上竖立起令人毛骨悚然的猫形浮雕,“我”解释为是好心的邻居在大火时把黑猫的尸体扔进“我”的卧室中,试图唤醒熟睡中的“我”的结果。然而,大火发生在漆黑的夜晚,阴暗的卧室,与其大费干戈地砍断吊绳,扔进柔软的黑色尸体,何不采用大声呼唤或用石头击打窗面的方法来唤醒“我”?假使黑猫是从窗户被抛进卧室的,为何没有在地心引力地作用下倒在地上而是顽固地立在墙头呢?这种情节悖论使得叙述者对事件的报道与解释呈现出鲜明的不可靠性,与后文“我”将妻子尸体砌于墙中的残忍行径相呼应,笔者推测黑猫的尸体可能并非是被邻居扔进来的,而是叙述者“我”在吊死普鲁托后,为避免他人发现自己暴戾残忍的本性,提前将黑猫的尸体砌在了卧室的墙后,因而在大火的熏烤下会出现浮雕图形。可见叙述者那丑陋的伪善面目,明明本性扭曲冷酷到了虐杀宠物的程度,却依旧在试图苍白地遮掩自己的罪恶。

(二)语境反讽

特殊的语境压力会使得小说的叙述语言发生变形,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反讽策略中蕴含的幽默、戏谑、嘲讽等感情色彩。“我”认为自己将尸体藏在墙中的方法是一条极妙的“万全之策”,在完成之后自鸣得意,“辛苦”没有白费,对自己不留破绽的藏尸技巧“感到满意”,警察来搜查时“我”的心跳与“清白无辜的人”一样平静,这种具有反讽意味的价值判断体现出“我”的道德缺陷。《黑猫》中的“我”最终在荒诞吊诡的场景怪圈与心理怪圈中落荒而逃。爱伦·坡没有刻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借助吊诡夸张的反复手法强化了人类荒谬的在世体验。

参考文献

[1] Poe, Edgar Allan. The Works of Edgar Allan Poe [M].Shenyang: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16.

[2] (美)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著;肖明翰译.爱伦·坡哥特小说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 童明著.美国文学史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4] 张琪.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的恐怖美[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5] 张文熊.吊诡——悖论?[J].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

[6] 赵衡毅著.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文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 赵凯杨.黑猫之死——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视角看艾伦·坡小说《黑猫》[J].海外英语.2020年第3期.

[8]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9] 朱平珍.黑猫:病态人格的象征——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