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文创系列盲盒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摘 要:中国盲盒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文创盲盒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抵抗”到“融合”的变迁过程。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文创系列盲盒与中国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探讨了文创盲盒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文创盲盒;传统文化;流行文化;利弊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近几年来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就是将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赋予到流行文化之中。作为流行文化的盲盒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盲盒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经历了“抵抗”到“融合”的变迁过程,文创盲盒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一、文创盲盒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创盲盒是指对于文化产品的二次设计后所产出的集美观性、收藏性、玩乐性为一体的工艺品。文创盲盒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文创盲盒一个“灵魂”,让它在作为一个工艺品的同时具有发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属性。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能去接触盲盒从而提高盲盒的购买率。喜欢流行文化的人,也可以通过盲盒这一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通过这一方法,进入到喜欢流行文化的年轻群体中,影响下一代。
二、文创盲盒的发展
中国盲盒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近几年才开始广受关注,但是文创盲盒已经不是玩具商家开发的小众产品,已成为各行业争取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营销模式,正逐渐走向大众化。
(一)“文化IP”盲盒。如今我们国家的“文化IP”形势一片大好,一个IP的火热往往会引起一波购买热潮。文创盲盒往往会抓住这种热潮,推出相应的“文化IP”盲盒。当下大热漫画IP《非人哉》,与多家盲盒厂家合作联名,推出多版系列盲盒:《非人哉国际象棋》系列,《非人哉十二时令花》系列等。这种文创盲盒对于文化IP是一种宣传,消费者能从抽取盲盒获得一种与IP人物“对话”的乐趣。盲盒中各种形态各种姿势的人物,给一种IP人物从指尖活过来了的感觉。
(二)博物馆盲盒。自从文创盲盒大火之后,各省博物馆也开始自己的盲盒联名。他们把自家博物馆中的珍藏古董进行一比一复制下来,做成盲盒。与一般盲盒不同的是,博物馆盲盒的玩法和普通盲盒有所不同,让玩家可以感受到考古现场发掘的乐趣,将盲盒表面包裹的土砂剥掉,获得精美的“古董”。与其说考古盲盒卖的是文创产品,不如说出售的是新奇玩法,这让盲盒玩家能从中感受到耐心挖掘文物的精致感。这也表明,考古也可以新颖,盲盒也可以“有文化”,盲盒让考古充满了“惊喜感”。近些年,《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节目在年轻人团体中的火爆,也带动了年轻人对于文博类产品的关注与喜爱,让很多年轻人喜欢上了考古,想要亲手实际操作。博物馆盲盒的出现,填补了这个消费空白。博物馆盲盒的出现和火爆证明了考古并不是一项沉闷的技术,与流行文化接轨后,体现了博物馆盲盒的发展前景。
(三)主题文创盲盒。主题文创盲盒的出现,为一些名胜古迹传播自身文化发扬自身精神提供了一个渠道。
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一大文创”自2021年6月成立以来爆款频出。“树德里”系列有三款作品,是三幅基于石库门建筑元素的插画3D作品。产品以“盲盒”形式发售,自7月29日18时开启上线至7月31日16时,共有12240人预约,实际中签比例为1:4.5,在所有2750份藏品中,除少量由发行方作为运营保留之外,其余2720份在7月29日晚被预约一空,很多人未能如愿“抢到”这一数字藏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树德里”系列,是一大文创尝试业内少有的“虚实结合”,买家既可以收获线上虚拟藏品,也可以在线下获得实体文创和优惠,这也是红色文创产品及产业不断求新、求变的探索和突破。该系列数字文创产品的设计师团队伽作meta联合创始人诸侃麒则介绍,他们这些年一直致力于以艺术设计赋能国潮、国货,并希望对红色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表达。除了数字文创,也为一大会址设计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茶杯套装等文创,希望能进一步传播红色精神。年轻人愿意买一大文创,背后是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还有深切的自豪感。
主题文创盲盒的发行会激起年轻人对于这个主题的兴趣,以盲盒这种趣味性形式将盲盒想要叙述的主题传递给消费者。
三、文创盲盒的利弊
文创盲盒是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它用流行文化来传扬传统文化,让平日不接触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盲盒来接触传统文化,从而让传统文化可以有一个现代化的发展。而盲盒文化也可以通过宣传传统文化对自身进行文化沉淀,同时也可以寻找到更多关于IP的灵感,让平时关注传统文化更多的人群看见自身的发展。相反,由于盲盒产品的不确定性,让它的售后十分没有保障。北京东城法院在调研2019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审理的55件涉盲盒案件后发现,在火速增长的盲盒经济及日益火爆的盲盒消费背后,存在很多风险值得警惕;盲盒的零件很多,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经常有孩子会把盲盒零件吞入,造成窒息以致死亡的严重后果;盲盒的IP繁多,经常存在抄袭仿冒行为,盗取其它商家的劳动成果,窃取其知识产权;商家饥饿营销,打着“隐藏款”的旗号制造焦虑,让消费者陷入无尽的购买欲中,恶性循环。没有分辨能力的孩子甚至会为了得到喜爱的盲盒而做出不良行为。
由此可见,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都需要发育和沉淀。“盲盒热”背后有着商业逻辑和文化因素,应在尊重市场规律和新一代青少年文化消费心理的前提下,引导“盲盒文化”实现正向文化赋能,产生更为辽阔的文化辐射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哲京.博物馆无形资产的保护与研究[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2] 马玥.解密盲盒火爆背后的套路[J].中外玩具制造,2019 (011).
[3] 2020年中国盲盒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J].国际品牌观察,2021(8)
基金项目:沈阳师范大学202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202216069);2021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年度立项课题(SY202112L);2021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21BMZ006);2022辽宁省教育厅项目(LJKMR20021453)
作者简介:袁艺玮,2002-,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
通讯作者:李川,1979-,河北丰润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