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承与发展非遗手工艺
摘 要:常州梳篦作为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制作工序等传承价值是地方独特艺术文化的展现。文章从常州梳篦概况、引进高校课堂的意义及困境、解决方案等方面阐述了常州梳篦进课堂的必要性,重点分析了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的困境、解决方案,运用新媒体这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宣传传统手工艺,希望以非遗+文创产品的形式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产生兴趣,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常州梳篦;引入课堂;非遗手工艺;传统文化
一、常州梳篦概况
1.1常州梳篦历史渊源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梳篦是由木梳和篦箕两种不同工具组合而成。东晋时,常州制梳工艺已经形成,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常州梳篦的生产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生产规模也超过了前朝。在我国古代,栉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
近代常州梳篦曾多次参与国内外展览,荣获金银奖10多项,例如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银奖、 1966年获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81年获国家级银奖,1991年和2004年获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常常作为国礼。[1]
1.2常州梳篦文化特征
常州梳篦主要以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齿尖光滑、种类繁多、物美价廉著称。木梳通常由黄杨木、石南木和枣木等原料制成。常州梳篦从最开始的圆背日用梳发展到日用造型梳、欣赏梳、装饰梳,品种花色达338个。
常州梳篦具有筛污秽、顺发、活络头皮神经的作用。常州梳篦的制作还涉及高超的雕、描、烧等多种技艺,传统工匠常常以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新颖的构图形式著称,在仅有一厘米宽的梳条上呈现出各式各样生动的图案。常州梳篦种类丰富,从梳篦的制作材料上可分为毛竹、骨质、红木和象牙等。[2] [3]
1.3常州梳篦传承价值
常州梳篦制作的精湛工艺以及超高水准,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梳篦以格守"天然材料,手工制作"的特色及选料精细、工艺考究著称。传承人物:金松群,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5] [6]
1.4常州梳篦传承状况-面临的困境及创新路径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梳篦传统工艺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巨大的生存考验。常州梳篦厂在困境中求生存,坚守传统工艺,同时又不断寻求创新,不但没有让这门传统工艺消亡,反而以更为鲜活的生命力生存了下去。调研得知,多年来,常州梳篦厂努力挖掘自身潜力,不失时机的设计新款式、新包装,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经过长期的发展,常州梳篦厂生产的品种已达到700多种,这些梳篦融实用、保健、观赏、装饰、收藏于一体。引发我们许多思考。
二、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
2.1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的意义
以常州梳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的特点。梳篦作为手工业产物,它的精细美丽之中体现出匠人对于自然、工作和艺术的尊敬。对于新时代的高效课堂,"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精神对学生学习态度乃至终生事业发展,都有着启示和指引作用。
常州梳篦承载着民族记忆。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的文化传承,也是在传递民族记忆的星星之火。当代中国正由工业化时代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符号的认识逐渐模糊和淡化。常州梳篦在高校课堂的引进让学生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记忆,以达到复兴传统文化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以常州梳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工匠精神",通过课堂上的手工技能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要义。
2.2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的历史/案例
2000年,常州开放大学与常州博物院合作,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走入校园。常州龙城梳篦博物馆开展了“行走的梳篦课堂”教学活动。这是一项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承技艺、了解梳篦发展历程的教学活动。[7]
非遗传承人分享了常州梳篦的发展、历史渊源、制作技艺。趣味横生地带领大家认识和了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术。
常州地方历史文化及其在校园中的传递与践行的提升,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3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的困境
2.3.1课程体系缺乏亮点,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优化
目前,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整体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没有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个人潜能开设个性化课程;虽然一些艺术类高校也开设一两门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来说还是比较零碎。总的来说,目前高等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特色,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传承质量不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不强。[8]
2.3.2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实效有待优化
作为高等教育传统手工艺教育背景下的老师,不仅要有广泛的专业和教学知识,还要有扎实的实践行动能力基础。一方面,教师对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虽然一些高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设立非遗大师实验室,但效果并不明显,并没有真正走进课堂教授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能。
2.4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民族不可或缺的心灵庇护之所,其中,常州梳篦也有着独特的地位。高校作为文化传播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精心设计与规划有关非遗的课程,完成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将常州梳篦的有关知识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充分释放"非遗"自身隐性的教育价值,通过教学培养"非遗"方面的专门人才,从而促进常州梳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4.1加强非遗师资建设,引入"非遗传承人"
可将常州梳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学校进行现场传授,培训在职教师,利用不同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课程、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也让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和钻研中来提升教学水平以及非遗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
2.4.2开发独特课程体系,推进梳篦传承保护
要让常州梳篦融入高校的教学,就必须把常州梳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开发课程相关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穿插式课程。不改变现有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在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常州梳篦的相关知识。
(2)附加式课程,不改变现有主流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以补充课程的形式进行非遗教学。
(3)渗透式课程,利用校园、家庭、社会环境氛围的感染力,将常州梳篦相关的内容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当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熏陶,学习非遗知识。
2.4.3利用资源优势,建构专有教材体系
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具有常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构建常州梳篦专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体系。
就教材形式来看,可以采用文字形式的教材,也可以采用录音或录像形式的教材。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建构自己的教材体系。
2.4.4利用新媒介技术,搭建新型交流平台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应把教与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采用交流互动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利用新媒介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要素有机结合,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2)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灵活的特点,根据学习需要整合合适的非遗资源,让其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得到最高效率的收获。例如,通过创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相关的教育网站,民俗美术展览馆,为民间艺人建立社交账号,创立线上图书馆等互联网平台,为学生及大众提供可供了解和学习的自由空间。
三、常州梳篦引进高校课堂赋活传统工艺
3.1非遗+文创丰富非遗传统工艺产品形式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掀起文创热潮。博物馆文创的成功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对馆藏文物产生一定的文化精神、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起到传播作用,并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故宫博物院推出过诸多极具代表性的文创作品。爆款的金桂浮月马克杯灵感上来自清代的紫檀边金桂月挂屏,杯顶是月兔形象,杯身根据原作,绘制了月兔、明月等形象。整个杯子外观设计富有兔年的元素寓意。
以此为启发,创作非遗梳篦的相关联名产品,创作专属IP形象。为此整合常州梳篦文化资源。扶持常州有能力的企业建立龙头标杆,推动“非遗”文创产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非遗”真正做到产生文化影响。
3.2非遗+媒介运用新媒体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来宣传传统手工艺产品
(1)建设非遗数字化共享平台
针对传承人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技艺面临失传、实物分散且保护困难等困境,进行非遗数字化采集与存储是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第一,不断探索文创转化、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方式,综合应用区块链及知识建库技术、VR、AR等技术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动态性采集存储。
第二是利用数字技术,以动态、三维、高清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动态过程,利用游戏、短视频等数字娱乐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消费产品。例如故宫博物院与网易联合开发的游戏《绘真妙笔千山》,将故宫文化与新科学技术接轨融合,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推进。
四、结语
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让学生学习了解认识常州梳篦非遗文化任重而道远。通过非遗引进课堂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吸取常州梳篦非遗文化艺术营养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将非遗传承创作通过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既包含了非遗手工艺术,又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制作梳篦并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民族智慧和爱国精神的结晶。我们所做的就是让常州梳篦非遗文化惠及千万家,达成非遗传承与传播的终极目标——"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1] 俞力主编,历史的回眸 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故事,东方出版社,2009.06,第155页。
[2] 王志明,王永桢编,著名传统手工业产品小传,轻工业出版社,1987.03,第115页。
[3] 张传增编著,爱中华爱家乡知识文库 青少年版 江苏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01,第77页。
[4] 张传增编著,爱中华爱家乡知识文库 青少年版 江苏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01,第77页。
[5] 常州梳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6] 文化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
[7] 2022-6-15 常州旅游商贸高职公众号,常州旅游商贸高职校。
[8] 徐金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文章编号:1004-8332(2009)01-0118-04。
作者简介:申晓蕾(199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学历: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
李阿敏(2000——)女,汉族,江苏泗洪人,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学历:本科在读,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
陈姝越(200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学历:本科在读,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
丁嘉怡(200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本科在读,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
卢嘉瑜(2001——)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本科在读,专业:美术学师范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2022年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校级项目《江苏非遗手工艺的美育资源共享平台——以常州梳篦为中心》(项目编号:KYX2204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