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及现代启示研究

北大荒文化
大连海洋大学

摘 要:拐卖人口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对社会稳定和人权保障产生了负面影响。古代拐卖人口问题和现代拐卖人口问题都源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虽然时间跨度长,但其经验值得现代借鉴。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和现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总结经验与教训,为制定综合治理策略提供启示。

关键词:古代法律;拐卖人口;法律问题;现代启示

一、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的探究

(一)古代拐卖人口法律制度的形成

在中国古代,拐卖人口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受害人的基本人权,而且损害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为了打击拐卖人口的行为,我国古代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以拐卖罪、收买罪等为主要内容的拐卖人口刑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在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加大,拐卖人口犯罪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加以打击。例如,在齐国,规定拐卖人口者将被处以死刑,而购买拐卖人口者也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随着时间的推移,拐卖人口法律制度也不断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唐代末期,随着奴隶制的逐渐消失,拐卖人口主要针对的是妇女和儿童,因此在法律规定中逐渐形成了以拐卖妇女、拐卖儿童为主要内容的拐卖罪。

在古代社会,拐卖人口犯罪的实施与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在宋朝时期,由于社会风气的变异,贫民向城市涌入,拐卖妇女和儿童的案例逐渐泛滥。为了防止这种犯罪的发生,宋代政府规定将没收犯罪者的财产,并将其赃款捐赠给穷人和灾民。

(二)古代拐卖人口法律规定的演变

古代拐卖人口的法律规定在历朝都有变化。唐朝拐卖人口是被视为重罪的行为,根据《律历》的规定,罪犯一旦被抓,就会被判处斩首,而藏匿拐来的人口的人也会被严格制裁。而到了宋代,随着对拐卖人口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于拐卖人口的惩处逐渐趋于严厉。在《大宋大刑统》中,明确规定“凡拐人及贩人罪,照邑例论”。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拐卖人口的行为属于刑事犯罪,处罚标准应按照当地法规执行。

到了清朝时期,针对拐卖妇女、儿童等问题,开始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和打击这些行为。《道光海防条例》即是一项旨在打击拐卖人口行为的法律规定。条例规定,对于有拐卖妇女、儿童行为的人,将被按照贩卖人口的标准进行处罚,一旦被判有罪,将会被流放三千里,并褫夺土地和财产。此后,《清朝大典》、《大清律例》等也对拐卖人口的问题进行了法律规定。

总体上来说,在古代,拐卖人口行为一直是被打击的,尽管不同朝代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法律规定,但大体上都是从刑法角度来惩罚这样的行为,并逐步加大了对拐卖人口的打击力度。

(三)古代拐卖人口法律实施的问题分析

在古代,由于拐卖人口在当时是比较普遍且难以避免的事情,法律制度的形成也是在渐渐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而在实施拐卖人口法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在古代拐卖人口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当时社会通讯不发达,政府权力弱,导致了执法难度较大。一些地区往往会出现嫌疑犯逃脱惩罚,或者是打击不彻底的情况。此外,由于拐卖人口的行为属于比较隐蔽的谋求私利的行为,对于违法者的抓捕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与手段。

另一方面,在拐卖人口的行为实施中,不同的阶层之间会存在着不同的规范,这也会导致执法的不公。例如,在一些地区,地主买卖农民、孤儿等人口时,在当地政府官员的支持下,“买卖人口”的行为是被法律所容许的。这种情况也使得拐卖人口问题的处理比较复杂,同时也使得拐卖人口问题在当时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此外,古代在拐卖人口的审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对拐卖人口问题的解决造成影响。例如,在拐卖人口案件的审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袒等行为,这些不公正的审判实践,向社会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拐卖人口行为的蔓延。

二、现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的分析

(一)我国拐卖人口法律体系的完善与不足

我国刑法对于拐卖人口的规定,经历了从初期的“非法残杀、侵犯人权罪”到现今的“组织卖淫罪”和“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发展与完善。我国主要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如下针对拐卖人口问题的具体罪名:《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条、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九十一条,《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一整套拐卖人口的救助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刑事追诉与民事赔偿相结合、惩罚与救助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以保障拐卖人口的基本权益。然而,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法律适用缺少明确界定。在我国刑法中,对于何为拐卖人口的罪名的界定并不十分明确,法律所涉及的主体、客体等方面的适用亟待明确化。

第二,法律制度运行不顺畅。我国现有的拐卖人口法律制度虽然已经较为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例如缺乏对于证据的保护、司法程序还需要完善等问题。

第三,拐卖人口罪的从轻处罚现象比较普遍。在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仍有很多被告不得不从轻处罚,甚至不起诉、不追究刑责,这对于拐卖人口问题的治理显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我国应当在现行法律体系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明确拐卖人口的罪名,完善证据的保护机制,加强司法程序的公正性,加大对于拐卖人口罪的处罚力度,同时增加对于受害人权益的保障力度,以此来树立起“零容忍”“惩罚从严”的法治观念,最终达到保障公民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二)现代拐卖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评估

现代拐卖人口问题一直是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其所涉及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权、生存权、安全等多个层面。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各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我国针对拐卖人口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重申禁止拐卖人口,以及对拐卖人口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矫治和打击。但是,我们也需要正视我国现有的拐卖人口问题,优化和加强执法力量,和进一步强化公共意识和法律意识。

除此之外,国际组织在应对拐卖人口问题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跨境拐卖人口的问题,确定了跨境拐卖人口的合作措施,并加强了执法合作,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人民群众也是应对拐卖人口问题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加强监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拐卖人口的问题。

综合来看,应对拐卖人口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其中,政府的角色尤为重要,要比重担负起应对拐卖人口问题的责任,通过严格的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依法打击拐卖人口的犯罪行为。

三、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对现代的启示

(一)重视拐卖人口的法律问题

在中国古代,贩卖妇女和儿童已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了。而在西方国家,古代奴隶贸易更是盛行。拐卖人口的普遍性,表明了人社会在早期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同时,由于当时法律和道德水平的限制,拐卖类人口的行为也没有受到足够的惩罚,这也是造成该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但时代在进步,现代社会对待拐卖人口的态度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来禁止拐卖人口,并对这种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是还需要提升对拐卖人口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于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可以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例如,可以提取出古代对情节严重的拐卖人口案件进行重罚的做法,为现代法律制定更合理的处罚措施提供参考。

(二)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古代拐卖人口的法律问题深刻影响着现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在古代,拐卖人口活动普遍存在,法律对此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通过梳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对现代法律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古代法律对拐卖人口的规制中包含了对人身相关权益的保护,这也是现代法律的核心之一。古代法律规定了对被拐卖人口的追查和惩罚,同时也规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补偿措施。这些规定在现代法律制度中也得到了贯彻和体现,例如刑法明确规定了对拐卖妇女和儿童的严惩,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其次,古代法律对拐卖人口的规制中也反映出法律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性。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导致了拐卖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范围,从而也推动了对应的法律规定的不断完善。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制度也必须不断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三,古代法律对拐卖人口的规制中体现了对受害人的尊重和保护。在古代法律规定中,对拐卖人口的惩罚不仅是对拐卖者的处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惩罚警示和保护受害人,保障其基本权益。这也是现代法律制度中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对现代法律制度的借鉴与启示是多方面的。我们应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法律制度,更好地保障人权,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对现代社会的警示

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黑暗面,而这种黑暗现象并不仅限于过去的历史时期,而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事实上,现代的拐卖人口问题比古代更加复杂和严重,而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对现代社会的警示与启示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警示现代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拐卖人口是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古代的拐卖人口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现象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怎样惨痛的后果,现代社会必须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打击拐卖人口的行为,保护人权和公正法治。

其次,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启示现代社会建立更加公正的法律制度。从古代拐卖人口案例中可以看出,对于这种违反公序良俗的问题,只有严厉打击和惩罚才能起到恰当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拐卖人口的行为,在法律上处罚和惩戒的力度和有效性,成为一个必须应对的问题。建立符合实际的法律制度,尤其是完善防范和打击拐卖人口相关法律制度,是解决现代拐卖人口问题的必要措施。

结 论

在本文研究中,我们针对古代拐卖人口法律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启示,具体如下:

首先,本文通过对古代拐卖人口法律制度的考察,发现这一问题在古代尚未完全得到规范和解决,出现了诸如惩治不力、法律缺失等问题。这提醒我们当今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拐卖人口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本文借鉴了古代拐卖人口治理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思考,如根据受害人的需求和心态来制定帮助政策,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等。这些经验和思考可以在当今社会的拐卖人口问题中得到应用和借鉴。

第三,本文对于古代拐卖人口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适用现代法律规范对古代拐卖人口进行界定,同时也对如何惩治拐卖人口犯罪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这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拐卖人口问题的有效治理和解决。

因此,综合以上得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在当今社会拐卖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非常严重社会危害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通过加强立法、加强惩治罪犯的力度、加强信息共享和跨国合作等多种方式来遏制和解决该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青娟.清代拐卖妇人案件的法律规定及实践——以《巴县档案》为中心的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6):64-70.DOI:10.16229/j.cnki.issn1000-5102.2020.06.011.

[2] 丁丽平. 清代“略人略卖人”律例规范与司法实践分析[D].山东大学,2020.DOI:10.27272/d.cnki.gshdu.2020.004496.

[3] 何林泓. 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20.DOI:10.27415/d.cnki.gxngc.2020.000388.

[4] 张诗佳. 清代“略买略卖”妇女儿童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8.

[5] 夏伟.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定罪量刑规则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2,24(02):139-152.

作者简介:程晓敏(1998年11月—)女,汉族,籍贯(山西应县),法律硕士,大连海洋大学,法制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