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状况调研

北大荒文化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1],“四史”教育是夯实文化自信自强的思想根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对此探查。本文旨在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长期发展提供借鉴,以更好的响应国家对于“四史”学习教育的号召,让“四史”真正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每一位学生,浇灌“青春之花”,走好“四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四史”教育;新时代大学生;高校;高校教师

一、剖析现状:明“四史”教育之况

(一)国家号召,大势所趋

“四史”教育问题近年来广受关注,如何划分和归纳“四史”知识,如何开展并落实“四史”教育,学术理论届、社会实践届等都对此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就目前来说,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与支持下,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并开展了“四史”教育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的部署安排,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

(二)响应号召,广泛宣传

高校通过积极建立“四史”教育红色文化长廊、组建师生“四史”宣讲团、师生合作推出“四史”教育系列动画宣传片、精心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借助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有关“四史”学习内容的专题书单等方式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用好校史资源,把校史有机融入“四史”宣传教育,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三)实践落实,成效欠缺

不论是高校的宣传还是教师的教学亦或是学生的学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本文将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总结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基于问题导向,探讨如何让“四史”在新时代开出绚丽之花。

二、酌清问题:解“四史”教育之漏

现如今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在组织教学、课堂结构、学习行为等方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调研团队分别从高校教师、大学生两个视角入手,设计两份线上问卷,通过网络广泛发放问卷,同时对德州学院等省内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研,综合线上线下调研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经过对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状况调研分析,在新时代要求视角下,发现大学生“四史”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缺乏支持与引导机制

就高校层面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四史”教育宣传不到位。部分高校对于“四史”教育的宣传积极性不高,并未在日常教学管理活动中贯彻落实“四史”教育,导致学生并不了解“四史”知识。第二,“四史”教育方式单一。对于已经开展教学活动的高校来说,大部分高校仅停留在开设“四史”课堂或讲座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低,难以激发其积极性。第三,“四史” 教材缺乏趣味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书籍,其呈现形式多为枯燥的文字叙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缺乏内容与方式创新

就教师层面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教师未处理好公共必修课与“四史”课存在的内容重复问题,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够。第二,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机械单一,仅局限于课本课件,课堂枯燥乏味,未能真正感染学生投入到“四史”学习中。

(三)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与活力

就学生层面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存在。部分大学生受舆论导向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立场出现偏差,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问题。或思想政治立场不坚定,对“四史”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出现抵触“四史”学习教育的不良风气。第二,“四史”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受“快时代”的影响,单纯的“四史”理论学习难以激发其兴趣。加之,高校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对“四史”学习重视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第三,“四史”学习实践性弱。部分大学生有一定的“四史”知识储备,但缺乏“四史”教育学习途径,“四史”学习参与度不高。

三、路径探索:寻“四史”教育之法

高校教师要推动“四史”教育深入新时代大学生,就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育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有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以下解决建议。

(一)高校是“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

高校深化宣传教育,抓好“四史”教育意识提升。“青年者,国家之魂。”高校应注重“四史”宣传教育,探索灵动活泼的“四史”书籍,使历史不再拘泥于呆板文字。对此建议:第一,各大高校联合创办“四史”书籍创新大赛,向全国范围征集大学生“四史”文创产品。大赛每年一届,每届选择一本“四史”教育书籍作为文创产品载体,将“四史”书籍与图文、音像以及影视资料相融合,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四史”学习当中,将“四史”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高校倡行“四史”教育,不仅要分设“四史”课,还要打造信仰长廊、校史馆,创建虚拟体验馆等“四史”教育场所,为学生感受历史提供多种方式。身临其境,增强历史体验感,最终让“四史”活起来。第三,选拔优秀学生在校内开设宣传培训班,采用多样化新颖方式进行“四史”相关理论宣讲,提高大学生“四史”教育意识,推动“四史”教育落地生根。

(二)教师是“四史”教育的引领者和传承者

教师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四史”教育信仰使命。“四史”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强的课程,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传承好“四史”文化,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对“四史”教育具有极高的热情,要将“四史”教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使命,才能真正感染学生,推动构建起学生的信仰体系。对此建议:第一,作为高校教师,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第二,教师对于“四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件,应付课程,浮于表面,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求真务实,从而感染学生,增进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起到引领作用。第三,教师将高校公共课课程与“四史”教育相关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互补。如:魏晓玲,杨彦华在《“四史”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 (2022)中提出为更好地实现“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2]“纲要”课要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多学科维度开展教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国的历史和国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之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感悟思想伟力,培育时代的答卷人。

(三)新时代大学生是“四史”教育的继承者与践行者

大学生投注学习热情,使得“四史”教育焕发生机。“四史”教育应真正深入学生,学生应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使得“四史”教育焕发生机。对此建议:第一,大学生应增强“四史”教育认知,在“四史”学习中,投注更多热情,将“四史”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鼓励大学生专业融合,将“四史”知识的呈现形式与美术、编导等专业融合。在书籍中设计插画,重要情节设计动画短片,并以二维码方式在书中呈现,有开盲盒般的惊喜,增强学生阅读体验感,提高学习“四史”内容的兴趣。在兴趣中继承和发展“四史”文化,做好时代的答卷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史”教育可谓是一针有力的强心剂。走好“四史”教育最后一公里,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铺就道路。真正实现“四史”浸润校园,促使新时代大学生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进程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青春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创造,2022,30(11).

[2] 魏晓玲,杨彦华.基于“四史”教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22,35(01).

基金项目: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山东省级立项《“四史”浸润校园,青春砥砺前行—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状况调研》(项目编号:S20221044802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