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初步研究

北大荒文化
中南民族大学

摘 要:分布式领导是21世纪初兴起的领导力理论,它将研究的视角针对的是领导力活动,并且强调领导力在组织中的流动和分布,自2000年起,分布式领导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学校系统中被大量实践。本文主要总结了其运用于学校管理中的优势及体现出的局限性。

关键词:分布式领导;领导理论;教育领导

分布式领导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目前,该理论不仅受到管理界和经济界的重视,也对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国内有关分布式领导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但是分布式领导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能为教育领导领域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价值。

分布式领导理论能够为当今的学校领导实践提供指向。一方面,在学校这类知识型组织中,组织成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校面临的任务和环境也非常复杂。因此,领导者必须学会分权于他人,实施分布式领导,从而最大化地发挥组织的人力资源,集大家之智慧,应对复杂多变的动态环境。另一方面,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性质也决定了学校领导必然是分布式的。广大教师掌握着各种不同的教学专门知识,培育学生的任务离不开他们协同一致的工作。

分布式领导为教育组织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领导概念,其能够有效的帮助学校对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效果进行优化。

第一,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分享职能。分布式领导的提出使领导进化成为一种动态的、相关的、相对的团体互动行为,使领导成为组织全体成员联合行动的产物。依据斯皮兰的观点,领导角色和职能动态地分布于学校组织成员当中,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中,领导职能会发生变化,担任领导角色的领导者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在学校组织内实施分布式领导要注意的是:第一,领导职能要分配给那些有能力和有意愿承担相应任务的成员;第二,领导职能在组织成员中的分布应该是有计划和有组织的过程;第三,领导者间要相互信任,维系和谐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组织成员要主动提升领导才能。分布式领导的角色分亨是动态变化的,这意味着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担领导角色的机会和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内每一位成员的领导能力。只有组织内每个成员都有可能担当起某一任务的领导者时,整个组织的领导效果才会更好。如果组织成员缺乏领导能力,或领导能力不足,就会对承担领导职责感到没有信心,不愿意承担,或者即使承担了领导职能,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所以,组织成员要积极主动地进修、参加培训,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观摩教学,提高工作效能,努力掌握本学科的先进知识,以提升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第三,组织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愿景创建了一个目标,可以激发组织成员产生创造的想法与完成任务的行动,激励组织成员朝向目标行进。共同愿景能够使学习过程在遭遇混乱或阻力时,帮助组织成员重新找到正确的路径前进。达成目标的过程可能是困难而辛苦的,但因为有了共同愿景,组织成员将更可能互相扶持渡过困境。需要注意的是,愿景应该是组织成员一致商讨后决定的的结果,只有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愿景才能只有激励作用,使组织全体迸发强大的动力为实现组织的愿景共同努力。

当然,分布式领导理论本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它缺乏公认的定义,概念的边界具有模糊性,这会导致其操作概念的多样性。这一理论从它提出起,经历默默无闻,后经快速发展至今,研究者对其概念界定的争论直都存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分布式领导,研究者给出了各自对它的概念定义,如果要统一这些概念,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泽克尔(Zirkle)用“保护伞”一词来形容分布式领导理论与其他领导理论的概念重叠。分布式领导理论所谈论的领导力形式以及特点似乎涉及了共享领导、合作领导、民主领导等诸多概念的范畴。

第二,在分布式领导中缺少对于参与者个体的深入研究。不同于多数领导力理论从对“人”和其在某一环境中的“角色”入手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共同从事的任务的研究方式,分布式领导理论的研究者将“活动”视为领导力的研究单位,而非个人,同时将参与者间的互动视为领导力实践的媒介而非个体,因此它对于活动中关于“人”的研究是着眼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而非参与者本身。但是一个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作为领导者,或是被领导者,其行为、情绪、能力的展现和发展都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果以及活动系统的持续发展。个人作为影响领导力发挥的重要媒介,既受到情境制约,又能够反作用于情境。田(Tian)等人的元分析指出,不论是斯皮兰还是哥隆,都没有对领导活动中的“个人”进行深入探究和阐述。

分布式领导理论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哈里斯(Harris)等人认为应着眼于分布式领导理论的“做”的方面,并希望建立该理论与学校教学成果提高、学校效能上升等正向结果之间的联系。然而,有研究者在2014年对英国小学分布式领导实践情况进行分析的结果却质疑了这一联系。他们通过政府报告和第三方报告的内容总结出一些影响分布式领导成功实践的要素,包括组织结构的支持度、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度、教师群体的年龄、课程体系的灵活性等。其中,他们特别提到了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体系中,分布式领导的实践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在自主度相对较小且成绩提升压力较大的学院型学校中,分布式领导实践的困难较大,而拥有更灵活组织结构和课程体系的学校则更适应分布式领导的模式。同时,他们发现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施行了分布式领导,教师的责任和工作变得更多了,这导致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大幅下降,职业压力上升,最终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这反映了分布式领导理论在实践中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不同情境下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该理论的实践提出的个性化诉求。

虽然分布式领导作为新兴的领导理论,相对来说发展的时间比较短,但我国学者已经尝试对该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和实践上的尝试,找寻适应我国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的应用方式。相信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分布式领导理论的体系将更加完善,其对于中国的意义也会越来越明显。

作者简介:朱婷(1997.7-),女,湖北荆州,汉族,硕士,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论方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