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利用双语发展湖北省地方非遗文化的研究及其建议

北大荒文化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摘 要:湖北省非遗文化丰富多彩,传承久远。为进一步提高湖北省非遗文化影响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本项目以双语模式,挖掘湖北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并推出名为“古韵遗艺”的微信公众号对其进行宣传,既让人们广泛了解湖北省非遗文化,提高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与保护意识,同时也通过双语宣传的方式扩大受众面,使外国友人也能感受到湖北省非遗文化的魅力,为推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出一份力,更好地利用双语讲好湖北特色、中国特色。

关键词:双语;发展;湖北省地方非遗文化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短视频”与“自媒体”的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现有的传播方式看,短视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播,但内容普遍浮于表面,缺少对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本项目在利用双语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湖北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并推出名为“古韵遗艺”的微信公众号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基于公众号,以公益性方式,对湖北省地方性非遗文化进行双语形式的知识讲述和介绍,用两种语言讲述地方特色非遗文化,同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北省非遗文化传播和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体积极响应,并且有利于双语的学习,通过英文宣传将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播到国外,让外国友人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地方特色,不失为是一种“创新型”的非遗文化继承发展方式。用双语形式展现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的人聆听湖北声音、中国声音。从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二.非遗文化发展的现状

1.非遗文化的宣传体系不够完备

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宣传搭上了互联网这趟“便捷列车”。从前,由于地方传统非遗传承者大多来自乡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难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创作经验与技艺总结成系统完备的知识信息体系对外传播。口口相传和师徒相传的方式虽然能较为完整详细地将非遗文化传承下来,但在时间、空间与效率上都受到极大限制,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在现代社会,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来传播和发展非遗文化,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短视频这种宣传方式,虽然可以使非遗文化在短时间里抓住人们的眼球,但视频内容大多浮于表面,不利于人们对非遗文化的深入了解。民众只是在荧幕上看到民俗表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品当作工业流水线上的普通消费品进行消费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展现了其商品属性,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向民众的生活敞开。线上宣传途径尚不成熟,线下宣传推广阻力重重,非遗文化的宣传体系还需更加完备。

2.非遗文化宣传面不够广

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仅凭兴趣并不能充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感受独特魅力。当前宣传非遗文化的宣传面仍然存在不够广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非遗文化价值认识不高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微弱。社会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不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非遗民间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了解,对它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应有的保护传承观念。

(2)缺乏有效的非遗传承与保护机制

现有的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力量十分薄弱,缺乏专业人士,尚未形成专业管理机构,并且缺乏自上而下的规划管理。由于一些非遗文化传承中需要的手工艺制作费工费力,致使参与者不多,传承人匮乏,尤其在年轻一代中更是鲜有问津者。非遗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列入名录,更需用新思维、新方法、让非遗活起来,也火起来,让非遗不仅仅被保护,而是要被继承、被发展。被再次创造,焕发活力,重获新生,“飞入寻常百姓家”。

(3)非遗文化的发展与市场对接存在一定问题

大部分非遗文化,拥有自身的特色以及当地特色,可能会受到时间,空间,人力的影响,导致成本变高,甚至会使传承人难以为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非遗文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非遗文化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品的创新,市场的开发等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非遗文化的发展与市场对接仍需继续深化。

三.利用双语发展地方非遗文化的建议及其对策

1.利用双语促进地方非遗文化发展的建议

(1)“双语话非遗”走进学校,同学们在了解非遗文化的基础上,学好英语,传播非遗文化,用双语形式展现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的人聆听湖北声音。

(2)公众号“古韵遗艺”以双语模式,挖掘湖北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该公众号提供较完备的非遗知识体系以及双语知识点讲授,国内外教师可以借此平台开展双语非遗教育,更进一步用双语发展湖北省地方非遗文化,提高湖北省地方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推进湖北省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

(3)依托“古韵遗艺”微信公众号的资料,开展一系列双语非遗文化研究交流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双语表达能力,增强本国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外留学生对我国非遗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传承非遗文化。

总体而言,传统地方非遗传播途径亟需开展策略与手段层面的创新,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需要用心去讲好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用两种语言讲述地方特色非遗文化,不失为是一种“创新型”的非遗文化继承发展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展现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更多的人聆听湖北声音、中国声音。从而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萧放、王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的路径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

[2] 陈怡,千年古镇话“旧”事[N] 人民日报,2021.12.20

[3] 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探研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市、区工作室联动开展“双语话非遗”活动[Z]

[4] 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 张秉福.艺术百家,2019(03)

[5]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 太星南.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

指导老师:郭楠,湖北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论文是湖北文理学院2022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X202210519088]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