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时代》画报中的摄影蒙太奇
摘 要:二十世纪初,“摄影蒙太奇”作为一种先锋的摄影形式,在西方美术设计中被广为使用。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摄影蒙太奇”也开始经常在杂志中出现,其中《时代》画报的封面和内页插图中就大量使用了“摄影蒙太奇”的照片造型手法手法, 其主题多为对都市景观的表现与时政现象的讽刺。《时代》画报中对“摄影蒙太奇”的探索走在了时代前沿, 与西方对照片造型技术的创新几乎同步发展,为摄影在中国作为独立艺术门类以及摄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摄影蒙太奇;《时代》画报;张光宇
“摄影蒙太奇”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艺术家的手下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民国摄影家受欧洲摄影蒙太奇的影响,开始尝试摄影蒙太奇的创作方法,并对摄影蒙太奇的形式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以此来表达自己在时代变革之下的所感所思。其中《时代》画报对摄影蒙太奇手法的应用是当时中国摄影艺术中最前卫的概念[1],虽然在今日看来,杂志中的许多造型手法不够成熟, 但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之下,中国摄影人对这种先锋的摄影形式探索完全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与西方对于照片造型技术的创新几乎同步发展。[2]
《时代》画报中出现的“摄影蒙太奇”作品大都是表现都市生活和政治题材的拼贴,通过这种先锋的照片造型手法,照片从客观的记录功能转向了能够表达作者个人观点的新的艺术。由陈昺德创作的《疾驰》是1932年《时代》画报第3卷第3期的封面,它是民国时期“摄影蒙太奇”的典型例子之一,图片中以经过剪裁放大的摩托车为主体,用透视原理将摩托车的前轮放大,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摩托车冲出画面的感觉,加强了摩托车的机械力量感与速度感,整幅图片传递出一种科技与力量并行的感染力。《时代》画报1933年3月号的封面就是一个典型表现都市生活的“摄影蒙太奇”例子,这幅作品是由黄仲长拍摄制作的,名为《如此天堂》,整个图片是通过剪切拼贴而成的,画面中心是一位身着改良旗袍的上海“摩登女子”,女子双手抱膝,神情欢愉地坐在一栋摩天大楼的屋顶上,她身后也林立着多栋带有典型装饰主义风格的建筑,这些装饰主义风格建筑标志为上海树立起了一个典雅的人文居所形象。1934年9月出版的《时代》画报封面是一个政治题材的“摄影蒙太奇”作品,“摄影蒙太奇”不仅仅只能由图像构成,文字与字体也是“摄影蒙太奇”当中的重要元素,这幅作品运用了文字与字体的造型魅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作品以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图为背景,作者放大并加粗地图上被奴役和殖民统治地区的字体,浓黑而有力,画面中有一个男性脸庞,面容痛苦又充满抗争的决心,这幅作品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了摄影蒙太奇的时效性,起到了抗日救亡的宣传目的。
除了这些作为摄影创作的“摄影蒙太奇”, 还有一些由杂志编辑对摄影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而成的蒙太奇作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代》画报的编辑张光宇先生为“摄影蒙太奇”的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张光宇先生利用当时流行的摄影术对"实用美术""工艺美术"进行了创新性的实验。1930年,张光宇在《时代》上发表的“工艺美术之研究”系列文论中,就有特别关注摄影广告的商业应用要如何有效的话题。他认为,大众将美国摄影与商业结合的胜利归因于宣传是一种误读,摄影广告当中一定要以“美”为主力,要“袭取绘画的法则来摄出所要画的东西或者要说的话,使人直接感到物品之效用” [3]。发表在《时代》 画报1933年3月刊中的《裸女不知亡国恨》也是政治题材的“摄影蒙太奇”的一个例子,这幅作品是由叶浅予、张光宇先生用郎静山先生的人体摄影作品与日本军队行军图中的一张图片拼贴出来的作品,叶浅予和张光宇先生将这两个极端的形象符号拼贴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感,原本不该存在于一个空间内的两个符号就这样被穿插在了一起。图中郎静山先生拍摄的少女图像在二次创作之后转化成一个表意符号,成了受辱受难者的象征,整幅画面充满了隐喻意味,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带动了画面中的叙事情节,激起了观者对家园遭受侵犯、家人被凌辱的悲愤情绪。[4]在抗日救亡的年代,我国新知识阶层的摄影家巧用摄影蒙太奇的时代属性,把作品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警醒民众的作用。由张光宇设计完成的《北平的幌子》,发表于1933年《时代》第4卷第5期 ,画面是由当时北平的一些象征性的符号构成,如北平的饭店、酒馆、建筑的一角、钟表以及刑具等作为表现对象,日常生活景观和刑具的对比组成了对当时北平动荡不安的批判,产生出强大的政治影响张力,这种富有感染力的编排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图像呈现经验。
《时代》画报对“摄影蒙太奇”这种先锋照片造型手法的积极尝试打破了摄影原本局限于忠实记录和呈现对象的单一功能,为摄影赋予了“用照片写作”的新功能,拓展了人们对于摄影功能的认识,创作者可以通过对原始图像的选择、修改、重组形成一幅全新的作品来表明自己对待事物的立场和态度。《时代》画报中对“摄影蒙太奇”技法探索开启了摄影作为艺术创作手段与思想传播工具的新方向,为摄影在中国作为独立艺术门类以及摄影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 释
[1] 陈学圣. 摄影在传播时代——从民国期刊看摄影的发展[J]. 美术馆, 2009(1):75-97.
[2] 刘慧勇. 民国纪实摄影之推手——《良友》画报与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D].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 张夏菁. 张光宇与摄影新尝试[J]. 装饰, 2021(2):3.
[4] 顾欣. 民国摄影中的实验性探索[J]. 中国美术研究, 2017(3):10.
参考文献
[1] 仝冰雪. 中国照相馆史[M]. 中国摄影出版社, 2016:208.
[2] 林雨书. 摄影中的蒙太奇[D]. 中国美术学院, 2013.
[3] 周韧. 论蒙太奇对纪实类摄影表达方式的影响[D]. 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 陈学圣. 摄影在传播时代——从民国期刊看摄影的发展[J]. 美术馆, 2009(1):75-97.
[5] 刘慧勇. 民国纪实摄影之推手——《良友》画报与民国纪实摄影的发展[D].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6] 张夏菁. 张光宇与摄影新尝试[J]. 装饰, 2021(2):3.
[7] 韩丽梅. 《时代漫画》文学旨趣研究[D]. 河北大学.
[8] 顾欣. 民国摄影中的实验性探索[J]. 中国美术研究, 2017(3):10.
[9] 董晓安, 骆伯年. 骆伯年:三种研究路径[J]. 中国摄影家, 2016(8):58-63.
[10] 侯帅. 拼贴出的历史[D]. 中央美术学院, 2018.
[11] 朱海辰. 宣传与图像:新中国招贴艺术研究[D]. 中国美术学院,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