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于信息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初探

一起生活科学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北京 昌平,102202

摘  要:本文以提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战能力为出发点,从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构成和训练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探索,希望这样的研究分析能够对提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实战能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信息系统  应急救援体系  实战能力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担负着应对和防范各类灾害事故,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发挥着应急救援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研究,是确保有效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圆满完成综合性消防救援任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一、信息系统在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中的地位作用

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是以网络系统为支撑,以全方位开放式的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情报侦察、快速机动、指挥控制、立体救援和综合保障等协作,形成具有倍增效应的实战救援综合能力,在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系统为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加强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建设,重在强化信息主导观念,正确把握体系救援科学规律。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的突出特点是信息主导,信息情报资源的高质量获取、传输与运用是影响救援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条件下的应急救援体系涉及范围广,信息覆盖面大,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又包括水文、气象、地理、交通等具体的救援信息。只有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准确运用,救援队伍才能进行科学的决策和有效的指挥。

(二)信息系统为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提供系统优化

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与科技变革紧密相关,所以必须用信息科学方法优化系统结构,使救援体系内各系统、单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救援能力得到整体跃升和体现。回顾以往的救援行动,往往是参加力量多元、人数众多,这种分散部署于广域空间的诸救援力量联合行动,只有在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支撑融合下,才能够同步感知救援现场态势,动态进行力量组合配置,随机调动和运用救援资源。

(三)信息系统为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提供信息融合

在借鉴救援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应急救援体系结构,要以信息融合为主导、以态势研判为支撑、以行动筹划为核心、以力量协同为重点,将信息融合贯穿至各级救援指挥机构并延伸至末端,使救援体系结构具备信息采集、智能分析、辅助决策、联合作业等功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 “依网聚力”的功效。使应急救援体系结构产生“聚变反应”,使各种救援力量、各救援单元、各类救援要素整体联动、有效聚合,实现整体释能。

二、基于信息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构成

应急救援实战能力是指在遂行应急救援任务中能够实时响应、快速出动和高效救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明确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的构成,是确保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完成救援任务的基本前提。基于信息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救援感知能力

先胜在于先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遂行应急救援任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知”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结合现场情况数据,运用信息系统对事态发展和后果进行模拟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衍生事件,确定事件可能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只有增强救援感知能力,才能为实时掌握救援态势、准确掌控救援节奏、实施精确救援指挥提供基本保证。

(二)指挥控制能力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应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积极适应遂行应急救援任务需要,结合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救援指挥手段建设,加强指挥设施建设,加强指挥理论研究,提高救援指挥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以指挥控制为核心,融灾情侦查、预警探测、通信和信息保障功能等为一体的应急救援指挥自动化系统,确保对救援力量实施高效、稳定的指挥控制。

(三)快速反应能力

救援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时应依托信息系统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行动,才能赢得先机和主动。因此,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是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将各类突发灾害事故控制于萌芽、消除于初期、救援于后期的关键基础

(四)立体救援能力

应急救援行动中,立体救援能力不仅体现在利用各种运载工具穿越城市、高山和海洋,以迅捷行动抵达救援现场,还体现在有效地实施精确救援,以取得预期的效益。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遂行多样化任务,可以依托信息系统增强救援力量的投送能力,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局势。救援力量投送的重点是要解决复杂条件下机动方式、机动编成、机动路线、机动防护和机动保障等问题。救援队伍到达救援区域之后,要依托信息系统迅速判断情况,找准救援的突破方向,实施救援。由于重特大突发事件具有区域性综合破坏效应,救援对象多种多样,危害程度轻重不一,救援类型表现各异,尤其在大范围实施救援行动时,救援力量往往被分散配置到多个区域,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技术装备和专业人员会面临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的局限。在实施救援时,救援力量必须集中运用、立体突破,以点带面,从而为夺取救援优势奠定基础。

(五)救援保障能力

救援的复杂性给救援保障带来极大的难度,特别是持续性、大规模、破坏力强的灾害事故出现时,救援保障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要做到平时保障与应急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要做到自我保障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及时有效地搞好救援保障工作。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科学合理地确定储备物资的结构、类别、数量,逐步实现模块化储备方式,配齐人员、车辆器材装备和物资。根据不同专业救援,按照精良、先进、实用和平战兼容的要求,配备抗洪、抗震、灭火、核生化救护防护等专业救援装备。执行救援任务时,由于任务拓展,救援战线拉长,队伍分布点多,导致遂行任务难度加大。再加上救援行动往往持续时间难以预测,短则三五天,长则几个月,在原有的社会物流体系受损情况下,受多种因素干扰,救援队伍难以做到持续自我保障。因此,应依托信息系统及时调整保障力量,采取就地、就近保障等多种保障形式实施保障。

三、基于信息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训练模式

基于信息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训练模式,是指组织基于信息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实战能力训练的组训形式与方法。其目的推动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能力训练的开展,从而提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救援实战的综合能力。

(一)开展网上演练

网上救援演练是救援体系内的受训对象,依托先进的网络设施和模拟训练软件,通过网络建立互联的指挥训练平台,进行的训练。网上演练通常按想定作业、网上对抗演习的步骤实施。演练时,一是要做好充分的救援训练准备。要制定演练实施方案,明确受训者的训练任务、规定的训练时间等,同时统一下发训练软件和进行必要的试训,以保证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二是要在训练过程中灵活运用模拟方式、手段,科学安排和调整训练内容。要不断创造和提供具有实战气氛、生动形象、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力求缩短训练与救援实战之间的差距,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二)开展实验室训练

开展实验室训练,是指依托基地、院校应急救援模拟实验室进行的一种训练方式。实验室训练主要是指受训人员借助计算机及仿真设备、模拟救援训练器材,模拟救援装备性能、灾害现场景况、救援行动等进行的训练。通过实验室进行救援模拟训练可以探索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能力训练的新方法,将这种新的训练方法转化为救援队伍可以实际操作的行为规范,是信息化条件下应急救援训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基于信息系统的应急救援体系能力训练提供新的组训模式。

(三)开展区域协作训练

区域协作训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整合相关救援总队、院校等单位的应急救援训练资源,建立应急救援协作训练运行机制,在协调机构组织领导下,以救援任务为牵引,以增强救援协同能力为目的,通过相互协作进行应急救援实战训练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文华、祁越著,《应急救援学》,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1日。

[2] 康健,《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应急能力建设的对策思考》,《武警学术》,2011年第10期:55-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