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活跃大脑,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产生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还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相应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就需要认识到科学学科教学的价值,并想办法通过调整教学设计,构建更为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本文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科学;优化方法
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课标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融合新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一学科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1]。为了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想办法构建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合理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一、做好宣传工作,加深对科学课程的认识
做好对科学课程的宣传工作,转变小学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观念,以及所有教师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才能使科学课程得到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重视科学课程,为学生配置专业的科学课程教师;其次,是让教师和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与科学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科学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起来,进而增加学生对科学课程进行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以使学生重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最后,其他科目教师也要提高对科学学科的认识,树立新的思想,科学教师按时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通过书籍或者上网搜索获得科学现象的答案,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2]。
二、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导学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是利用趣味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某一事物和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主动且深入的,这对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为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问题导学,教师需要就问题的生成和提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在问题的生成上,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选择合适的方向设计思考问题,为了确保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联系一些实际生活内容;在问题的提出方面,教师则需要在撰写教案时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提出问题的最佳时机。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科学上册《水》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物态变化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什么呢?”“生活中最常见的水的状态是什么呢?”“水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变又有什么条件呢?”等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并尝试回答问题。在学生完成思考后,为了给学生展示答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一段“水的三态转换”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理解科学知识。
三、组建小组团队,营造探讨环境
(一)团队探讨,培养判断性思维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课堂学习中,组建讨论小组,人数控制在4人以内,提出具体问题,鼓励学生思考、进行讨论,学生必须开动大脑,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锻炼思维逻辑,还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讨论前,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文章、查找资料,丰富自己的大脑,通过小组探讨听取同学不同的见解,也能很好地形成判断性思维。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风的作用》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团队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认知能力探讨风的作用,进而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行体会。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砂纸、砂岩等开展小组实验,以此对地球表面受到风的影响进行认知,并逐步帮助学生认知受风的作用的影响,地球表面被改变,而这也是一种自然遗产,有助于人类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让学生通过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判断思维能力。
(二)集思广益,培养协作精神
课堂讨论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黏合度,并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学生之间是乐于合作的,但以往的课堂氛围不利于这种合作的发展,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与答,利用小组讨论可以让小组共同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模式,启发小组学生思考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以此在提高学生对知识问题进行认知的层面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主思索用何种材料作为火山喷发的实验素材并自主开展实验,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对实验创意、过程、结果进行模拟,以此提高学生的合作实验能力。
四、合理安排时间,促进学生的发展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是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之一。在过去的教学中华,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缺乏对课上教学时间的合理设置,难以合理地安排教学步骤,这常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开展有效的科学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并从两个方面做出调整,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下做好教学时间的安排,设计一个详实且有效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上需要严格按照自己制订的时间标准来进行教学,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影响教学的节奏,教师可以预留出一些缓冲的时间。
例如,在进行《点亮小灯泡》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在教学准备环节就需要做好教学时间的划分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导入、内容展现、实验开展、学生总结四个环节进行设计。教学导入安排5分钟即可;内容展现的时间可以安排在10分钟;实验开展的时间可以安排15分钟;学生总结可以安排5分钟;空余的5分钟时间作为缓冲。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一计划严格执行。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教师就可以更加有效地掌控教学节奏,在有规律的教学活动下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科学是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上。为了优化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科学课堂,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婷.谈如何利用新课改理念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新思路[J].科幻画报,2020(10):221.
[2]方海莲.如何应对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科学教学[J].读写算,20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