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双减”和职业教育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关键词。能否有效实施“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焦虑,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否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使职业教育能够成为许多家庭愿意并主动选择的教育途径之一。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高职教育亟需通过准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布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深化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会已经顺利结束。与往年一样,“教育”仍然是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之一。所有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双减”工作,其中30个省将继续推动和巩固“双减”成果。与此同时,各个省份的政府在工作报告中部署2022年教育工作时均提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院校高质量建设,这意味着各地政府在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均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从这不难发现,“双减”和职业教育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关键词。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持续增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希望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过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学校降低了要求,但家长和课外培训机构仍在继续增加学生的课外学习压力。针对这一痛点,“双减”政策不仅强调减轻学校方面的作业负担,同时还要求强化下课后各种服务的支持,强化学校的的主导地位,缓解家长的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在现实中,很多父母会以各种方式增加孩子的课后学习时间,因为他们希望孩子提高学校成绩,未来能有更好的升学选择。因此,能否有效实施“双减”政策,减轻学生负担和家长焦虑,决定性因素在于能否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使职业教育能够成为许多家庭愿意并主动选择的教育途径之一。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缓解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和企业“用人荒”的矛盾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从供给侧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为大力推进“双减”工作提供支持。
二、“双减”政策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双减”政策及其主旨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纠正错误育人观念,回归教育的本意。党中共希望通过“双减”来强化教育的公益属性,帮助教育回归本意。从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看,教育绝不是富人的专属,也不应成为人们追求名利的手段。“双减”就是要从教育的公益属性出发,使其紧密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使学校教育重新树立主体地位,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体系,减少家庭的教育支出和学生的学业焦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的进步应该体现在教育的文化和环境的改善而不是诉诸于竞争或比较。“双减”通过对作业负担的减轻和课后培训的约束,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双减”政策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
“双减”政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和社会人才观念的进步。禁止课后学科补习并不是否定学科教育的价值,而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平衡学科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同时,“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试图扭转现行错误的“人才观”,试图消除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偏见。第二,为原本大量集中在学科教育领域的资本指明一个新的方向。在政策的引导下,一些培训机构开始陆续转型,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这对我国的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如上所述,“双减”政策带来的这些变化对职业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类型,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且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应针对“双减”政策带来的学生课后时间空闲、资本空闲等问题有所作为。
(三)“职业教育”对“双减”政策的影响
办好职业教育有利于“双减”的落地实施。“双减”政策大力整顿了群众反映强烈的课余培训混乱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但一些家长仍然感到担忧,特别是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面对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例大致相同的现状,如何使得孩子在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成为家长难以接受“双降”政策的原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近日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七个方面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指导,对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相关环节的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将不断提高,随着职业教育的受认可程度不断提升,“双减”工作也会得到更有力的推进。
三、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 帮助“双减”政策落地
实施“双减”政策是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措施。“双减”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服务不仅是社会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的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职业院校资源,多途径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教育部也发文指出高职院校要开展校内校外的公益服务工作,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凭场地、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优势,为“双减”后的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 对接新兴产业用人需求
教育是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引擎,中国创意、中国品质、中国品牌能否走向世界,归根结底要看高校的育人成效。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目标都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应该更有针对性,师资队伍也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产教结合需要与社会接轨。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产业变化对企业岗位用人需求带来的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巩固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激发其创新潜力,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三)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初步构建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与德国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很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仍有结构不合理、办学法规不健全、社会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短板。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各界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教育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高等职业教育能实现突破,提升育人质量的内在基石。
四、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现状及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供给侧改革对高职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脱节
从职业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建设滞后,无法及时满足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教学人才和设施保障不足,原有专业难以快速优化与新兴产业对接。“互联网+”时代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搭建高职院校与市场的桥梁,才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从供给侧角度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的特色不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和培训能完成相应的实际操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市场急需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一矛盾在高职扩招100万的背景下更加突出。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毕业生的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能实现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人出彩”,从供给侧结构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五、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
在实施社会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要瞄准方向,注重布局,跟上社会发展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密切的长期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实时掌握行业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才能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然要进行教学改革,应该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将应用性和前沿性知识理论编入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完善知识结构。要探索实施“学徒制”和“导师制”,开展岗位所需技能的实操演练,提高学生技能应用能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双减”政策是紧密相关的,两者是相互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深化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促进“双减”政策的实施,帮助经济转型升级,为国家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夏丰.浅析“双减”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1(06):150-152.DOI:10.19494/j.cnki.issn1674-859x.2021.06.012.
[2]李刚,李树峰.职业院校助力“双减”课后服务:何以可为、为何要为和可为什么[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9):6-10.
[3]黄一帆,周福盛.“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J/OL].当代教育论坛:1-9[2022-04-13].DOI:10.13694/j.cnki.ddjylt.20220409.001.
[4]薛二勇.“双减”政策执行的内涵、理念与路径[J].人民论坛,2022(06):74-78.
[5]李剑萍.深入推进“双减”需要全面办好中等职业教育[J].教育研究,2022,43(03):31-34.
[6]罗生全,张玉.“双减”与“双提”: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与理念重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02):3-10+20.
[7]王云凤,张跃东.职业院校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探索:以生定策、以学定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77-81.
[8]程光明.职业院校教育供给侧改革路径浅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20,34(03):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