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科学防治西葫芦主要病害

一起生活科学
黑龙江省肇源县头台镇农业发展中心 166521

摘要:西葫芦属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是一年四季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品种之一,国内各地均有栽培。生产中,危害西葫芦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灰霉病、花叶病等,无论哪种病害,都会影响其产量,导致收益受损。因此,对各种病虫害要早防、早控、早治,以减少对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防治;西葫芦;主要病虫害

危害西葫芦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灰霉病、花叶病等。

1白粉病

西葫芦白粉病也称为白毛病,属真菌性病害,各产地均有发生,多发生在春秋季节。白粉病不仅危害西葫芦,南瓜、黄瓜、苦瓜、西瓜、甜瓜等也可受害。

1.1发病症状。西葫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很少危害茎、叶柄、果实。发病初期,病叶正反两面及幼茎上出现近圆形小粉斑,叶面上的粉斑多于叶背部及幼茎。发展后扩展至四周,呈白粉状。后期,病部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最后粒点变黑。

1.2发病规律。白粉病的发病率一般在30-60%,减产率在10-20%,严重时可造成50%以上的减产。白粉病病菌寄生能力很强,可通过气孔或直接侵入寄主器官表皮,引起病害的发生。

1.3发病条件。气候、栽培管理是白粉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在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的条件下极易引发白粉病的发生流行。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5%。值得注意的是田间、棚室相对湿度25%的湿度条件病菌就可萌发。引起白粉病高发的栽培管理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密度过大,通透性差,植株徒长、早衰,氮肥过量,浇水不当,湿度大等。

1.4防治方法。栽培管理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一种防治方法,必须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才能提高防治效果。

1.4.1农业防治。选种抗病优良品种是前提,合理轮作,施足底肥。棚室栽培前,可用硫黄粉熏蒸消毒,以减少菌源。密度合理,加强菜田管理,合理浇水,保持田间湿度合理,出苗至开花前少灌水。棚室栽培,要及时排风,降低相对湿气。均衡施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地力差、底肥不足的菜田,苗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幼苗长势;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可叶面各喷1次壮瓜蒂灵,以提高产量。

1.4.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尤以出现病斑后的4天内是最佳的防治期,可用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或用50%戊唑醇+25%醚菌酯,或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用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等进行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2灰霉病

西葫芦灰霉病属真菌性病害,是日光温室栽培的主要病害之一,以早春茬、秋冬茬受害为重。主要危害花、幼果,叶、茎、果实也可受害,一般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可达40%。

2.1发病症状。花朵发病初期,花瓣呈水浸状,软化,腐烂,并生有灰色霉层;幼果发病初期,顶尖褪绿发黄。发展后,出现水渍状软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霉层。后期病果呈黄褐色,腐烂;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V”形病斑,湿度大时斑上生出灰色霉层;茎部发病初期,病部水浸状。发展后,病部腐烂,茎蔓折断。

2.2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及病残体上越冬,在病残体上存活时间可达4-5个月,越冬、越夏的分生孢子是引起下茬作物发病受害的初始菌源。气流、雨水、灌溉水、农事操作等都可传播病菌,灰霉病具有重复侵染的发病特点。

2.3发病条件。春秋季温度低、多阴雨、多雾、结露时间长、湿度大、光照不足,缺少养分,植株衰弱,相对湿度90%以上等条件下易引起灰霉病的高发,日光温室放风不及时,也易引起病害的高发。

2.4防治方法。防治西葫芦灰霉病,也是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2.4.1农业防治。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作物落叶及残枝,减少菌源。雨后做好清沟排水、防涝的基础工作,保持土壤湿度合理。植株间距不可过密,以增强通风透气性。施肥要均衡,增强植株抗性。日光温室要及时放风,降低温室内的湿度,尽量减少叶面结露。

2.4.2药物防治。日光温室栽培前20天,可亩用45%百菌清烟剂250g,或用3%噻菌灵烟剂300-400g,或用10%腐霉利烟剂200-250g等烟熏;也可亩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2kg撒在棚内地表进行环境消毒。定植前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苗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8%百·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500克/升氟啶胺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用30%福·嘧霉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用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8-9天喷次,连喷2-3次。

3花叶病

西葫芦花叶病也称为病毒病,是危害西葫芦的主要病害之一,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根据不同的发病症状又分为花叶型、黄化皱缩型,有时在同一染病株上可以同时出现这两种类型。一般可造成10-20%的减产,严重时减产在40%以上,甚至是绝产绝收。

3.1发病症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

花叶型: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明脉及褪绿斑点。发展后为花叶状,顶叶呈鸡爪状。植株萎蔫,不结瓜或畸形瓜。

黄化皱缩型: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有浓绿色皱纹。发展后病叶黄化皱缩,向下卷曲。病株矮化,节间缩短。后期花冠扭曲畸形、色深,不结瓜或果实小;结出的瓜面有暗绿斑点、发展后形成条斑或瘤状物。后期有的病果早落,严重时枯死。

3.2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种子、肥料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引起发病,可通过雨水、蚜虫、灰飞虱等昆虫进行传播。田间作业时,与病植株接触后,再接触到无病植株,也会感染无病植株,引起发病。另外,上一年发生过花叶病的农田,当年种植前未进行灭菌处理,土壤中残留的病株也会继续进行侵染。

3.3发病条件。种子带菌、土壤带菌、虫害多(蚜虫灰飞虱)、高温、高湿或严重干旱、强日照、缺少养分、疏于管理等都可引起花叶病发生与流行。

3.4防治方法。防治西葫芦花叶病应遵循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以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3.4.1农业防治。优选适合本地气候、土壤,抗病力强、产量稳定的品种。整地要认真彻底,才能从源头减少菌源,施足底肥,深翻(10cm左右)。播种前晾种1-2天,药剂拌种。当0-10cm地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播种。播种不宜过密,亩保苗3800株左右,播深(2-3cm)一致。及时查苗、间苗、补苗,去弱留健。加强各期菜田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增温保墒,以提高土壤透气性,为根系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浇水追肥要科学、要及时,雨后及时排水,控制好土壤水分和田间相对湿度。均衡施肥,建议测提配方施肥。

3.4.2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可用抗毒剂1号对300-400倍液,或用1.5%植病灵乳油800倍液,或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病毒必克600-800倍液等喷雾防治,8-10天喷1次,连喷2-3次。

参考文献:

[1] 孟新云. 西葫芦白粉病的防治[J]. 农村科,2012,000(003):38-38.

[2] 刘婧. 西葫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22):29-29.

[3] 孙淑敏.棚室西葫芦灰霉病的综合防治[J].河北农业,2017,(第2期):32-33.

[4] 王迪轩,李丽蓉,李艳,贺铁桥.西葫芦灰霉病的显微镜检识别与综合防治[J].长江蔬菜,2018(第7期):47-48.

[5] 郑志强.西葫芦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5,(第8期):143,14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