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全球疫情对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管理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一起生活科学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1

摘要: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严重受到影响,而其中来华留学生的流动也产生巨大转变。来华留学方式被迫趋于线上化,来华留学规模缩减,国际教育的质量和体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众多来华留学项目中,临床医学专业一直颇受留学生注目,但由于专业特殊性和课程内容限制,使得临床医学也变成受疫情影响最大的专业。同时,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也使得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再次受到关注,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容忽视。本研究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在疫情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对未来的应对措施、统筹策略和教育布局进行思考。

关键词:风险社会;新冠疫情;教育管理;临床医学来华留学教育

一、引言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所现代大学的国际交流水平是其能否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其中留学生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我国求学,医学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汉语学历教育的主要留学专业。

据统计,2017年在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有48.92万,其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有5.36万人,学历生占比更是高达95.67%。我国医学留学教育第三次浪潮开始于本世纪初。由于政府各项鼓励措施落地,许多医学高等学校纷纷开始开展留学生教育。然而,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例如学生毕业后要回国参加医学职业医师资格证书的考核,各国对于该考核的要求各有不同;来华留学生的流动性强,医学教育对于持续性要求较高,导致一些学生无法坚持或者转学后无法适应课程等,这些都给来华留学医学教育提出了挑战。

在各高校积极应对挑战,逐步适应并取得成效的过程中,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这无疑是在来华留学医学教育发展曲折的道路上再次铺设了拦路石。疫情发展最初,各医学专业高校及时响应,诸多应急措施及时落地,使得在校教学得以继续进行。然而疫情的持续扩散以至于到今年的全球化,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难度大大增加。

在此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时期,新的理论视角理解对来华留学医学教育的冲击很有必要。诸多研究表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再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何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教学的更大影响,如何在疫情中增强学生及学校作为共同体的团结和整体动员能力,如何掌握风险中来华留学生的流动市场变化格局并及时应对,是我们作为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管理者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

二、风险社会理论与来华留学生流动

(一)风险社会理论

由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年首次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制度、环境、社会、技术等领域的风险会明显增强,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系统性结构转型,进入一个以高度不确定和高度复杂性为主要特征的“全球风险社会”时代[1]。在这个理论基础上,众多学者针对之后全球范围的各种风险进行了研究。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代社会风险应该被分为自然风险、技术化风险和制度化风险。如果说疫情、洪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属于自然风险的话,那么技术化风险和制度化风险都是人为性的[2],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此次新冠疫情全球化应当既属于自然风险,又属于人为风险。疫情属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其中自然风险因素首当其冲,然而在疫情全球化扩散过程中我们又可以看到,某些国家政府的不作为、不负责和执政方的错误理念,使得人为风险因素大大增加。

(二)疫情下的国际学生流动

在整个20世纪及21世纪初期,美国作为首当其冲的留学强国,赴美留学生人数优势极大,但在一系列战争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下,赴美留学生人数明显开始下滑,加上其他西方国家在国际教育市场的一系列竞争手段,美国作为传统留学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受到撼动[2]。疫情爆发以来,由于美国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各州疫情反复,赴美留学再次受到严重打击。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新冠疫情全球化对于国际学生的流动有决定性作用,在此过程中也更能体现,人为风险因素与国际教育息息相关。

一个国家的留学政策直接影响到国际学生流动选择,也进一步会影响到该国或该地区的国际化教育市场。在这个前提下,了解我国目前的留学政策以及对目标生源地学生的流动选择进行调研和预判,能够帮助我们优化来华留学教育统筹工作。

三、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疫情后的发展实例研究

(一)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管理现状——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

在党中央的正确部署和引领下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国内的新冠疫情已经得到明显的控制,但是国际疫情的态势依然严峻。医科类院校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教学工作开展显得尤为困难。贵州医科大学(后文简称G大)提出“停课不停学”,国际学生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管理,具体举措如下:

(1)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受到疫情影响,绝大多数学生滞留在生源国不能返华返校,G大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学时数以及授课教研室的具体情况,及时对原课表进行调整。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对2019级学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余年级全年均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在校的2019级学生正常开展实验课程,其余实验类教学采用虚拟课堂或者调整到返校后开课。授课主要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以及“钉钉”等平台,确保教学流畅进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渠道为学生提供网络课程,如中国教育部面向全球推出的在线国际课程(慕课)。学生们可注册并免费使用部分医学课程的学习。

(2)运用临床思维训练及测评软件

为了满足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同时能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临床案例,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学校为留学生配套了临床思维训练及测评软件。此软件以虚拟病人案例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通过收集病史、模拟体检等程序,做出诊断及处置计划,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这样使疫情后被迫中断实习的学生得以通过本软件的自学及考核。

(3)提高留学生教学师资队伍水平

为了提升留学生教学师资水平,G大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由美国国际医学教育研究和促进基金会(FAIMER)与南方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合办的美中医学高等教育高级研修班。

(4)勤抓汉语教学

2020年G大共计为4个年级的190余名留学生开设了14门汉语课,课时量全年总计约为1490课时。教师对教学尽职尽责,教学计划得以有条不絮的执行。教师治学严谨,备课认真,讲稿齐全、规范,效果良好,无重大教学事故。目前,2015级留学生汉语水平4级过级率93.5%;2016级过级率62%;2017级过级率84.8%;2018级过级率76.9%,在全省均属前列。

(5)完善教学督导和管理制度

虽然受疫情影响,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但G大教学督导组仍采取各种方式对教学情况进行督查,如随堂听课,配合授课教师抓出勤等,勤督促、勤引导、勤鼓励,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觉学习。对违反考勤制度、考试纪律和学籍管理条例的学生按照相关制度,予以严格处理。

(6)疫情隔不开的服务

贝克的风险理论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焦虑: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丰裕社会,但是我们的不安全感却大大增加;人们应对风险的能力,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在减弱[3]。G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主要是南亚地区,学生回国后因为南亚国家疫情情况严峻,无法继续求学的焦虑感日渐增加。针对这一点,2020年上半年G大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主要是对在校留学生的疫情宣传、防控和后勤保障工作,以及对回国留学生的实时跟踪,掌握动态,做好稳定协调工作。2020年下半年,则侧重于疫情缓解后关注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组织开展有益学生身心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疫情后的心理调适和状态恢复。

研究认为,在面对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危机时,疫情本身是一种奉献,但更大的奉献是社会团结的消失[3]。针对这一点,G大组织的文体活动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主线,先后通过开展“我在中国过端午”“中秋佳节文化体验”以及“走进孔学堂”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知华友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学院团体的凝聚力。

除了传统的线下知华教育途径外,G大计划在未来积极探索线上平台及途径来开展更多文化相关和疫情关怀相关的课程和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我国国际舆论话语权。

(二)对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管理的思考

研究实例后我们认为,来华留学教育布局应当在大变局的时刻及时进行战略上的转变,从上层建筑、配套措施开始,积极应对留学生流动变化,制定各校各地区生源国精准化的策略。

各校在面对不同的医学教育管理难题面前,要因地制宜,主动了解生源国当地的情况和最新政策,制定能够解决学生切身问题的新办法,才能让学生对于继续求学充满信心。另外,要注重疫情中的关怀和服务,时刻把握学生心理和健康动态,让学生远在海外也能体会到中国情谊。

同时,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与相关国家的交流日渐紧密,这种交流不应该因为疫情中断。我们应当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将我国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的优秀资源进行共享,推动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和质量的双重发展,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危机下促进全人类的团结。

参考文献:

[1]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8.

[2] 马万华.张颀.新冠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影响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21(1):1-9.

[3] 张宪丽. 高奇琦. 社会风险化还是心理风险化——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反思[J]. 争鸣,2021(8):71-79

课题项目:2020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校编号JG202020/教育厅2020082)。

作者简介:杨妙瓷、1991年5月,女,汉族,安徽,硕士研究生,初级职称,招生宣传科副科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语言学;陈琳;198809;女;汉族;贵州遵义;研究生;助教;英语笔译、教育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