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策略
摘要:文化属于软实力的一种,对国家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安徽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安徽人民经由千年创造的精神财富,维系着安徽热土的情感寄托。安徽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区域文化,加强有机融合打破传统文化传播限制,能在走向文化强省的基础上担负民族复兴重任。探寻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必要性,明确影响力提升原则,为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传播提出系统性参考意见,能持续性增强文化的渗透力与辐射力,打造文化强省,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皖江文化;文化传播;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
引言
经济全球化发展阶段,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代表民族形象与政治和经济相比影响力更为持久,是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从宏观角度积极拓展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了解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可凸显文化传播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文化传播作用日渐凸显,党和国家日益重视文化传播,希望通过重塑文化传播架构,创造华夏文明新的辉煌,以此为民族复兴积蓄力量,打破传统落后文化传播模式限制,塑造个性化品牌,实现地域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一、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加快文化传承步伐
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与魂,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逐渐加快,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模式愈发落后。我国当前已认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人们也开始借助民族文化传承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积极传播安徽地域文化,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探索全新民族文化保护模式,既是现代化建设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核心举措,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有力手段。文化可滋养民众心灵,地域文化寄托着区域民众对身份的认同感,是不同民族发展的精神寄托,国家的富强需要文化提供动力支撑。安徽省历史悠久,助推其在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由文化大省走向文化强省,形成强大传播效应,提升其影响力和辐射力,能在文化传承阶段实现安徽地域文化的快速创新。一方面,作为民族文化核心组成部分安徽地域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强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江淮热土上曾出现老子、曹操、包拯、李鸿章、胡适等一批文化名人,其在传承中衍生同城文学、建安文学等多元流派。以徽学为例,其作为我国三大地方学,属于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安徽是《道德经》、黄梅戏、徽剧等文化的起源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且安徽的文房四宝也具备较强的美学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传承需要不断创新保持生命活力,才能加快我国文化传承步伐。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加强对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刻了解,发现其丰富多彩,具备较强的传承价值,但在传承过程中许多口头流传的艺术面临失传问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传承道路,实现安徽地域文化的持续性传播,基于时代发展需要实现传承工作的与时俱进,才能通过世代传承积累丰富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助推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民族文化在进步过程中助推民族复兴。
(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辅相成
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安徽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有利于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承,经济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区域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壮大的引擎,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点,能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时构建特色化品牌,以此实现安徽的快速发展。当前国家已认知文化传承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并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衍生一系列文化产业,希望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时增强区域活力,提升文化经济的整合性。安徽作为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其邻近的江浙省份相比仍稍显落后。近年来省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经济建设阶段推动文化传承工作发展,期望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进步。故此,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可助推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一方面,可借助文化资源加强品牌塑造,完善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元素与商业元素的有机融合,增强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提升文化传承在安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性优化和创新使区域民众文化传承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多。皖江文化传承背景下提升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有利于激发区域文化创造力,能在推动区域文化繁荣发展时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实现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虽然安徽区域经济与文化已初步形成互动态势,但由于安徽曾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推动经济发展,导致文化传承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明确文化的经济属性,积极促进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既能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其经济价值,也能使地域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为安徽省综合水平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二、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原则
(一)品牌化
加强品牌塑造是提升皖江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品牌属于营销学范畴内,最早出现在美国营销协会中。品牌属于术语、设计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会借助识别性较高的服务与产品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是产品的特点和特色,也是增强产品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核心要素。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提升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可积极加强品牌塑造,遵循品牌化原则创造特色化品牌形象,以此体现产品的服务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品牌化已成为安徽省重点研究对象,安徽省在区域文化传播过程中,可借助品牌符号塑造加强文化资源提炼和挖掘,打造特色化安徽文化品牌,构建一系列属于安徽自己的文化符号,提升文化识别性,增强品牌影响力。例如,可借助黄梅戏、花鼓灯等字眼加强文化品牌塑造,使文化与安徽区域有机关联,并借助多种植入形式将品牌文化融入于不同产品中,使安徽地域文化升级为全国文化和国际性文化,使其在国际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目的,助力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创新化
遵循创新化原则打破传统文化传播思维限制,利用现有物质创新文化传播元素能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质量,也能突破旧的传播规律,实现文化的科学化创新,借助全新理念和全新方法进行皖江文化传播能实现企业的创新,为文化创新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创新表现形式,体现精髓内容,保证文化的与时俱进。安徽地域文化传播时需打破旧的思维限制,从理念到实践呈现全新传播方案。加强对皖江文化传播模式的调研,发现当前安徽文化传播主要借助电视栏目、旅游、人际传播等模式进行传播,传播内容多集中为土特产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存在雷同化特征,并未形成全新传播范式,导致文化影响力逐渐降低。从长远角度来看,形成新的传播机制有利于安徽省构建文化强省,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故此,坚持创新性原则,推动安徽地域文化创新时应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理念,开拓传播路径,创造更多先进创意文化产业,才能提升区域文化覆盖面,实现区域文化的科学化创新。例如,安徽省政府可积极加强线上传播平台塑造,构建多元模块,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交互性,遵循主体性原则,满足多元主体发展诉求,实现皖江文化的持续性创新。
(三)网络化
网络中包含十方世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皖江文化传播带来无限可能。实现安徽地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能提升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能在拓展文化传播覆盖面时,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当前我国网民已近9亿,现阶段的网民规模说明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加.信息爆炸化时代,众多网民能成为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皖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实现传播的网络化发展,打破传统线下文化传播形式,提升文化传播生命力,能增强文化传播趣味性。一方面,安徽地域文化传播过程中需基于网络化原则,建立知识性文化传播平台,借助皖江文化传播网与安徽黄梅戏网等网络平台提升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增加沟通交流模块,使更多主体可在信息平台中发言,以此提升安徽文化传播热度。另一方面,安徽文化传播借助新媒体造势时,可借助网络技术提升传播的渗透力,依靠影视、书籍、纪念馆等传统形式进行传播,开启数字化传播新时代。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强化对年轻人的精准化传播,以此使年轻人在了解民族文化时担当文化传播重任,可为华夏民族复兴梦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有利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无论是多元传播主体还是行政部门都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科学化应用,不能过度依赖网络进行文化传播,也要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的科学化融合,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安徽地域文化传承模式,实现皖江文化的持续性创新。
(四)整合化
遵循整合化原则是指将零散东西通过多元方式进行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多元系统的协同工作。整合的精髓在于将零散要素进行衔接,形成具有价值的整体。当前的资源整合以及信息整合等文化的出现说明整合化原则已被证多领域所接受,提升影响力阶段需实现碎片化文化的有机融合,提升文化资源的整体性。要在凝聚文化时依据整合化原则对丰富文化进行科学化分类,挖掘不同元素间的联系,将历史类、文学类、戏曲类等文化元素定位为有机整体,使外界打破对安徽文化的固有形象。人们在了解安徽文化时,很容易将马头墙和黄梅戏等名词与安徽文化产生联系,文化融合可打破这一文化传播局限,丰富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地域文化的整合力,使地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更多民众所接受,并充分向不同民众展现安徽地域文化的魅力与光彩。遵循整合化原则进行文化传播时多元传播主体可加强协作,在携手共进时提升文化的整体性,以此实现皖江文化的科学化发展。皖江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几代人共同遵循整合化原则提升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能在文化覆盖面拓展的同时,使年轻人真正受皖江文化所感染,增强其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精品化传播内容,增强文化吸引力
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积极构建精品化传播内容是提升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核心手段。文化的特色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对文化竞争力增强具有重要影响。纵观举世瞩目的传播案例,不难发现多元传播中具有特色文化元素的身影。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利用的中国红为例,其外观设计和形象塑造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和讨论,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能拓展文化传播平台,能为文化影响力增强提供助力。安徽地域文化具备较强吸引力,区域政府应提升原创作品扶持力度,鼓励民间力量加强对社科、戏剧、美术、曲艺、书法等民间艺术的传承,也要增强文化经济价值,鼓励更多金融力量扶持地域文化。例如,政府在文化传播时可构建网络文化精品工程。创作者生产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文化产品,可实现网络文化的快速普及。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优化和创新时可借鉴不同区域文化传播案例,加强经验积累,实现文化传播力的提升。首先,安徽省可建立旅游基地,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扶持推动农家乐等一系列乡村旅游发展。在旅游过程中注意民俗风情,可增强文化传播的辐射力。例如,泥巴坨风景区、西坝子农家乐民俗旅游等都属于知名度较高的农家乐景区。安徽省在农家乐品牌构建时基于区域特色加强旅游产业链塑造能满足游客的多元诉求,使游客在乡村旅游时成为地域文化的接受者。区域文化传承时将安徽文化元素融入于农家乐中,增强文化的辐射力,拓展传播途径,能增强安徽经济活力,在安徽区域文化传承时塑造具有安徽特色的旅游基地。例如,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推动皖江文化传承时可选择皖江文化发源地建立安庆农家乐,引导游客在安庆农家乐中了解黄梅戏戏曲发展史,建设九华山景观影摄影展,借助一系列文化活动打造互动性较强的娱乐节目,利用旅游基地全方位展示皖江文化的魅力,进而加强品牌塑造,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其次,借助新媒体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塑造基于先进的科学成果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向不同民众传达区域风俗与民风民情,构建全新文化表达形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精品内容塑造奠定良好基础,将网络音乐、网络戏曲等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加强安徽形象塑造,使皖江文化经典元素拓展传播途径,能在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持续性提升安徽地域文化辐射力,并实现皖江文化的代际传承。
(二)强化地域性文化挖掘,增强文化渗透力
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加强文化资源挖掘,进一步包装皖江文化能持续性提升地域文化渗透力。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安徽省既要提升文化传播活力,也要拓展文化传播广度打破停留在表面的文化传播,由内而外的重塑传播结构,强化对文化的重新包装,与时俱进地推动皖江文化有效创新。加强文化塑造,科学化挖掘区域性文化,在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基础上提炼精品文化符号,创新文化栏目,可实现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的有机融合。为提升文化与民众的互动性,增强文化渗透力,可从两方面入手,拓展文化传播视野。一方面,重新包装戏曲栏目,基于皖江最著名的黄梅戏提升戏曲栏目的文化性和影响力。虽然皖江黄梅戏独具特色,安徽卫视也塑造与其相关的《相约花戏楼》栏目,但通过与栏目创始人沟通,发现其压力很大。创始人叶龙认为节目需要持续性创新,改换口味,才能避免观众出现视觉疲劳。传统戏曲具备较强的经典性,想创新其表述方式,传承戏曲精髓难度较大。现阶段如何借用现代化手段重新演绎传统黄梅戏曲,已成为专家学者的重点思考问题。作为皖江文化的典型,黄梅戏可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经典创新性栏目创办经验,与大学戏曲社团和行业协会进行合作,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元素,依据游戏和挑战等环节提升与观众的互动频率,使观众在欣赏黄梅戏时了解戏曲的人物与曲目特点,实现文化背景与黄梅戏曲的有机融合,提升栏目的趣味性,将黄梅戏打造为全新文化形态,实现戏曲文化的进一步重塑;其次,将皖江文化元素融入于微活动。传统艺术在创新发展时,可依据信息技术变化重塑传播模式,拓展传播渠道。例如,当前可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打造微公益、微博等多元活动,植入安徽地域文化元素借助与受众互动契机做出改变,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传承。群众参与文化讨论加强对皖江文化的深入理解,能在安徽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实现网络技术和文化传承的有机互动,进而迸发新的传承力量,拓展文化传播载体。微活动中融入地域文化引导百姓参与微活动,可提升文化传播的娱乐性。皖江文化作为安徽地域文化的根基,对安徽地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可建立皖江文化街区,举行与皖江文化相关的艺术节,建构体验性传播模式,实现传统传播模式与现代化传播模式的有效融合。与此同时,为提升安徽地域文化的渗透力可将文化元素融入于展会活动、教育论坛等公众活动中,并邀请名人对皖江文化艺术节代言,提炼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戏曲人物、政治人物,借助动漫游戏等方式加强人物塑造,为皖江地域文化传播增光添彩。
(三)加强文化符号性塑造,提升品牌辨识度
皖江文化传播背景下加强品牌塑造,提升文化品牌的经济价值,能提升文化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借助极富经济价值的品牌为安徽省带来无限商业效益。安徽地域文化想在多元文化格局下杀出重围,需加强品牌塑造,挖掘典型的安徽地域文化,实现符号化传播提升安徽文化的辨识度。例如,可借助商业运作将皖江文化融入于产品设计与文化产业中,积极开发与文化相契合的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展开分众化传播,提升文化传播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例如,开发差异化品牌,针对不同受众特点加强文化资源整合,满足多元受众发展诉求,提升文化品牌辨识度,为皖江文化传播奠定良好基础。首先,安徽可构建文化旅游城,在当前文化规模基础下加强品牌化塑造。以著名泰国城为例,其打造国内首个纯泰式运营的文化旅游体验城,将泰国传统地域文化以原生态形式搬至国内,设立多元功能性板块,优化文化传播布局。例如,泰国城构建时会增加文化娱乐、度假养生、赛事节庆等功能,借助相关布局为国人展示真实化泰国形象,进而实现泰国文化的有机传播。安徽可借鉴此经验,以文化旅游城推动皖江文化传承。以环境文化为核心要素创新黄梅戏馆、皖江文化书画展等项目,基于安徽区域文化构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等于一体的娱乐城,提升消费者接触皖江文化频率能使皖江文化成为全国性文化,为安徽地域文化传承带来助力;其次,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属于新兴的朝阳产业,政府可积极引导民间企业实现地理集中,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在实现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提升品牌价值,打造全新城市形象,借助城市形象塑造契机提升文化品牌竞争力,能使皖江文化迈向新的发展台阶。安徽可借鉴北京中关村、上海后桥等基地建设案例加强文化产业园建设,将安庆市作为产业园建设基地,按照文化内涵将其分为文学、旅游等多元板块。整合多元文化资源,借助文化精髓打造特色突出的文化元素,吸引更多企业到安庆市投资与皖江文化相关产业。更多商业力量介入打造高水平皖江文化创意园能在文化产业园中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民众通过文化产业园感受文化的经济价值,与安徽文化进行亲密接触,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成为文化经济价值提升的多元主体,为传统文化的壮大奠定基础。
(四)科学利用新媒体传播,增强文化辐射力
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发生巨变。新媒体的发展对新时代青少年生活形态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开始习惯借助网络娱乐和沟通。安徽地域文化传播过程中借助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利用抖音、微博、微信等软件提升文化传播覆盖面,使青少年有更多机会了解皖江文化。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新媒体技术的优化和创新带来更多可能,新媒体对每个个体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安徽地域文化传播过程中辐射力较弱,借助新媒体提升其辐射力优化传播渠道,能借助多元社交平台引导更多受众了解皖江文化,又能借助裂变效应使民众在接收文化时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以此拓展文化传播范围,实现隐性传播和显性传播的有机融合。首先,借助微传播形成蜂鸣效应。例如,妈祖庙董事会曾通过微博发布与文化相关的挂历,并与粉丝进行积极互动,推出“我与妈祖的缘分”话题。很多妈祖粉丝借此话题谈及与妈祖文化的缘分,这也使更多年轻人在了解妈祖文化时成为妈祖文化的传播者。安徽皖江地域文化传播时可加强对此案例的借鉴,借助具有皖江文化特色的民俗故事创办新颖活动,利用微博、抖音、手机APP等社交平台积极与受众进行沟通与互动,进而提升文化传播辐射力。不可否认现阶段的安徽文化传播仍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但由于并未寻找到与当代民众兴趣点相符的话题,导致文化传播效果不佳。因此,话题塑造时可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加强对民众个性特点的针对性收集,构建科学话题,激发民众参与欲望,提升传播效果和传播效率;其次,举办皖江文化节,实现安徽文化的跨地域传播。新媒体具备交互性特点,借助其数字化及现代化优势利用移动媒体创办文化节,能形成传播效应,也能借助新媒体造势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文化节讨论。新媒体使皖江文化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视听盛宴,例如,皖江文化传播时可构建皖江文化民族文化节设计大赛,皖江文化摄影赛等主题,借助相关主题吸引更多不同爱好的主体展现丰富作品,实现文化节与区域文化的有机融合,提升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使新媒体成为传播皖江文化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当前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的重要指标,地域文化影响力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反映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水平。互联网时代安徽地域文化传播时抓住发展机遇,积极迎接挑战,逐渐提升文化传播力,能使极具区域特色的皖江文化真正转化为我国软实力,凸显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安徽省借助文化传播契机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进行跨越,能实现文化整合,形成传播效应,助推民族复兴梦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敏.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以皖江文化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2):89-92.
[2]徐青,李辉周.安徽地域文化视域下二十四节气视觉设计[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77-79.
[3]王毅聪,张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安徽地域文化国际化传播新机制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5):64-69.
[4]何燕.浅析安徽地域文化元素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06):41-44.
[5]吴石英,周莉.“走出去”战略视域下安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价值与路径[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03):68-71+77.
[6]金燕红,班石.文旅融合视域下安徽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研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05):120-124.
[7]毛成城,周蓉.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地板书”绘本创作的实践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05):131-133.
[8]方蓬.区域文化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以皖江文化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05):137-139.DOI:10.13420/j.cnki.jczu.2020.05.034.
[9]钟艳,李霞.发挥安徽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6):15-19.
[10]丁立福,汪洛圭,张娜.论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既存问题与出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77-81.
[11]杨萍.皖江文化的特征与传承思路[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5):128-130.
[12]夏昂.论皖江文化软实力对皖江区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支撑作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8,36(04):39-42.
盛钧俣,男,汉族,1991.7,安徽宿州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级职称,助理研究员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财税法。
基金项目:“提升长江安徽城市带文化软实力研究”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文史重点课题 (备注:客户这个是内部课题,就是没有编号,记得加上这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