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一起生活科学
江苏省扬州市大仪镇中心园香沟分园 225000

[内容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儿童的发展受到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坏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孩子要健康的成长,要和谐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家长密切联系、密切配合,凝聚最大的能量为孩子们保驾护航。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能出色的完胜各项教学任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及其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促进家园共育的途径方面进行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  幼儿园家园共育  教育理念 重要性

一、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观念的一致

家园共育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幼儿在幼儿园教育靠老师,在家靠父母的“分裂式”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得以实现。如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幼儿教育的知识、方法,这样会极大的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作为与幼儿密切接触的老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等比较熟悉,又有较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和经验,是对家长教育行为进行合理指导的不二人员。我了解到有不少家庭教育的模式是以妈妈为主,或者整个家庭教育都是妈妈负责,爸爸属于“不管型”或者“拆台式”,这种家庭教育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缺失的,针对这种情况,积极的与家长沟通,告知他们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及未来有怎样的不利影响,还积极向爸爸宣传父亲参与早教的意义等,尽力让孩子生活在和谐、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或者是有些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主要由祖辈家长教养,隔代亲导致祖辈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这种情况要以比较“接地气”的方式与祖辈家长进行深入的碰撞(祖辈家长有刻板固有的教养模式),不断传达“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

(二)有利于幼儿行为的养成

3-6岁的幼儿正是模仿能力超强的时候,同时也是幼儿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幼儿没有分别好与恶的意识,不能很好的辨别有意识模仿的行为是否不良。家园共育的实施,通过正确的演示和正向强化的作用利用促进幼儿最为信任的人的行为的模范,在家长与教师的合力之下,对幼儿行为的养成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行为的养成。比如,在幼儿园老师教导幼儿不要挑食,不要浪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孩子爱吃肉就顿顿肉,不爱吃蔬菜就不吃。这样不一致教育方式,不仅对孩子良好饮食习惯起阻碍作用,还会让孩子产生怀疑,到底哪一种是正确的方式方法。家园共育的实施,幼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对某种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持有一致的观念和做法,并时刻监督幼儿行为与习惯,好的行为则表扬,不好的小动作则耐心的让孩子改正。如此,孩子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有利于充分激活家长资源

家长资源是一个强大而丰富的资源库,家园共育很好的激活家长资源库,让家长更好的为幼儿教育保驾护航。如:我们在开展秋游、春游等活动时,可以多多与家长联系,集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让家长制定他们认为合理、科学的路线、场景等,在集思广益,互相商谈与切磋中,让家长走入幼儿教育的课堂,与老师关系融洽,更好的推进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幼儿教育教学质量,更让家长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孩子。

二、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途径

家园共育教育理论的提出最早是美国在1984年提出的,它把家园共育作为衡量早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指出幼儿园要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同协商,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成长。先结合实际情况,就促进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提出以下途径:

(一)幼儿园教师转变观念,与家长构建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受狭隘教育观的影响,很多幼儿园教师认为教育应该是“专家”行为,家长就应该听老师的话,按照老师的想法督促幼儿去完成相应的课业或者行为的养成即可。实际不然,要很好的实施家园共育,教师就要抛弃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改变把“家长看成单纯的受教育者,当成幼儿园旨意的执行者”的观念,把家长看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发挥家长与幼儿的双向互动,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进一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家园互动活动,促进家长协作

每个月会有一到两次的不同主题的家园互动活动,旨在让家长更深入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家长畅谈孩子们的变化或者是在家里的表现情况,这样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更加全面。比如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比较乖,听老师的话,但是在家就比较皮,综合孩子在家和幼儿园不一样的表现方式,找到合理合适的方式,更好地引导孩子茁壮的成长。教师组织家长会,邀请各位家长一起观看孩子一日活动录像的形式,让家长感受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同时也理解教师的辛勤付出。开展家园互动活动,个别家长将自己的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家长和教师都可以从中获取新的教育经验与理念,互相取经。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家长提出的意见进行整改与调整,如此为共同教育好孩子,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更好的保驾护航。

(三)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家长持续密切接触,商讨教育方法

这是一种碎片法的方式也是最及时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每日在园区门口接送孩子上下学,虚心听取家长的合理化的建议,同时对于家长的无理要求,妥善处理,友善的拒绝。家长送孩子,可能孩子早上不开心,家长在送孩子的时候,跟老师提及,今天多关注这个敏感的孩子;或者在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对孩子这一天在幼儿园的表现,能够及时给家长以反馈。比如我们白天在课堂上开设木工坊活动这一课程,旨在让幼儿独立去思考、去动手操作,构建自己理想的“产品”。有些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很容易的就做出了自己想要的木制品,有个别孩子就动手能力比较弱,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虽成功了,还是有点闷闷不乐。在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把这一状况告诉家长,在教师不能延续到的家庭生活中,家长在家可以给孩子以鼓励,不让孩子太过沉迷在这种比别的小朋友笨的小烦恼中。毕竟我们的教学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力,而不是让孩子有挫败感,家长就可以将这一短板补齐。

(四)继续利用网络做好家园沟通工作,让所有家长参与家园共育

网络的高速发展,让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不止于面对面式的沟通,更多的依靠网络,通过微信群里发视频、照片,汇报孩子一天的园区生活,针对个别孩子的特殊状况与孩子家长取得私聊,互通有无。利用微信、QQ在网上留言向家长汇报孩子的成长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在外地工作孩子不在身边的家长,信息化的手段让他们更好的关注孩子的发展,积极引导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营造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园内外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综上所述,幼儿园家园共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充分发掘、利用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努力调动和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大力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双赢,是我们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工作内容。每位幼儿园教师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断提高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与家长携手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达成共识、统一行动、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洁.浅谈幼儿园实施家园共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

[2]贺春艳.浅谈幼儿园实行家园共育对幼儿的影响[J].小作家选刊,2017年第17期(228);

[3]刘晓文.谈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特殊性[J].魅力中国,2011, (15);

[4]王彬.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2013年16期 ;

[5]倪蕙.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