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初探

美文新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000

摘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育人两大主力军。当前,两大主力军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如何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下的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奠定了政策和理论基础。这两支队伍从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上看,都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力量,如何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发挥协同育人合理,形成长效育人机制,是近几年高校育人工作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的时代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有利于思政育人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面对非思政专业的学生,大班教学更是弱化了教学效果,长此以往,思政课教师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成就感降低。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重复杂,加之多为年轻老师,工作经验不足,岗位流动性增大,降低了辅导员育人实效。两支队伍加强沟通交流,思政课教师为提升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辅导员则向思政课教师提供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载体提供了鲜活素材的帮助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让学生主动听、愿意听。

(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两支队伍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高校的主要传播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性质上有一些共同点,工作对象都是大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理论传播和价值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定型,知识结构体系尚未搭建完成,需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加以正确引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发挥不同主体的综合优势,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紧迫需要。思政课教师更多的体现在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辅导员则是通过第二课堂发挥育人作用,更多是从实践层面出发,例如班级和社团的管理、活动的举办和主题教育的开展,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各自为战,虽然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活动时有工作内容的交叉和配合,但从总体上来看两者“聚少离多”,在育人效果上缺少连贯性和配合性。近年来,虽然两者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并逐渐完善,但在探索过程中依然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

(一)协同育人意识有待提升。部分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项普通的教学任务,不能够联系实际、联系热点讲,不能深入浅出的讲,讲不到学生心里去、脑里去,没有真正的达到育人的目的。对于辅导员来说,大多数辅导员没有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不能深刻理解并践行“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主要忙于日常琐碎的行政和学生管理事务,没有时间去关注和思考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作用,从而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充分意识到沟通和协作的必要性,并在实践中迈出前进的一步,才能促进立德树人具体实践。

(二)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理论化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国家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打造道路上作出巨大努力,虽然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大都要求学生工作经历,但对辅导员专业类别要求较宽泛。因此专业能力还有待提升,辅导员在入职后只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就投入到育人过程中,多数辅导员对于此项工作的精髓难以把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受客观因素影响辅导员人员流动性大,会出现借调、承担院系中其他工作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对学生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自我提升的机会不足,时间不够。

(三)思政课教师自我提升意识有待增强。近年来,国家对于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部分高校出现急于补充思政课教师,仅限于满足配齐比例,在一定程度出现了忽视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现象。因此,部分思政课教师入职一段时间后,对于自我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视程度不足。随着课业和研究任务增多,不能协调、处理本职工作与自我提升之间的关系,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这不仅影响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三、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两者的协同合作是“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必然选择,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两支队伍的协同合作意识。积极发动宣传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宣传形式,营造出两者合力的氛围;打造优势合作的校园文化品牌和文化项目,将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特长优势发挥到最大值,真正让两支思政队伍达成共识,齐抓共管。

(二)搭建合作平台,构建育人共同体。从制度上创新,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退出准入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等等,在利用项目申报、课程教学等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予以政策支持,激发两只队伍的积极性和互动性,确保两支队伍融合发展规范化、可持续,实现稳步发展。有些高校创新性的提出了思政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鼓励思政课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宿舍,通过讲座、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剖析学生的现状,让思政课贯穿课上课下,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实现课程教育与日常教育的有机衔接。同时,加大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训,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工作推进会,切实提升辅导员的理论、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

(三)探索双向融合,实现思政教育立体化。在两支队伍的具体工作中,可以邀请辅导员参加集体备课,为思政课教师提供鲜活事例。通过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合作,促使课堂气氛更加“接地气”“冒热气”,让学生感觉教学更有亲和力、更有滋有味,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也促进思政课教师工作更具体和形象,促进辅导员对其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减轻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的压力和阻力。思政课教师加入辅导员队伍,也能让辅导员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化进行一次“质的飞跃”,党课理论宣讲、课题申报、论文撰写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共同推进学生工作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

推进协同育人工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要求,以“三全育人”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加强协作共同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引导广大青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 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大连海事大学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双向融合 协同育人.人民网.2021年10月25日

项目名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作者简介:孙嘉悦(1990.01-),女,汉族,天津人,硕士,天津师范大学,德育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