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经济背景下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育人路径探析
摘要: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院校比较常用的办学模式之一,其主张在教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以及企业发展需要的优质人才。在“课程思政”中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为“课程思政”注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将针对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优化教育教学质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思政课承担着传播思想、真理的重要使命,其在高职院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不仅仅关注到了知识传播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主张通过思政教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工匠。将思政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发挥1+1>2的效果,可以更好的推进高职院校发展建设,提升学生素质。
一、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都开始从“思政课程”朝着“课程思政转变,这种转变实际上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出了诸多新要求和标准,改革过程中虽然有部分高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相对来说还比较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不强。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传统。比如说,有的教师认为思政是相关专业教师的事情,自己所负责的是专业课教学,专业课中思政元素有限,挖掘难度大,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相关知识的时候,应当将重点放在专业课上,如果专业课学习不好将会影响学生后期的就业发展。正是在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课程思政”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担忧,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学生能力素养的高低将会直接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产生影响,日常教学实践内容比较多,学习压力比较大,要落实“课程思政”工作,那么教师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之间的契合点,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的专业课学习难度进一步增加,许多教师担心推行“课程思政”将会对专业课教学进度以及质量等产生干扰和影响,因此在“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
三是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水平并不是很高,当前“课程思政”在高校中推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推进过程中还存在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师思政素养比较高,也有一些教师的思政素养比较低。教师虽然从心理上高度认同“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比较差,应用不理想,因此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此外,在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热情难以充分有效调动起来,参与积极性比较差,这也是影响相关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
1、构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
“课程思政”不仅是专业课教师的事情,在“大思政”的格局理念之下,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应当将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一起,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助力。首先学校应当发挥整个学校的力量,与企业携手合作搭建一个合适的“课程思政”育人平台,学校与企业应当尽快联合在一起,对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并且各自在教学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职责。其次,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对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予以梳理,做好部门分工,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当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院系与企业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之间建立好良好的协作关系,这样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格局,可以更加有效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效果。
2、将“思政”院校纳入到人才培养与顶岗实习方案,创设多元“课程思政”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应当从源头抓起,需要将“思政”元素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顶岗实习方案的培养目标之中,为高职学生创设多元要求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一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模块之中需要加入思政与德育方面的要求,将思政与德育贯穿于专业课程体系之中,挖掘通识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专业拓展模块以及素质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另外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还应当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优势,将思政与德育与顶岗实习方案有机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提升学生能力素养,以使得教育教学质量效果进一步提升,优化教育质量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3、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与职业标准,明确学习内容
“课程思政”落实过程中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要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其作用与价值更好的展现出来。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与职业标准之中,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明确。这样的话,一方面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候,可以深入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另外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良好职业品德,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求职就业发展显然是极为有利的。
除了以上措施外,教师还应当将“课程思政”运用到课程日常教学和企业实践活动之中,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安排带教老师经常性的给他们讲解与思政有关联的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们认识到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模式下要想真正落实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其需要立足企业及学校发展需要,准确解读“课程思政”内涵,明确课程思政工作实施的重难点所在,搭建专业教学平台,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相关工作的发展,为高校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聂勇.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与突破[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2):95-99.
[2]袁静.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课程思政改革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21(49):10-11.
[3]管丽萍.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2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