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三大研究方法,即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浅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应用,为更好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引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十分重视乡村振兴的实施,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把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的路径归结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战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它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社会过程研究方法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论和世界历史研究方法论等。本文主要探析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论和社会主体研究方法论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的运用。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应用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这给了我们一下启示,一是要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且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要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科学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并从实践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断说明的社会的发展是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了国家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现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从而带着一系类的问题意识,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梳理,将乡村的现实困境总结为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着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且把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的路径归结为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振兴战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断的总结发展好的乡村的经验,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继续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指导广大人民共同致富。但是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要杜绝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不能把发展的好的乡村经验直接生搬硬套的拿到本村使用,把个别的论断绝对化,当作公式当作模板去套,我们要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善于做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制定十四五规划的乡村振兴这一部分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下基层调研,组织基层座谈会,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在实际中进一步的了解基层发展的现状,为撰写十四五规划打好前期基础。并且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乡村振兴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际中检验发展理论。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应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这一论述告诉了我们,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体由事物内的各部分构成,但是整体不是由它们简单汇总,而是汇总后具有大于它们简单组合的效果。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思维去看待身边的事物,一是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整体性原则。坚持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要做到统筹兼顾,总览全局。二是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结构性原则。结构是系统中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一个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会有什么样的功能。三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层次分析时,重点在于探索各层次上的特有属性和特殊规律,研究其质上的差异。三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开放性原则。系统具有开放性,要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在把握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的路径中,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大振兴战略诠释了社会系统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这五个振兴战略时一个有机整体,五者之间融合一体,相互协调,同时又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富裕。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人才是基石,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还是要人来落实,需要各个参与者相互协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智慧的源泉,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与乡村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文化村、以文建村、以文兴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助力器,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独有的特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潜力,将生态价值化为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者之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相互联系,只有统筹兼顾,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启示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时候,要切实站在“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把人放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对社会做出切合实际的正确认知。
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效应都是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来实现。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受益者,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同时乡村振兴还需要农村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环境治理人才、文化传播人才和医疗教育人才的共同推进。而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也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再次表现出了主体性。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要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乡村经济、文化、产业、生态等不断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原则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始终,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新时代绽放出的新的光芒。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以实践为基础,运用实践的方法来发现乡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效策略,再通过实践解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大振兴战略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这五个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的关键还是依靠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决定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指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