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废墟美学在设计运用中的趋势

美文新篇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环境设计,710049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a987/a987202212/a987202212129-2-l.jpg">

摘要:谈到废墟一词,给人比较直观的感受是那种岁月腐朽、断壁残垣的建筑景象。中国和西方都存在大量的建筑遗产废墟,但是不管是在管理方法上还是对待态度上却又很大的差别:西方拥有完整的制度体系,且很早就将其运用园林设计当中,而中国在过去则是一刀切式的保护方式。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废墟在双方世界的美学观中上升高度的差异。“废墟美学”是美学领域一个独树一帜的分支。如今,在设计领域,中国的很多仓库、民宿建筑的改造和设计理念都特意融入了废墟美学。此外近年来“工业风”风格的室内设计也隐约表现出废墟元素。本文通过比较东西方废墟发展状况,以及一些相关案例,探讨废墟观融入设计理念的时代趋势。

关键词:废墟美学观;过去和未来;发展趋势;设计理念

1、中西方废墟发展状况

1.1西方废墟发展状况

“废墟”是指在受到破坏而坍塌或者大面积损坏导致其功能无法满足需求的故旧建筑。西方的废墟美学观在18到19世纪得到了第一次发展,在此之前,废墟一直被人们将其和丑陋、毁灭联想在一起,但这一刻板印象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发生了改变,18世纪启蒙运动的激发了人们对艺术史狂热的研究,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开始寄情于自然来荡涤环境恶化对精神的污染。18世纪中后期,在浪漫主义的驱动下,卢梭开创了现代性批判式美学观,其核心认为真实才是自然之美,而废墟在那种饱受岁月的摧残和时间的磨砺呈现出的真实感与其不谋而合,人们开始从美学的角度对废墟进行思考,在18世纪的英国自然景观中达到了顶峰,并且在文化领域如文学、绘画、建筑、哲学中得到发展和体现。

1.2中国废墟发展状况

由于受到宗法制社会制度的限制,中国的废墟观不像西方那样整个过程充满着思辨性,在文学层面,古人将大部分怀古伤今的情感都寄予废墟,因此,与多学科发展下的西方废墟奠定的既有悲伤、赞美、崇敬的复杂情感不同,中国的废墟情感基调单一,基本上都是悲哀之情。此外,除了文学领域之外几乎看不到古代中国废墟在其他层面的体现,尤其在建筑领域更是受到古代传统思想的阻碍。

2、20世纪前中西方废墟观在现实中体现差异对比——以邓库姆公园废墟景观为例

不像西方的废墟美学那样得以在景观中呈现,除了文学领域之外,几乎看不到古代中国废墟在其他层面的体现,而古代文学中那种伤感的象征与唯美、优雅的意境塑造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的古代园林建筑中很难看到废墟美学的体现。反观西方18 世纪的设计师的作品,已经充分考虑到一些废弃的修道院或城堡给人带来的感受。如图1所示的邓库姆公园,在设计手法上利用里沃兹露台从视野中对于早期的里沃兹修道院废墟形成远处的俯视,而贯穿其北边的公园的的紫杉步道形成了一个朝向城堡的延伸。这座城堡毁于英国内战时期,而当漫步于紫杉步道并伴随着其在视线中逐渐消失时,它所承载的历史因此也远去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处理设计,当人们漫步其中,才会为其动容。

情感导向方面,古代中国诗词局限于悲观的情感,使得废墟在古代中国始终代表的是消极的情感;西方则是多种情感并存,极具思辩性。

3、现代中国废墟观和设计理念相融合——以宁波博物馆为例

通过文化领域、价值取向、情感导向等角度对废墟美学观在中西方的差异的探讨,对于废墟如何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该往哪里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点:往昔价值和当代价值。因此,由于废墟本身附带的那种历史真实、亲近自然感,在当代也逐渐被设计师门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2016年由CBC、天津蓟州区渔阳镇政府等主办的东井乡村改造国际景观设计竞赛就以“废墟·重生”为主题,将一般乡土建筑废墟作为研究对象;如图 2所示,学者王澍在其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当地老宅废墟中收集的瓦砾装饰在博物馆的表面,形成一种叙事性的建筑表皮语言。这种废弃砖瓦的外立面包含的历史情感,不仅满足了博物馆的功能使用,同时掺杂了人们内心对于废墟叙述性的情感。他在自己的建筑中融入了中国文化和废墟美学,但他并没有拒绝现代化,没有割裂中国和西方文化,没有将传统与现代对立,他一如既往的坚持自己的“慢”设计理念,从大自然出发,以人为本,保持把握建筑中的人性,将建筑的需求与大自然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4、工业风家装中废墟审美情感的体现

4.1废墟审美情感

迄今为止,在不管是工艺品、绘画作品、建筑设计、还是在室内空间设计等中,我们能体会到其中一些相关的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这些元素、理念中都能够吸引人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通常可以理解为,我们观察与理解所生活的世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废墟元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时光的力量,留有锈迹的金属部件,被尘埃包裹住的破败幕墙,这样的场景往往比干净整洁的地方更加有吸引力。

4.2工业风室内风格的废墟语言分析

在原厂房的建筑风貌的框架基础中融入对空间新的规划。如图3所示,裸露的清水混凝土伞柱、天花板、质朴的砖墙,随处可见的老物件,甚至是暴露在外的空调管道和线路能得以充分利用:提供空间导向、增加空间层次。由于传统工业遗产历时久远,在保存原有的建筑工业结构时,工业遗产自带的那种工业废墟感因此被赋予其中。这些元素也都有废墟语言的缩影。尽管没有奢侈豪华的现代砖石材料加以修饰,但身处这种空间中不会有心理上的不适。相反,有时这种附带“废墟”承载的历史与回忆,往往能在野性中融入一丝温柔,让粗犷的岩墙也能成为一种细腻的表达。工业风最初流行时是被运用在商业建筑空间中,诸如一些咖啡馆,这类咖啡馆也往往能给人一种怀旧的情怀而备受欢迎。工业风在商业空间的流行导致了国内不少人也将这种风格运用到住宅家装中,虽然形式上与商业空间略微不同,但其背后展现出的是,物质的上的变化让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审美上的关怀。虽然废墟元素没有被刻意地加入,但是工业风格的兴起从侧面体现出那种废墟携带的主观情感上的历史怀旧正在默默走进人们的内心审美世界。

4.3工业风背后的反思

提姆·恩瑟在《工业废墟:空间、美学和物质性》中阐释了对废墟美学的理解。他指出:大部分人对废墟的反应是出于一种感性的惆怅或惋惜。当感性的体验超过残存的功能时,就很难从一个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从而找到保留这些废墟的理由。即使找到一些能够推演的逻辑,其也会在情感的爆发前显得不那么重要。纵观工业风的发展,保留着建筑原有样貌是对废墟美学对工业文明进程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人文关怀一直贯穿其中。如今我们生活的周边建筑环境商业化严重,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人们似乎早已在这种环境中麻木,而带有废墟元素出现的并依托着废旧的工业厂房等场所,没有像现代主义一样完全摒弃一切与时代不符的元素,而是尽可能不破坏提供工业风设计需要的场地,保留历史在这些场地的烙印,并很好地开启了一场怀旧的盛宴。怀旧从其社会属性来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人文关怀中 包括对人生存的文化背景的关怀。工业文化深深地改变了历史进程,让大多数人摆脱物质需求的桎梏转向更进一步的精神追求,对它的怀旧是设计的顺势而为。如今废墟美学也逐渐吻合了人们内在的精神审美需求,繁复的传统设计风格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元素。设计师工作室不再是闭门造车的摇篮,它是设计师和大众之间的沟通的桥梁。融入废墟美学的咖啡厅和餐厅让人们更容易放松,在这里休闲、议论时政各得其所。在贯穿人文关怀的设计风格里,不容易产生分别心,各式人群在这里出现都不会突兀,基本上能达到在场的人人平等,所以必然会穿越人们内心的桎梏,融入新时代的设计之中。

5、结语

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一些拆迁。这其中就包括了一些含有美学和使用价值的废墟。“废墟”是一种充满文化记忆的的题材,废墟美学作为美学独树一帜。当代这些对废墟美学探索与尝试都在向我们展示:破旧废弃的厂房也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破败的砖墙可以承载历史的记忆。废墟美学之后会更多地借鉴人类文明、地域文化的变迁作为其自身的丰富和补充,“废墟不仅意味着死亡和破灭”,会被逐渐被大部分人发自内心的接受。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被运用在各种设计领域中,这同时也证实废墟美学在当代中国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将在未来发展中逐渐受到欢迎。

参考文献

[1] 张骏.历史文化遗续中废墟美学的认识和唤醒[J].大观(论坛),2020(02).

[2]许航,杨健.铁路废墟遗产中美学价值与史实价值的体现——以鸡街车站主站房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27).

[3]程勇真.废墟的空间美学思想分析[J].名作欣赏,2018(12).

[4]于健.中国建筑传统理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知识,2017,37(02).

[5]韩亮. 废墟景观与城市记忆的延续研究[D].天津大学,2008.

[6]王小龙. 秩序重建与氛围塑造[D].中央美术学院,2020.

[7]何汶. 基于真实性的乡土建筑废墟活化策略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8.

[8]詹姆斯·沃非尔德[美], 顾心怡,译. 废墟和破败中的建筑本质[J]. 建筑遗产, 2017, 000(001).

[9]闫启文, 王寒. 旧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J]. 美术大观, 2012(11).

[10]王澍. 宁波博物馆,宁波,浙江,中国[J]. 世界建筑, 2015(5).

[11]王澍, 贾方. 宁波博物馆[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1(01).

[12]庄稼. 后工业景观:废墟美学的运用[J]. 公共艺术, 2019.

[13]程勇真. 废墟美学研究及现实意义[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2).

[14]陈跃中, 刘剑, 慕晓东. 废墟审美下的设计策略——首钢园区冬训中心与五一剧场地块景观设计解析[J]. 中国园林, 2020, v.36;No.291(03).

[15]陆邵明. 是废墟,还是景观?:城市码头工业区开发与设计研究[J]. 华中建筑, 1999(02).

[16]尤哈尼·帕拉斯玛. 《碰撞与冲突》[M].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17]余秋雨.《游走废墟》[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7.

[18]周文瀚.《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9]祖艳馥.《废墟之上》[M].作家出版社,2011

[20]贾平凹.《废都》[M].译林出版社,2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