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下鄂东南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的特色研究

美文新篇
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鄂东南传统村落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其中非遗文化是传统村落中反映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和民俗文化集聚的一个文化汇聚点,因聚居形式及民居生活行为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民间文化多元性强,本文从鄂东南传统村落的地理位置及基本特征作为研究基础,通过发展为脉络,强调了非遗在鄂东南传统村落发展中的特色意义。

关键字:鄂东南;传统村落;非遗文化

一、鄂东南传统村落地域特色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东南的,是鄂东南地区。它涵盖了湖北的黄冈南部、鄂州、黄石等五市辖区。在湖北地区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在整个鄂东南区域占有了湖北省湖泊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该区域同时也是在整个湖北省传统民居研究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地方,所以现在的湖北省传统民宅建筑主要都聚集在此。

由于鄂东南地区多山,大量小型盆地和丘陵地带交插于山间,因此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模式和强烈的家族观念,鄂东南地区村落以祠堂为中心依次排列开来,由同姓宗族聚居形成。从单户住宅来看,人们依据经济条件建造几进几重的“天井式”砖瓦房舍,大户人家的房屋如是,一般民居多为连山共脊式。

二、非遗文化的形成

1、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它组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20世纪30年代,非遗的形成初成型,且待显峥嵘,现代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护问题,而后在50年代,保护对象的范围也渐渐扩大。1972年11月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中确定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文化遗产类型,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真实有效的被扩大了。自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重视,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非物质文化遗产终于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民间文艺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传统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学术联系。在这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的沃土中有着不胜枚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此,蕴含着专属于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人文意识,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明发展成就的主要标志,它不但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特殊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财产。

2、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泛指被世界各群体、组织、或有时为个人,所认为其文化遗产的所有社会实践、艺术形式、认识体系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艺术品及其文化场所。而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从古至今就存在于民间传统的群众通俗文化便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来自于社会内部底层,由百姓自发创造,由于有着传统农村社会生存的背景,所以保持着较多中国传统色彩的传统民俗文化。

三、鄂东南传统村落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鄂东南之地自古人文璀璨,山水间遗留着不少美好古村落。而常常还保留着大量的中国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就是这些历史遗存丰富,古民居群规模宏大的传统村落。其传统的民居院落大多融徽派与鄂东南地区建筑风格为一体,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单体和元素,为村落增添了民间艺术文化风采。

我国传统民居的装饰主要是由木雕、砖雕、石雕三种雕刻组成,鄂东南地区民居建筑概莫能外。极具盛名的伍氏宗祠占地庞大,气势恢宏,其内有160余件雕艺品尚保存良好,件件雕刻精湛。有一个古戏台位于殿前,翘角拱檐,浮雕精美,堪称石雕中的精品,虽与毗邻的徽州地区的民居建筑雕刻相比之下虽然还有一定差距,但有部分学者认为在木雕方面不相上下。鄂东南地区民居建筑木雕充斥所有木构架构件,不管是雕工还是其艺术形式都十分具有研究的价值,传统的月梁、童柱、牛腿、雀替雕刻得相当之精美。其中较为有特色的要数“龙首鱼尾”形态的挑梁以及“扑狮”形式的童柱。

除了传统的雕刻装饰以外,“鄂州雕花剪纸”、“阳新布贴”、“大冶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装饰性物件置于房屋内。流传在鄂东南的大冶、阳新等地的传统民间刺绣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其针法丰富,绣工精巧细腻,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典雅,是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刺绣的针法极其丰富而变化无穷。刺绣用途之广泛,大到戏剧服装,细微入日常生活中的枕套、屏风及生活服装等等皆可见到。

当艺术品走进民众的身边,不仅为村民忙碌的生活增添趣味,也让村庄更有特色。村落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非遗的传承和运用,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底蕴,而且逐渐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新“IP”,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力量。

四、新时代传统村落非遗文化的发展

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要求,我们的立场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繁荣兴盛的文化基础,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非遗的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是不能轻易丢弃的。非遗概念的兴起与普及,让这些宝贵的民间记忆和民间技艺得以保留并且发扬光大。实际上,尽管非遗来自于过去,但仍然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许多非遗技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新时代,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而非遗正是创造美、欣赏美,因此是切合时代需要的。

新时代下,非遗的发展是帮助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在助力精准扶贫中发挥积极作用,如何使其体现其应有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和思考的课题。而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和传统村落的结合,正好起到重要的作用。非遗保护发展应牢牢抓住时代的机遇,促进文化交流,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以鄂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例,并通过研究,得出非遗文化这一核心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精神场所及传统村落的内核根基。在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常常浓缩于礼仪制度相关的各类仪式活动中,这些文化承载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从理念到技术都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但空间遗产的保护研究也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文化内涵,是传统村落下非遗特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非遗的传承和运用丰富了乡村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卫鹏.鄂东南传统村落宗祠的建制特色与文化生态研究[J].参花,2020(3)

[2]周文昊.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科技风,2010(05)

[3]卫鹏. 鄂东南传统村落人性化及形象系统设计研究[J]. 鸭绿江,2019(12)

基金项目:写作得到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鄂东南传统村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聚居形态文化研究”的资助(项目编号: 20D063),此文为该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卫鹏(1974.11-),男,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教学和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等;

曾晓珂(2001.10-),女,福建省泉州市人,现本科生就读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