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废墟题材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精神表达和文化反思
摘要:废墟艺术最大的特性莫过于废墟性,通过对废墟的观赏与解析,能帮助我们直面生活苦难。废墟与现实进行对比,以强烈反差对现实事物进行批判与反思,由废墟看到过去,品味当下,展望未来。废墟题材在当代艺术品中的解读不可回避苦难,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直面苦难根源,对废墟题材艺术作品的赏析也应升华到人性、历史层面。基于以上,本文全方位探究废墟题材艺术作品的解析意义、解析方向,以及按照废墟题材的类型品鉴具有代表性的废墟题材艺术作品。
关键词:废墟题材;艺术作品;精神表达;文化反思
本文着重分析国内废墟题材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精神表达与文化反思。从整体分析国内艺术领域废墟题材的存在价值,是对生活苦难的直观呈现。依托艺术家们的匠心设计,将时间与空间凝固,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的废墟意识形态表达一种内在的情感,并对人文、历史的价值进行传递,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分析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废墟题材内容承载与烘托人类情感的方式,以分类鉴赏的方式对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废墟题材艺术作品进行精神表达与文化反思。
一、废墟题材的现代艺术作品意义
废墟主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达形式,代表着过去几十年间国内的发展变化,如新旧事物的交替变化、拆迁废墟与都市摩天大楼对比、霓虹灯闪烁不停的商业街道同乡间冷清无人问津的小道之间的对比等。这种由历史、人文、地理变迁等产生的物质与精神废墟,经过艺术家们的匠心设计,在作品中凝固了时间与空间,向观者传达某种或者某几种情绪价值、精神意象等。解析和品鉴废墟主题的现代艺术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探究过去几十年间国内经济、政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品鉴过去、正视当下、展望未来。研究具有当代社会文化特征的废墟主题文化艺术作品,有助于为当代艺术赋予全新的本体特色。
二、废墟题材的现代艺术作品研究方向
国内本体的文化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呈现废墟化发展倾向。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城市持续变化,呈现出不同样貌,与记忆中城市的样貌渐行渐远。吊车、推土机、运输车每天带来的劳作轰鸣声不绝于耳,尘埃漫天。具有本地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建筑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节省地皮但造型却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大量农村人民涌入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既有城市居民对当前城市的疏离感,也有农村人民背井离乡的失落感。此外,一些自然灾害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废墟,如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后废墟。分析和探究这些废墟传达出的内容,解读依托艺术家敏感特质对废墟的设计,透过废墟表象看到本质,分析出作品蕴含着时代变迁或者自然灾害下的人文、历史、情绪、价值等的变化,而这也正是品鉴废墟题材的现代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不同主题的废墟题材解析
1.战后废墟
纵观我国的古代艺术品,其实很少有关于城市残缺场景描述的作品,多以歌颂城市繁华为主。真正描绘城市残缺场景的作品始于近代,并对现代废墟题材的艺术品带来深刻影响,可谓是这一领域作品的开山之作,因此在本文探究当代废墟艺术品前分析这些早期的废墟题材作品,对后续的解读有一定启示意义。废墟题材艺术作品的初期代表当属岭南派高剑父与关山月的作品。
高剑父基于日本侵略者在我神州大地犯下的累累罪行而设计了《东战场的烈焰》。该作品直观描绘出淞沪会战期间日本侵略者轰炸我上海东方图书馆后留下的残垣断壁。作者对这一景象还原十分细致,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家具有艺术敏感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者亲眼目睹了这一战后废墟。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怀揣着悲愤的心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观者感受侵略者的暴虐,以激发人们的抗争精神。这一作品反映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要传递出的非战、和平思想。
关山月于1940年创作《寇机去后》,该作品描绘的是城市在被日本轰炸机轰炸后的破碎景象。通过作品的细节呈现,作者如实反映出轰炸瞬间城市支离破碎的感觉,视觉冲击力较强。其面向的对象是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关山月希望通过这部废墟题材的作品唤醒人们的家国意识。
2.生活废墟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出现了伤感主题废墟题材作品的空档期。自改革开放之后,国内艺术家重燃创作激情。一方面是物质文明持续增长,车水马龙成为我们日常写照,另一边是人们对社会变迁的思考,这些要素为艺术家们废墟题材作品的创造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艺术家们想要通过废墟题材的艺术品,立足不同角度阐述个人对社会发展的思索与变迁,废墟题材的艺术作品就此成为一种对社会变迁记录的形式。
吴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创作《红色幽默》,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内贴满了我国六七十年代所独有的大字报,内容类似于如今广告学中常用的关键词提炼。以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视觉意象,作者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废墟形象语言,将从属于不同年代的文化内核杂糅在一起,赋予这些文化以新的意义。视觉冲突、思想冲突带来的便是无尽的回味。
徐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作的废墟题材作品《新秩序》,彰显着九十年代初年轻人们的朝气以及乐于对生活思考的态度。该作品将一些没有内在共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包括杂物、塑料模特、笑脸等,形成一种非逻辑性的视觉效果,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思想刺激,反映出的是当代人受彼时思想文化碰撞而产生的一种自身思想混杂的具象化。
3.建筑废墟
市场经济发展火热,城市建筑规划轰轰烈烈。拆迁、重建成为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常态事件,由此引发的生活形态变更以及人群迁移问题,更是引得一众艺术家们思如泉涌,结合城市建筑废墟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废墟题材作品。
展望于1994年创作的《诱惑》将中山装扭曲后放置于拆迁后留下的废墟中,一方面展现出拆迁发展大势浩浩荡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展现出的则是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的建设与发展缺乏参与,作品由此呈现出一种特定群体的无力感。
隋建国在1995年创作的作品《开发计划》中,应用物品和空间的关系在废墟中陈列,传达出对失落空间与缺位的人的遗憾情绪,也有人解读称这一作品隐晦的传达出对当下某些个体或组织为谋求经济利益将学校卖给房地产商用来开发的不满情绪。
王中《朝阳门拆迁》作品则是修复一座被拆毁的旧楼,为这片废墟上的旧楼涂漆、糊水泥,并在旁边放了一个象征本人拄着拐杖的雕像,远观作品充满了一种风烛残年却又有些老树发新芽的意味,代表着那一代人对回忆中的建筑、人与事的不舍。
四、结语
进入现代后,不同年代的废墟题材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有明显界限感。90年代废墟题材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是随着社会变迁人们对发展的思考。90年代以后废墟题材艺术作品传达出的则是人们消费意识觉醒,物质文明发展,但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种遗留下的精神空虚。
参考文献:
[1] 胡兴春. 废墟题材在当代油画中的视觉表现研究——以许江作品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2016.
[2] 佟明依. 浅析当代漆画艺术语言创作——关于废墟题材[J]. 流行色,2019(11):32-33. DOI:10.3969/j.issn.1005-555X.2019.11.010.
[3] 吕心悦. 基弗的“废墟”题材绘画作品对笔者的影响[D]. 宁夏:宁夏大学,2021.
[4] 王娅姝. 城市·边地·废墟-2019年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空间修辞[J]. 艺术广角,2020(2):11-17.
[5] 陈科. 论当代绘画中工业废墟的形态特征[J]. 艺术科技,2017,30(6):192-193.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17.0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