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研究

美文新篇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摘要:“三下乡”活动是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的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为主要内容,已经实施多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乡村振兴”工作是我国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学农涉农的大学生,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利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以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服务情况进行调研,针对农民们对“三下乡”活动的需求,结合农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提出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内容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乡村振兴

引言

早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农类大学生将自己的所学专长与“三下乡”活动紧密结合,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就能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一项对三农、对学生都利好的现实研究。

1.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首次提出后,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202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了,脱贫攻坚胜利后,我国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要转变为乡村振兴。作为农类大学的教师,更应该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工作方针落实到位,把握好教育方向,明确新的育人任务,引导农类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利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其次,大学生“三下乡” 活动不仅能让大学生紧密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而且,还能发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服务工作在三全育人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使参与活动的师生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主题中,领会到了新时代农类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第三,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看广西农类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矢志服务助三农,着力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农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就是要服务三农的,因此,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助力乡村振兴的三下乡活动、研究助力乡村振兴三下乡活动的对策与路径,对强化农类大生对三农建设发展的责任意识,实现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同时,为致力于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的涉农专业学子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与实现梦想的机会。

2.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现状问卷调查情况

2.1问卷设计情况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农民,旨在调查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服务现状、效果以及农民对“三下乡”活动的服务需求,从而为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路径和活动内容。为完成本次论文的写作,问卷设计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所在家乡的村屯农民为调查对象,共设置10个问题,调查内容涉及农民对乡村建设满意度、建设需求、对“三下乡”活动的了解度、满意度以及需求等多方面。问卷还对农民们的家庭收入和文化水平进行了调查。

2.2问卷采用的调查方法

此次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为主,考虑到调查对象农民们的文化程度不一的情况,调查方法较为多样性,有实地走访,就是学生通过访谈村民后,代填方式;有发放纸质问卷给农民直接填写的方式;还有利用手机端发放电子二维码,让农民直接用手机填写等方式。

2.3问卷样本数及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样本数量是50人,调查对象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学生家乡村屯的农民。

2.4问卷调查结果情况

问卷结果分别来自广西各村屯农民,每个地方10份问卷,农民们有小学文化到中专、高中等程度不一,其中初中文化水平的居多,样本符合预期设计要求。大部分受访者都听说过“三下乡”活动,也知道这个活动是大学生服务乡村的实践活动,调查中,对“三下乡”活动的开展给农村带来的影响和价值是肯定的,但,同时,农民们对乡村的发展建设、乡村振兴也提出了一些要求。

3.大学生“三下乡”服务现状结果分析

3.1“三下乡”活动多流于形式,没有深入人心

在被调查到“是否被三下乡活动服务过”和“您了解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吗?”受访者90%对这个活动都表示听说过,但是具体问到活动具体做什么?大部分都表示不太清楚。纵观现实,各高校在2019年以前举行过的三下乡活动大多都是发放一些问卷调查、给希望小学或留守儿童捐款捐物、做一些卫生、法律等宣传和咨询,而各个活动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加上时间又短,给村民们留下的印象不深刻,对乡村振兴建设也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在研究成果上也很难产生发散性思维,局限非常大。

3.2实践基地的建立,是社会实践长效性的保障

在“您对现在乡村发展满意度调查”中,只有20%受访者选了很满意,在“对农村的哪些状况感到不满意?”这题中,60%认为是村镇规划不合理和医疗卫生条件不够好。说明,农民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期待度还是很高的,对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的改善要求强烈。然而,短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难以对乡村建设达到状况改善的,唯有建立实践基地,并与该基地达成长期帮扶协议,让短期行为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对村民们起到真正的帮扶作用。

3.3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拓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的广度

在“你所了解的大学生三下乡服务领域”这题的调查情况看,80%的受访者选择的是医疗卫生、支教、法律知识宣传等传统活动项目,而这些活动之所以让村民印象不深刻,主要还是没有针对性,有的不能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不能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开放性题目“你觉得三下乡活动还需要从什么地方进行提高?”这一题中,受访者提到了希望在种养技术、农产品销售渠道、留守儿童教育、改变村风村貌等方面得到帮助。这说明,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内容的创新和方式方法的改进研究是势在必行了。

4.农类高职生的专业特长

笔者所在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国家教育部同意,广西人民政府批准独立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农科类职业技术大学。是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荐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6个,高职专业34个,全日制在校生33000多人。学校开设的专业涵盖农林牧渔、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财经、文化管理等8大行业,形成了以农科类专业为主体,农、工、商、经、管、文多学科、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按照“做优农业类专业,做特服务类专业,扶持新兴产业类专业”的思路,广西农职大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在农业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生产加工、营销、管理)的整个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整个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学生们不仅掌握兽医知识、动物饲养、园艺、农艺、园林、作物生产等各种农业种养技术、食品加工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等,还具备农产品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英语、特色东盟语言等能为农业产后带来效益的特色知识技能。在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完全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运用到服务乡村振兴中。

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创新策略

基于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和农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课题组成员总结出一些农类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创新策略,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管理与外语系“三下乡”服务队为例,在2019年—2021年间,该服务队员结合自己的所学专长,在广西宾阳、武鸣、来宾、靖西、钦州、南宁等地的村屯开展“三下乡”创新服务活动,具体活动实施策略如下:

5.1建立了一批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基地

实践社会基地的建设是将“三下乡”短期行为变成长效机制的利好途径。过去,在服务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因为服务点大多是临时由指导老师联系落实的,双方关系建立的时间短,也没有签订什么合作协议,大学生服务时间仅限于两三天,确实无法开展对乡村振兴有利的帮扶活动。从2019年至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商贸管理与外语系服务队与广西各村屯建立了一批长效性的大学生服务三农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2019年11月,学生在广西宾阳县古辣镇新胜村开展过农忙帮扶、慰问孤寡老人等服务活动后,在2020年4月,又以电商销售的方式,帮助古辣镇新胜村村民销售香米;2020年暑假,服务队到靖西禄峒镇大慈村、思候村开展精准扶贫入户调查等服务活动,该服务队拟定于2022年暑假再次到这两个村去帮助建设农产品直播室。可见,前一年服务队到基地服务,更多是了解和调研,是为第二年或第三年的实践工作提供帮扶需求依据的,避免走弯路,也能达到精准开展乡村振兴服务活动的目的。

5.2在种养技术服务上给农户们提供更精准的技术帮扶

例如,在2019年11月服务队第一次到宾阳县古辣镇新胜村服务的时候,村支书文书记给师生们介绍,新胜村的主要产业就种稻田,由此产生了以稻田为主要支柱的一系列产业,比如古辣香米、艺术稻田旅游基地、稻田套种养鸭等。文书记表示,他们缺乏稻田套种养鸭技术,希望得到我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帮助,知道这个消息后,服务队找到我校动物科学技术系的相关专业周教授反馈此事。此后,在周教授的带领下,她组建的科技特派员师生产业服务队多次到新胜村进行稻田套种养鸭的技术指导,解决了该村种养的技术难题。为该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5.3创新关爱留守儿童方式

服务队员深入山区中小学,不仅为留守儿童们捐款、捐物,资助文具、文体娱乐用品,还向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宣讲党团知识,开展思政和社会课题调查,开展一些开发小朋友创新思维的活动,例如,2020年11月,服务队在武鸣区陆檊镇忠党村开展服务时,不仅给当地小学的20多个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及体育用品,幼教方向的学生还发挥了专业特长,教小朋友们用废旧物品做一些环保手工,队员们鼓励小朋友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上创新了方式。

5.4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年,2021年我们迎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年,然而,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导致农户的农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滞销。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队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销售帮扶活动,通过抖音短视频、推文、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农户的产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不仅给当地农户带来了收益,给他们带去了新的销售渠道,让他们货真价实的农产品能够走出深山让更多的城里人买到纯正的好货,而且让学生们真正领悟到农民的辛苦,为他们毕业后立志服务三农,以农村为干事创业大舞台而做准备。

5.5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结对共建

商外系服务队与靖西大慈村、思候村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对共建。一方面通过“三下乡”活动组织党员师生到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讲;二方面通过“三下乡”送经验下乡,将学习党史创新方式和先进理念与当地村支部分享。三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活动。

5.6改变村风村貌

如:武鸣区忠党村村民大多在外务工,村干部人力有限,服务队在该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时,针对该村“忠党凤凰丰收广场”常年无人打理的问题,专门开展了拔草、打扫等义务劳动活动,为忠党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结语:

总之,如何把农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结合起来,如何把“三下乡”的活动内容及实施路径与当地乡村振兴、脱贫工作融合起来,如何在“助力”上作好文章,特别是“三下乡”的短期行为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长期行为如何相衔接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课题组成员还会在其他领域尝试开展实践活动,为解决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问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晓平,黄彦琳,黄文婷.乡村振兴与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4):68-71.

[2]邹欣.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评《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专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03):41+57.

[3]陆婷婷.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的育人思路探索——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8):101-102.

[4]钟剑龙.新时代“高校+农村”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基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24):269-275.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9 年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农类高职生‘三下乡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研究”(编号:YZS19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捷(1981.10-),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推广。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