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的关系
摘要:旋律写作并不是单纯的对结构过程进行理性思考,同时也要结合和声思维。从比较知名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在旋律创作的过程中都会运用和声思维。由此可见,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旋律根据和声的运动规律发展,二者具有一致性,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保持紧密的联系。所以,不能单纯进行旋律写作,应该从音乐总体角度出发,结合和声走向,使创作更加完整,本文就此进行相关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旋律写作;和声走向;关系
大部分作曲者在乐曲创作的过程中,都从旋律写作入手,然后搭配和声,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创作流程。很少有人会先设计和声然后搭配旋律,但专业音乐创作不论是先创作旋律还是先编写和声,都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二者创作的先后顺序并没有固定的要求。所以,做乐曲创作要重点明确二者关系,确保旋律与和声的适配性。如果旋律流畅,但和声搭配不合理,这会影响音乐质量,降低音乐的美感。所以,应该综合分析旋律与和声两个要素,确定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的关系。
一、旋律与和声的主要形态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和声与旋律相结合,可以生成音的运动,也就是音程。音程是音乐制作不可或缺的材料,每一段音程都具备旋律与和声的特点。具体来说,不仅旋律中存在音程,和声中同样也存在音程,主要呈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形态。如果音程先后连续发音,则横向发音可以呈现旋律特征;如果音程同时发音,那么纵向发音可以呈现和声特征[1]。根据这种特征规律,音程横向流动就会生成旋律线,纵向叠置就会生成和声序进。在创作一首乐曲的过程中,人们首先可以感受到乐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上行、下行、曲折的运动方式,可以营造不同的音乐氛围,给聆听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包括忧伤、欢乐、平静、激情等多种类型。在旋律创作的过程中,单纯依靠横向思维,很难保障乐曲的完整性,应该根据需求适当融入纵向思维,确保创作的立体感,进而充分展现作品内涵。
(一)依据和弦观点,分析基本形态关系
从和弦观点的角度分析,了解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之间的基本形态关系。在和声进行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声的起伏变化,也就是从和弦开始,然后进入和弦运动的状态,这个过程产生的现象就是旋律现象。具体来说,纵向和弦相互连接时,横向旋律线随之起伏变化。旋律中,和声联系形式最明显的一种就是分解三和弦或者简单分七和弦[2]。此类旋律表现力较强,在各个音连续发音的过程中,可以从分解和谐中探索根音,并且明确该和弦性质。此外,这类旋律的纵向性质较为明显,可以使主结构更加坚实。在古典乐派、浪漫乐派作品中,这种旋律通常体现在开始部分主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旋律创作形式。
(二)依据分散和弦结构,分析二者关系
如果分散和弦结构作为基础,并且将大量和弦外音加入到音列之中,则旋律横向因素为主,纵向和声因素为辅。在这种情况下,从听觉角度无法感受任何和声因素。但旋律线从横向音程流动的角度发展,并且出现很多分解和弦结构,将装饰和弦音去掉,音列依旧存在和声性质。因为音程具有根音,所以可以证明该结论的合理性。不仅如此,在旋律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和声因素使用过多。例如,大量运用分解和弦,其中主要和弦的使用较为频繁,则和声与和弦会比较混乱,自身发展规律受到影响,造成创作质量低下。所以,在旋律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和声手段,明确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关系,保障音乐作品的创作质量、演奏效果有所提升。
二、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的关系
在旋律写作的过程中,将其与和声结合,则会使音乐创作更加丰富多彩。如果旋律写作中可以简单其中使用的和弦,那么也能清楚辨别和声走向。在关注旋律的和弦进行时,应该先关注音群,如果音群中存在一个和弦组根音,则与该根音存在联系的各个音,都会被串联在一起,最后生成完整的和弦。以此为基础进行循环,可以明确旋律中的和声走向。
(一)旋律与和声同步运动
在旋律写作的过程中,要实现旋律与和声的相互同步,本质上就是根据相关的调式、调性、功能序进,按照一定逻辑组织旋律与和声的进行。从旋律运动的角度分析,可以充分彰显和声序进状态,彰显和声运动走向。和声在乐曲中可能会发挥主导作用,旋律会随着和声的主导处于从属地位。大部分情况下,和声主要用于烘托旋律,是旋律的陪衬。旋律写作的过程中,同步和声走向也是比较常用的创作手段,可以使进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例如,旋律采用C大调一级音到五级音往复循环的方式,和声也需要依据旋律的形式,采用主和弦进行到属和弦,然后在返回循环的方式。“I、IV、V”三种功能和弦的出现比较常见,由于“I—IV—V—I”的和声功能进行可以将作品的矛盾侧面揭示出来,同时也能展现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音乐运动规律,所以很难区分旋律与和声之间的主次关系,二者的关系为同步进行、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在一些作品中可以发现,旋律线的构成音群只会在单一和弦中运动,和声进行则相对复杂。这种情况下,和声占据主导地位,采用多样化的色彩旋律来烘托,使旋律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3]。不仅如此,旋律写作中,还会采用同一音节降半音的处理方式,但和声进行相对平稳。这种情况下,音乐侧重于色彩的并置对比,通过旋律呈现强烈的色彩变化,并且以此来烘托情绪,那么和声功能会在此被削弱,侧重于体现旋律的功能作用。
(二)旋律与和声分离进行
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相互分离进行,本质上就是在调式、调性方面使旋律与和声产生分离倾向,根据自身逻辑运动,旋律中无法直观体现和声功能和序进。和声与旋律会采用不同的情绪塑造、内容塑造方式,可以增加音乐思维的复杂性,使音乐情感呈现更加立体。该特征主要在旋律与和声质分离的层面上有所体现,即在不同调式、调性上进行旋律与和声,使音乐有更加强烈的对比性,形成叠置状态,增加乐曲创作的层次感。例如,a和声小调中进行旋律,e和声小调上进行和声,而然二者相差一个升降号而已,但简单的旋律在和声配合下会变得更加丰富,情绪也随之更加饱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横向、纵向之间的关系。在规模较大的音乐作品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旋律、和声之间的相互分离。例如,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中,《一月五日》中的一个片断就清晰地呈现出旋律与和声分离进行的特点。其由三声部构成,各个声部位于独立线条。上声部线条为八度旋律;中声部为柱式和声;下声部为连续半音上行八度低音旋律。三者横向有明显地送进对比,纵向采用多从调性叠置,增加了音乐的复杂性和冲突性,可以给人震撼的欣赏感受。
结语:
综上所述,在旋律写作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和声走向,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以此来增加音乐创作的效果。通常,旋律写作与和声走向可以保持同步运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离进行的方式。在同步运动的状态下,二者相辅相成;在分离进行的状态下,可以增加音乐思维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立体性。具体的创作方式,可以根据创作者的目标和情感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樊祖荫.运用同宫场理论写作五声性调式和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8(02):24-32.
[2]郭新,郎雅慧.器乐曲旋律写作溯源及独特风格的技术构成——杜鸣心近期课程教学中个人阐述撷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04):24-46.
[3]李代强.主科和声教学前期对旋律写作能力的初步培养——参加黄虎威教授学术成果会有感[J].北方音乐,2017,37(08):2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