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研究鲁迅小说看客的意义
摘要:鲁迅以冷峻、辛辣的文笔,描述出中国近代“看客”这一群体的形象,看客不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社会特征的人群。这一人群,他们来源于社会各个阶层,但是他们在思想、行为举止却有高度的共同性,也充分地反映出近代国人思想转变的艰难过程。通过对鲁迅小说看客群体形象的研究,从而了解其实际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看客
一、前言
鲁迅小说笔下塑造的看客人物群体,主要呈现出空虚无聊、愚昧无知以及冷漠无情的形象。鲁迅小说笔下的看客,是对当时社会背景下特定人群的讽刺。他用辛辣、露骨的描写手法,猛烈抨击看客人物群体丑陋的灵魂,从而唤醒人们的良知。看客涵盖当时社会的不同阶层,其样貌、学识也完全不同,但是这一群人却表现出独特的共性,这些共性也反映了他们了言行举止、心理活动。而认识与了解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描写,有利于了解当时的基层民众的思想状况、社会环境,更加认识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层次思想。
二、研究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了解当时基层民众的思想状况
鲁迅小说用犀利、冷峻的文笔去刻画、鞭挞看客,这有利于了解近代社会人们思想转变的情况。鲁迅从1918年开始创作白话文小说后,他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看客群体,尽管在他小说中篇幅、地位并不是特别重要,但是鲁迅每一篇白话文小说所营造的看客群体,也是鲁迅基于现实实践与社会考察对基层民众的评价。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以《狂人日记》的方式登入文坛,他的白话小说的核心思想,那就是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宣传新文化与新思想,他对看客群体的塑造,不仅仅是观察社会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变化,同时他也充满着唤醒民众现代意识的希望。
(二)有利于了解到当时社会环境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但是人们思想的枷锁并没有完全解放,仍然受到封建伦理道德与纲常的压迫。看客群体展现出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其实质上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与社会意识的影响。“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这一句话是鲁迅小说《药》的对白,看客们对革命者的思想感到惊奇,甚至是觉得是非正常思维,这足以见得,革命对基层民众的思想唤醒程度不够,民众根本无法理解革命者先进的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思想上解放民众,反而让北洋军阀篡夺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不仅仅局势动荡,人民痛苦不堪,这种动荡的社会,反而激起了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村民成为“看客群体”。他们无力改变自身的命运,忍受着那个时代的痛苦,但是他们去看别人的时候,自然而然是从乐趣角度出发,看别人就是为了消遣,解决空虚无聊的生活。当他们的生活被满足,对于被看的对象,他们自然而然就显得非常的冷漠。
(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鲁迅小说蕴含深层思想
鲁迅在小说中对每一个人物群体刻画,都带有深层次的思想与反思。鲁迅在小说中,不仅仅只是批判社会,唤醒民众意识,更深层的是,他是希望营造看客这个群体,去深层次影响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让人们不再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看客群体形象,既是讽刺与批判,同时也是给人们思想教育的反面教材。鲁迅营造的看客群体形象,是直面当时人性的丑陋,完全将封建仁义道德粉饰的遮羞布扯了下来,从而让人们更加深入地反思。阿Q、祥林嫂、孔乙己他们都是那个时代被看客们鄙视与嘲笑的对象,可是矛盾也是对立统一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他们是悲剧人物,可是嘲笑、鄙视的看客们何尝不是悲剧?他们过着不如意的生活,麻木地对待身边的任何事情,当出现乐子,就当起了“看客”。而且鲁迅笔下的“看客”,一开始只是嘲笑主角的人,后来到扩展到整个近代国民阶层。他批判与讽刺看客,恰好表达了他想通过新文化、新思想改造看客群体的迫切想法。看客们实际上是“病入膏肓”状态,鲁迅用文笔相当就是诊断了他们的病症,并且非常希望改造看客们的思想。
(四)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鲁迅小说蕴含深层思想
鲁迅小说笔下的看客群体,实际上是鲁迅小说对近代社会围观群众的定位,他用辛辣、冷峻的文笔,将看客们刻画为傲慢自大且愚昧无知、冷漠麻木、空虚无聊的群体形象特征,看客们本身也是时代的悲剧,他们总是以取笑更弱群体为乐,把他人的苦难当成戏剧去看。鲁迅小说的情节,总体来说也是发生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之中。看客对“被看”的对象,获得了生活、情感上的满足,则立刻变得冷漠无情,连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但是,鲁迅小说的看客群体,实际上反映出近代思想还未开化的国民,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痛苦的命运,也没有解放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礼教宣战。鲁迅所刻画的看客形象群体,就是利用白话文、新思想,向傲慢愚昧、冷漠无情、空虚无聊的旧国民宣战。鲁迅通过小说无情地揭露、批判看客,不仅仅是忧愤,他希望通过营造群像特征的方式,让当时麻木不仁的国民们能够醒悟,主动去拥抱新文化、新思想。所以,对鲁迅小说看客的群体形象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变迁、社会环境变化,也进一步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深层次思想。
三、结束语
鲁迅所刻画的看客形象群体,就是利用白话文、新思想,向傲慢愚昧、冷漠无情、空虚无聊的旧国民宣战。鲁迅通过小说无情地揭露、批判看客,不仅仅是忧愤,他希望通过营造群像特征的方式,让当时麻木不仁的国民们能够醒悟,主动去拥抱新文化、新思想。所以,对鲁迅小说看客的群体形象研究,有利于了解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变迁、社会环境变化,也进一步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深层次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亚华.论鲁迅小说中看客形象[J].文学评论,2011 (09):17–18.
[2]杨莉.从鲁迅小说《长明灯》透视国人的迷信心态——关于塑造健全人格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郭文生.伟大的”呐喊”——浅析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0,(5).94~95
[4]陈继会.”看客”:鲁迅独特的形象创造-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44-50,57.
[5]戴佳仪.鲁迅《呐喊》中的语言特色分析[J].青春岁月.2016,(12).55-55
作者简介:
1.顾皓(1995-),重庆科创职业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就读,大专,研究方向:鲁迅小说,文学。
2.赵培洋(1995-),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