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摘要:所谓民族民间舞蹈,并不是指某一个民族的舞蹈,而是指各个民族传统舞蹈及其文化的汇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不乏优秀的舞蹈文化,尤其是以维吾尔族、彝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饱受冲击的现代,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保护这些民族民间舞蹈势在必行。因此,本文将在探讨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具体的传承和保护策略,希望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非遗视角;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保护策略
引言
民族民间舞的魅力在于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民族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各个民族的舞蹈均有各自的特点和鲜明的风格。每一种民族民间舞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体现,也是各地区风情的展示。之所以要将民族民间舞蹈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保护,不仅是因为民间舞蹈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凝结,更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民族民间舞蹈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出现了缺乏传承人等问题。相关从业者应当积极思考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策略和办法,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等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一、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保护的意义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其的保护可以强化民族的凝聚力。民间舞蹈产生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很多舞蹈动作都是由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劳作行为演变而来的,还有很多舞蹈内容也是直接取材于生产生活。因此,这些民间舞蹈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值得倾注心力来传承和保护。其次,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视角来看,我国本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和传播这些民族民间舞蹈,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更加团结友爱,同时还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特别是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主动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最后,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还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业,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而带动大量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实现各民族携手进步的时代愿景。
二、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发挥媒体功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也可以积极发挥媒体的功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播效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民间舞蹈。不仅如此,使用现代媒体,还可以让观众更直观地通过画面、声音等来了解民间民族舞,真切地感受到民族舞中的民俗特色。通过新媒体,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舞蹈类型和民族舞渊源。不论是粗野豪放的民族舞,还是细腻舒缓的民族舞,都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展现给观众,极大地拓展了民族民间舞的受众群体。为此,民族民间舞编创工作者应当积极学习新事物,促进民间舞与新媒体的融合,探索用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民间舞展现出来,不断开拓新兴市场。
(二)关注文化创新,提升民族民间舞蹈创编质量
创新是民族民间舞蹈生命力的源泉,而舞蹈创新的源泉则是文化创新。相关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文化创新,从而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创编质量。民族民间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舞蹈动作背后都有其文化渊源,即使是十分简单的动作也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可以体现该民族的民俗传统。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它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因此,相关舞蹈工作者应当在扎实的基本功基础上,学习地道的表演风格和特色,掌握民族民间舞对于体态、神态和表达情感的要求,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感受民族精神风貌和历史演进,进而在舞蹈创编中加入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实现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发展,推动民间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记录民族舞,上世纪大批学者下乡采风,至各偏远乡镇与民间老艺人同吃同住,以深入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真实面貌。用简笔画的形式载录舞蹈动作的变化,并从中提炼元素,捕捉韵律,固定化民族特点及韵律特征,使民间舞蹈的精髓在教材中沿袭下去,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革新。新一代的舞蹈工作者也应该保持这样的作风,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为民间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优化融合路径,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气息
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过程中,舞蹈工作者不仅要考虑到舞蹈展现形式的创新,更要考虑到舞蹈内容的创新与融合,而这种“融合”更多是指促进不同民族舞蹈的融合,优化融合路径,将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有机融合起来,创设出新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气息,推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
具体来说,相关舞蹈工作者在优化融合路径时既要考虑到融合范围,也要考虑到融合程度。从横向来看,融合范围是指相关工作者将选取哪些舞蹈种类进行融合,在怎样的文化场域内进行融合。若选择文化风格相近的民族舞蹈进行融合,将可能挖掘到更多舞蹈融合的可能性;若选择文化迥异的民族舞蹈进行融合,虽然寻找契合点更难,但是更有可能在此过程中催生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舞蹈风格,最后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从纵向来看,融合的程度将直接影响最后呈现出的舞蹈效果。浅层次的融合是指仅将不同民族舞蹈的动作、配乐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短暂的效果;而深层次的融合则是指舞蹈工作者在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探索不同舞蹈的文化内核,构建不同民族舞的文化桥梁,实现编创舞蹈艺术内涵、文化底蕴上的和谐一致,展现出民族舞震撼人心的一面。要想实现不同民族舞蹈的深度融合,相关工作者应当更多地学习富含文化内涵的舞蹈作品,去实地了解和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习惯,将舞蹈中抽象的文化内涵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加深他们对于民族舞每一个细微动作的理解。其次,民族舞工作者还需要注重服装的搭配和配乐的设计,既要从视觉感官上激发观众的情感,更要从听觉上打动观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加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措施。相关舞蹈工作者应当从宣传媒体、文化内涵、舞蹈融合等方面入手,增强对于民族民间舞的保护意识,守护好属于中华民族的舞蹈记忆。
参考文献:
[1]李康宁.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J].尚舞,2022(12):98-100.
[2]刘杰,王雨露.“非遗”视野下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3):55-57.
[3]朱江凤.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J].参花(上),2021(11):78-79.
[4]艾明旭.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01):96-98.
[5]郭大伟.非遗视角下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05):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