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鲜花调“茉莉花”的源头和发展
摘要:《鲜花调》是一首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的民间小调,因它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词曲完全一样,所以又称为《双叠翠》。《鲜花调》版本虽五花八门,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开头第一句都是“好一朵茉莉花”。
关键词:鲜花调;好一朵茉莉花;何仿
金牛山下一个名叫“百牛徐”的村子旁边,有一个民间艺人:他,30多岁,瘦长的身材,在当地也小有名气。那人见冒雨前来的新四军小战士何仿是专程来听他唱小曲的,便非常热情地说:“小同志,我给你唱一曲《鲜花调》吧!”说着便从自家茅屋的泥墙上取下一把胡琴来,一边拉琴,一边用男扮女装的高八度假声唱道: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新出道的小文艺战士以极大的兴趣和灵感很快用简谱把它记录了下来,并把那三段词也填在了曲谱下,然后再轻轻地哼唱给民间艺人听。那艺人非常吃惊,一是小战士的速度,二是他的“简谱”(民间原来只有工尺谱),用数字“1、2、3、4、5、6、7”居然就能把《鲜花调》丝毫不差地记录下来,真是太神奇了!艺人边称赞边提醒他在行腔和韵味上的注意点,且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示范,直到小何仿完全掌握、自己非常满意为止。
其实,何仿并不清楚这位艺人的情况,后据调查考证,他名叫徐圣田,也是唱洪山戏的,跟宋小狗子学过戏,专长男旦,因不大顾家常常“漂”在外面而有了“小和尚”之别名。“小和尚”徐圣田性格豪放潇洒,不拘小节,《鲜花调》是他在舞台上表演时经常使用的曲调,所以他才会男唱女腔,且能把这人人耳熟能详的小调演绎得特别缠绵多情。
《鲜花调》是一首流行于中国汉族地区的民间小调,因它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词曲完全一样,所以又称为《双叠翠》。这个小调在国内见诸文字记载已近二百年,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由贮香主人编纂的《小慧集》十二卷中就有一首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它和在江苏六合、仪征、江都以及安徽省的天长、来安一带流传的《鲜花调》有许多相似之处。
我国幅员辽阔,民歌《鲜花调》在流传过程中受各地人文习俗和方言语调等多方面的影响,衍化出许多样式的版本,除江苏版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河北版、辽宁版、广东版、四川版、湖南版……即使在江苏,除何仿1942年在六合搜得的那种外,也还有扬州版、苏州版……《鲜花调》已经渗透到民间歌舞及戏曲中,如云南的“花灯”、江浙的“马灯”、江苏的扬剧、扬州清曲、四川清音、湖南花鼓戏等。
《鲜花调》版本虽五花八门,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开头第一句都是“好一朵茉莉花”。在中国诗歌艺术的传统中,常常以第一句作为该作品的题目。因此,《鲜花调》又被一些人称为《好一朵茉莉花》。
民歌中最常用的手法是咏物寓人、借景抒情。歌词中的“茉莉花”、“金银花”、“玫瑰花”不仅仅是说花,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众所周知,茉莉花花朵小,金银花花似钩,玫瑰花带刺会伤人,这就勾画出年龄小、魅力大、个性强的三种典型女性形象。显而易见,这首《鲜花调》是一首表现男欢女爱的情歌。是国人“有贼心没贼胆”的最好写照。自然,这首歌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是不适合部队文工团演唱的曲目,但有远见的小文艺兵没有把它舍弃,而是记在本上,藏在心中。虽然那记录《鲜花调》的日记本,在1947年胶东保卫战突围时,遵组织命令销毁了,但词和曲却一直能清晰地在何仿的头脑里显现。
15年后的1957年,这位新四军小战士何仿经过解放后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深造, 回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后任歌队队长兼合唱指挥。前线歌舞团接到了解放军总政治部要调他们到北京向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做汇报演出并公演的任务,分配给何仿的任务除指挥气魄雄伟的《雨花台》和《东海凯歌》等两首合唱外,还要指导有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的“民歌小组唱”的排练。
因南京军区覆盖浙江、安徽、江苏三省,何仿选了安徽民歌《姐在田里薅豆棵》、浙江民歌《李三宝》,江苏民歌选什么呢?29岁的年轻指挥家、作曲家突然想起自己15年前在江苏六合金牛山搜集的《鲜花调》,考虑到《鲜花调》原歌曲唱了三种花,不集中,于是改成了专唱一种——茉莉花。原来词中的“奴”字带有封建色彩,一律改成“我”。本来第一段“又怕来年不发芽”移至最后,以悠扬婉转的高八度拖腔作结束句,曲子开头第二句也作了“移位”修改,歌名由《鲜花调》改成了《茉莉花》。
《茉莉花》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陈鸿虹、宋桂英、计秋霞、李小林四人于1957年在全军文艺调演的舞台上首演成功,被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中央广播电台录音向全国广播,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和国家领导人的喜爱和肯定,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特别欣赏。1959年,他亲自审定由前线歌舞团带着这首歌,以中国青年代表团艺术团的名义参加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行前,何仿又对歌词进行了修改,反复精心排练,并从此定稿: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一咏三叹,反复强调“好一朵茉莉花”,而且剔除了原歌词中不太健康的成分,除了已经把所有的“奴”字全改为“我”字以外,又把“满园花草”改成了“满园花开”。“花草”与“花开”只一字之差,看似区别不大,实则大有内涵:“花草”会使人有“沾花惹草”的联想,“花开”则有群芳竞妍、百花齐放的喜悦!第二段词中还强调了茉莉花的特色——白,“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它”。白者,纯洁无瑕也。明说花“白”,暗指姑娘清纯可爱,她的爱花、惜花、怜花、护花,何等美丽而又真挚的少女情怀啊!想采,而又始终不曾采。欲擒故纵,想进先退。和原来的《鲜花调》相比较,《茉莉花》的主题有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参考文献:
[1]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3]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李明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5]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民歌,中国》系列丛书一至六册 王冼星 人民音乐出版社
[7]《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
[8]《乐府诗集》郭茂倩
[9]《六合民歌集》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