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鲍勃·迪伦诗歌中的忧郁情结

美文新篇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美国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 )是音乐界和文学界的才子,成功地将诗歌与音乐融于一体,成为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标杆,书写了一代传奇。他的作品根植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继承了象征主义、垮掉派等文学作品的特点,暗含着一种忧郁情结。他在寻觅自我的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关照。

关键词:鲍勃·迪伦;忧郁;《像一块滚石》;《暴雨将至》

引言

兼具文学与音乐才华的鲍勃·迪伦将诗歌的形式和对社会关怀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创新了文学和音乐形式。迪伦早期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他的忧患意识,奠定了其沉郁悲情的歌曲主基调。弗洛伊德在《哀悼与忧郁》(Mourning and Melanchbolia)一文中,将“忧郁”定义为“最初似乎是一种异常的哀悼:沉溺于忧郁的人否认自己失去了某一对象,并且拒绝悲伤、拒绝哀悼。逝去的对象(‘逝者’)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理想......其结果则是:忧郁似乎遮蔽了社会世界,并由此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内在世界。”[13]62在工业文明下,物质泛滥,人的心灵迷惘,丧失理想,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诗人不断探索,却感觉到与世界的疏离与陌生感,陷入深深的孤独和痛苦之中。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关照现实社会,用佛家般的慈悲思想去解救自我与他人,不断探索与成长,最终实现了创作的转型和自我的升华。本文主要以《像一块滚石》、《暴雨将至》两首诗为例,探究鲍勃·迪伦诗歌狂放风格下隐含的忧郁情结,挖掘其作品的深刻主题。

一、鲍勃·迪伦忧郁情结的来源

鲍勃·迪伦的忧郁情结主要来自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文学创作所受的影响,尤其是垮掉派的影响。动乱、坎坷的时代底色和文学先锋们的大胆创新给予了迪伦创作的灵感,同时也让他和同时代的人们一样,陷入到孤独、迷茫、迷失自我的痛苦中。

1941年,鲍勃·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希宾小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后来,为了追寻心中的音乐梦想,迪伦放弃了大学学业,孤身一人来到纽约,目睹了美国社会的变迁。

《像一块滚石》、《暴雨将至》两首歌都发行于20世纪60年代,此时的美国局势纷繁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还笼罩在战争的恐惧中,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并不断向外扩张。物质经济极大丰富,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也感到精神的空虚。但随之出现工业异化、垄断主义,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此外,冷战接踵而来,局部战争、民族分裂、女性解放运动、麦卡锡反共主义等催生了美国国内反文化运动的兴起,美国民众安宁生活,却看不到希望,处在一种人人自危的状态之中。他们看似生活在“民主主义”的保护之下,但从个人层面感受到的是强烈的不安全感,人们心中的“美国梦”破碎了,“‘美国梦’一直以来强调的是个人对自由、公平和机会的追求,但在冷战时期,更多地表现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对土地、权利和财富的无尽追求。”[2]在这种背景下,青年一代开始反抗,以放纵、颓废、堕落甚至犯罪来表现自身的不满和反叛,成为“垮掉的一代”,在音乐界促成了“摇滚热”,民谣以其叙事的特性和易于传唱的旋律在动荡的年代复兴,成为时代的强音。“垮掉派”在诗歌创作中呼吁诗乐相融,这为迪伦的创作提供了契机。1961年,鲍勃·迪伦初到纽约,来到格林威治村。垮掉派的代表人物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等率先发出了反抗之声,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垮掉派”的作品成为青年一代的精神指引,他们模仿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通过流浪、吸食毒品、倡导性自由和性解放、享乐和尝试新鲜事物来实现心灵的净化。“反主流文化运动严格意义上甚至并不是一场运动,更多的像是一种充满了反抗和象征性的行为主义。”[9]反主流文化运动唤起了很多人的觉醒,迪伦也受到该运动的影响,继承了垮掉派的一些思想。正如桑恩斯所言,“鲍勃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称得上是‘垮掉派’诗人的精神继承者。鲍勃了解这一流派的作品,而且他也有着类似的敏感性格,因此在与‘垮掉派’作家的会面时鲍勃显得异常兴奋。”[6]194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的迪伦处在一种寻寻觅觅的状态之中,充满着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思。他希望通过音乐唤醒人们,也唤醒他自己,为自己、为年轻人们寻找出路。

二、迷惘、孤独的自我追寻

青年时期的鲍勃·迪伦一直处在迷茫与彷徨的状态之中,寻找着家园和心灵的栖居地。大学辍学之后他离开家乡独自到纽约打拼,渴望见识到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比起难以回去的故乡,心灵的故乡更难寻觅,他一直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远方,寻找着解救精神的出路。但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他发现寻觅自我的艰难,这使他陷入到一种忧郁情绪之中。自我在哪里?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

在《像一块滚石》一诗中,迪伦描写了一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富家小姐从锦衣玉食、光鲜亮丽到沦落街头、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的人生转变。“滚石”这一独特的意象在西方文化里寓意着不安定的人或事,常常被用来比喻流浪汉,英语谚语也有:Rolling stones gather no moss(滚石不生苔),“滚石”让人联想到的是浪荡,是自由,是不断地在路上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这一颗滚来滚去的石头“引起试图挣脱主流文化束缚、按自己意志生活的一代人的深深共鸣。”[3]4这颗“滚石”其实也象征着诗人自己,滚石滚动的状态就是诗人自己作为一个“流浪者”的生动写照:它将要去哪里?去做什么?诗人的内心虽充满着渴望,但是他的目标是不明确的,他是迷惘的,这种对“无明确对象”的渴望最终会让他陷入到一种无助的忧郁情绪中。“文学作品中被忧郁困扰的主人公往往会感到自己失去或缺少某种东西,同时对这种东西产生无尽的渴望。但问题是,他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又渴望着什么。”[7]他追求的可能是家园,尤其是心灵的归宿;有可能是难以实现的梦想;也有可能是自我,人类最本真的状态。诗人已经陷入迷茫、无助的状态中,不知何去何从。“尽管‘忧郁’与‘哀伤’皆由所爱客体的丧失造成,但对于忧郁者来说,这种丧失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为一种想象的状态。”[1]431也就是说,客体事实上并没有不复存在,但对于一名爱它的忧郁者来说,它已经“丧失”了。“滚石”居无定所,人们迷失自我,找不到心灵的归宿,这种丧失感即是迪伦忧郁情结产生的源泉。

作者在副歌中反复追问“感觉如何”,把那种无家可归、孑然一身、孤苦伶仃、像滚石一般漂泊不定的人生感受极致地凸显了出来:

感觉如何/感觉如何/无家可归/像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像一块滚石?[3]5

从“无家可归”、“孤苦伶仃”这些词可以看出诗人深深的忧郁情绪,也可以发现他诗歌中影射的自己:迪伦预见到这样做可能会让他失去一切——家园、理想、自我等等,这种“没有故乡的乡愁”[7]使他感到迷茫和孤独。“迪伦在时代的狂热里,做着一个清醒的梦......没有家的方向,他一直在找着自己的家,那才是他唯一关心的,是唯一永恒的主题。”[8]

在《暴雨将至》中也有迪伦自己的影子。迪伦借鉴了垮掉派诗歌风格,运用自白体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意象符号,描绘了一幅暴雨(危机)来临前的画面。他运用第一人称来描写:

噢,我蓝眼睛的儿子,你上哪儿去了?/噢,我钟爱的少年郎,你上哪儿去了?/我曾跋涉过十二座雾蒙蒙的高山/我曾连走带爬行经六条蜿蜒的公路/我曾踏进七座阴郁森林的中央/我曾站在十二座死亡之海的面前/我曾深入离墓穴入口一万英里深的地底/一场暴雨、暴雨,暴雨,暴雨/一场暴雨将至[4]164

诗中的孩子可能是诗人自己的指射,体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忧郁气质的主要诱因。”[15]其中的“我”可能是悲伤忧郁的流浪歌手——虚构的诗人自己,他行走在死亡的边缘,觉察到危险的气息,却无法阻止灾难的发生。他对自己的无奈感到自责与愧疚,对生命即将丧失的命运感到忧郁。“忧郁症与哀悼的类似使我们断定他因为丧失某个对象而痛苦;他所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指向有关其自我的丧失。”[13]6其诗歌中体现了极致的忧郁意识,为作品添加了一抹悲剧色彩。

三、悲天悯世的社会关怀

如果从“自我”的角度走出来,也可以发现迪伦诗歌中悲天悯世的宏大意义。他不仅仅忧虑自己,更忧虑整个美国社会。如他所言,“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对我来说,歌曲不仅仅是轻松的娱乐。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人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5]37他的作品虽不符合主流文化的审美,但他代表大众的声音。

在诗歌《像一块滚石》中,迪伦表面上是在嘲讽一个孤傲的富家小姐,嘲讽她从上流社会跌入社会底层后的无所适从,但实际上他在向大众发问,以引起他们的反思。迪伦运用重复和设问的手法来达到修辞效果,如:

你从不曾转身看杂耍人和小丑皱起的眉头/当他们走来给你变把戏/你从来不明白这样不对头/你不该让别人帮你找乐子/你习惯和你的外交官一起骑铬马/他肩头还坐着一只暹罗猫/他可真是今非昔比/发现这一点是不是特难受/当他从你那儿把一切都偷走

感觉如何/感觉如何/孤苦伶仃/没有回家的路/像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像一块滚石?[3]6-7

在《像一块滚石》中,每小节的后面一小节重复,将各个小节紧密连接起来,形成排比的效果,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同样,《暴雨将至》中每小节用大量的“我看见”“我听到”的排比句给人强烈的压迫感。迪伦还运用讽刺的手法,如《像一块滚石》中对孤傲小姐的嘲讽:“现在你没声儿了吧?现在你不神气了吧?”[4]5通过运用修辞手法迪伦对大众发出质问,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照。这里的“滚石”可以象征各种群体,如狂放不羁的年轻人,他们无法摆脱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在另一条道路上逐渐迷失了自我,陷入迷惘中。他们追求自由,但并不知道自由是什么,他们反抗社会,但不知道方式是否妥当,他们对所追求、向往的对象产生怀疑,于是便陷入忧郁之中。“对象是必然会失去的,因为我们从未真正地获得对象。我们往往是在对象不在场的地方寻找它的存在,而这只能带来寻觅不得的痛苦。”[11]55他们在头脑中构建的这个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距让他们感到痛苦与绝望。“滚石”还可以象征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沉溺于追求物质需求的人们,他们完全丧失了精神上的信仰,迪伦对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感到担忧。

同样,《暴雨将至》中也体现了迪伦的社会关怀以及对战争的思考。在这首诗歌中,迪伦以先知的视角预判了古巴导弹危机,尽管他本人并没有觉察到,但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局势的动乱,迪伦由此将关注点转向了惶惶度日的普通民众。该诗用了很多简短句子描述了各种场景:

噢,我蓝眼睛的儿子,你看到了什么?/噢,我钟爱的少年郎,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一个新生儿被狼群包围/我看到一条钻石公路空无一人/我看到一根黑树枝不断滴落血水/我看到一个房间满是手持淌血榔头的男人......[4]164-165

被狼群包围的婴孩、滴血的黑色树枝……这一系列让人窒息的魔幻现实象征,逐渐向美国袭来。迪伦运用诡谲魔幻的意象描绘了恐怖的社会场景。然而,在风云变幻的恐怖乱景下,迪伦站在了底层弱势群体一边。在迪伦笔下,现实生活充满了荒诞的死亡与毁灭。迪伦实际上是以荒诞的现实来反映他深切的人文关怀。正如加缪所说,“荒诞运动……其目的是同情……”[14]2战争中的人们因为迷失自我而不断逃避,从而避免产生恐惧感。迪伦对大众的关怀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垮掉的一代”的思想。艾伦·金斯伯格在一次访谈中提到,“垮掉的一代人”意味着“悲天悯人”[10]他说“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火炬已传递给了下一代人,他所指的垮掉派的精神火炬实质上就是这种“叛逆、消极的表象背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待生命的真诚。”[12]这也契合佛家悲天悯人的慈悲思想。

四、结语

鲍勃·迪伦的忧郁情结源自特殊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现实社会的敏锐洞察。除此之外,垮掉派等文学流派的影响促成了他的艺术创作,让他将忧思转换成文字,创造出了许多佳作,成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跨界诗人。在《像一块滚石》与《暴雨将至》两首诗中,迪伦的忧郁情结分别从自我追寻与社会关怀两方面体现出来。对迪伦自己来说,迷惘、孤独与丧失感即是他忧郁情结产生的源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忧郁情结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大众的忧虑与关怀。通过分析迪伦作品中的忧郁,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迪伦作为时代文学和音乐先锋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对当今社会有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Freud, Sigmund. Gesammelte Werke[M].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1999.

[2]Gonczy D. J. The folk music movement of the 1960s: Its rise and fall[J]. Popular Music & Society, 1985, 10(1): 15-31.

[3](美)鲍勃·迪伦著;包慧怡译. 鲍勃·迪伦诗歌集 像一块滚石 1961-2012[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4](美)鲍勃·迪伦著;奚密,陈黎,张芬龄译. 鲍勃·迪伦诗歌集 暴雨将至1961—2012[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5](美)鲍勃·迪伦著;徐振锋,吴宏凯译. 编年史[M]. 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6](英)桑恩斯著;余淼译.沿着公路直行 鲍勃·迪伦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7]蔡瑜,吴显友.艾兴多夫作品中的“忧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9(06):115-122.

[8]桂清萍. 滚动的石头:鲍勃·迪伦[J]. 中国电视(纪录), 2012(04):78-81.

[9]孔小刚. 解读“垮掉的一代”[D]. 西北师范大学,2004.

[10]库伯尼克. 诗歌音乐文学——金斯伯格访谈录[C].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

[11]唐树生著.德勒兹与忧郁 先验经验主义的生成方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

[12]唐思程. 鲍勃·迪伦歌词中的人文关怀[J].文学教育(上), 2018(08):64-66.

[13]汪民安,郭晓彦主编.生产 第八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14]现代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 劳特利奇-里甘·保罗出版公司, 纽约. 1987:2.

[15]赵玺媛. 从鲍勃·迪伦歌词意象看他的忧郁气质[J]. 职大学报, 2017(01):36-40.

作者简介:向春芳(1997-),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英美文学方向。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