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视阈下阆中民歌的活态传衍:基于教学与文化产业的应用思考
摘要:阆中民歌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的审美内涵,在历年的传衍中实现着多维度的应用价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阈观之,当前阆中民歌教学与文化产业之中的活态应用非常多,这样的实践一方面可以避免让阆中民歌陷入到濒危甚至灭亡的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可以使阆中民歌获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应用,由此实现更多维度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产业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民歌;活态性;教学;文化产业
一、引言:“非遗”视阈下的阆中民歌
据不完全统计,阆中地区拥有着数千首传统民歌,其主题与内容丰富,情感与艺术表现力强,不仅见证了阆中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审美意识与民俗生活相的重要载体,是四川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地方民歌之一。作为活态传衍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民歌广泛流传于民间,其创作与表演是与当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中,这些民歌又可以通过在教学及文化产业等处的应用来实现其更好的传衍,由此在本地区发挥着更多的应用价值。
阆中民歌在其当代的活态传衍中同时面临着机遇与问题:一方面,阆中民歌在当前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与资源,这为其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阆中民歌又面临着一些应用问题与发展桎梏,对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予以审思。
二、阆中民歌在教学中的活态应用
阆中民歌作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富有地方文化色彩、通俗易懂、易于学习与传唱等特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审美认知与审美教育的价值。所以我们将阆中民歌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予以应用,可以为其活态传衍发挥更多价值。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嬗变、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大众审美观念的变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相应的保护、传承及发展将会由此发生改变,难以在原生文化环境中使之得以自主、原生和活态传承,所以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之发挥更多额应用价值,不仅实现审美认知与审美教育价值,还可以进一步唤醒更多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更好地坚定他们自身的文化自信。合理而科学的教学活动可以让阆中民歌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使之更好地在民间进行传承与传播,同时也可以开展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与学术研究。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活动并非以商业盈利作为首要目的,而是更为侧重于关注阆中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化性、审美性、教育性等特征。与此同时,这样的教学应用可以为阆中民歌构设一个优质的信息交互平台,进而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促进交流:比如我们可以在本地区群众文化领域开展阆中民歌的公益教学活动,吸引群众积极参与教学中来,培养大众的审美能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在本地区中小学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将阆中民歌作为重要的教学材料,构设一个长期的教学训练体系;在高校中,我们可以将阆中民歌同时作为学术研究材料与教学材料,实现其多维度、高维度的双向应用价值;积极开展阆中民歌的社会文化讲座、艺术沙龙、民间艺人交流会、创作/表演交流会、惠民音乐会等活动,实现其社会教育层弥漫的普及与传播等。此外,这类教学活动还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真切地反映出阆中民歌在保护、传承、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这也可以为其未来相关工作的构设与开展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引导、监督、咨询的关键作用。
总而言之,阆中民歌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应用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或者传播,而是深入到不同受众群体所产生的长远、科学、合理的活态传衍活动。在实践之中,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出更好的教学体系,还要寻找到一批具有时代色彩、地域特征、民族特性的教学案例,由此在阆中民歌的系列教学活动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课堂并予以实践,真正使其实现预期目标。当然还要注意的是,相关的教学应用不是走形式、走过场、浮于表面,也不只是技艺技能的传授,而是真正深入到阆中民歌的原生文化环境之中、深入到群众生活之中,并且将更高层次的审美教育与文化教育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实现阆中民歌的活态传衍与合理应用,由此发挥其更多的应用价值。
三、阆中民歌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阆中民歌自身是拥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地域特色与族群特色的,在传统的文化环境之中,这些优秀的民歌作品不仅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之中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一定的产业价值。同时,这也可以将文化产业中相应的经济价值转化为对其民歌文化传衍的重要支撑,从“输血”的僵硬保护、被动保护转化为“造血”的活态保护、主动保护,避免更多传衍中所出现的桎梏与负面影响。
阆中民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产业高度发展的当下,完全可以合理运用相关产业优势,在共生共衍的发展态势中实现真正价值——因为文化产业中从来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它们存在着密切联系。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积极引导不同内容与风格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各个旅游景点、文化公园、街坊、剧院、音乐厅等处开展展演活动,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表演机会与经济收入的同时,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高度融汇;可以开发阆中民歌相关的系列产品,如唱片、海报、电子出版物、图书等,拓展文化产品的周边价值;借助有经验的文化管理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力量,合理开发阆中地区民歌资源,同时在执行中提高管理运营效率,使之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打造“民歌村”、“歌队”等文化产业品牌,提高影响力;做好观众拓展,实现文化产业内各角色的多向互动等。通过这些途径,我们可以为阆中民歌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使之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当然需要尤为注意的是,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首先实现的重要价值,其优先级应该大于其中的产业价值。我们只有平衡好文化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才能不违背其文化传衍的本质规律,并在文化产业中构设起更适合共向发展的结构。换而言之,阆中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文化产业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但这并不是仅仅通过传统的审美活动或商业活动进行直接式的价值对接,也不是盲目追求商业利润;我们需要在二者共向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厘清阆中民歌作为艺术产品所涵有的社会效益以及相关经济效益间的复杂关系,考虑其多重价值形态在同一文化载体中的倾向及比例关系。可以说,二者在合理的融汇式的发展关系中的共向发展既能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对文化本身发挥生产性保护、生产性自救的作用,但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对阆中民歌的过度干涉与影响也有可能使其陷入传衍与革新的发展悖论之中。若在实践中我们难以平衡二者间的关系,那么这会对阆中民歌的传承机制造成极大破坏,同时这类“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也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合力、适度介入,难以形成更好的长远发展结构。由此可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要把阆中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放在首位,但也正如上文所述,我们不能在保护中采用过于死板、故步自封、僵化的方式,而是基于活态化的保护体系中建立起更为完备的文化传承机制,并将其与文化产业合理融汇起来,才能使之获得更好的活态传衍。
近年以来,从国家到四川地区各级政府都颁布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统文化振兴的相关政策文件,同时也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长远规划,但整体对于保护与传承方面着眼更多,强调更为合理的、与产业共向的融汇式发展。借助产业的政策、资金、人力、物力、场地等方面的优势,我们需要对阆中民歌首先开展系统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客观记录、详细整理、高效率存档之同时,更应结合阆中民歌原生文化环境对其进行整体性保护、多维度保护,并在产业场域之中将其予以更好应用,此外我们还可借助优质的平台信息交互及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应有的多维度价值,做好传播与“走出去”工作,使之可以获得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四、结语:阆中民歌的生存与发展思考
阆中民歌在当前的生存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密切关联的,需要通过在教学活动与文化产业活动中的应用来实现更好的活态传衍。
笔者作为“非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深感阆中民歌在传承中不仅可以发挥较高的审美价值,也真正能够发挥审美认知与审美教育功能,尤其相关的活态应用是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相契合的。阆中民歌能够得以活态传衍离不开本地民众的文化自觉,也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使其能够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形态中可以获得生产性自救、合理发展、适度创新,使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发挥更多维度的现实应用价值。可以说,这不仅是对阆中民歌相关非遗保护工作的基本尊重,更是对其涵有的历史文化、艺术特征、民众集体精神等的尊重,亦是对当前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民众文化生产需要等方面的切身思考——所以,我们更需要在教学活动与文化产业中将阆中民歌的活态传衍予以深度考量,不仅要做好民歌演唱方法与综合表演技法的应用,还要考虑到审美层次与文化浸染层次的培养,这才利于其当下生存与未来发展。
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向,结合四川地区文化视野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教学活动与文化产业应用等方式可以让阆中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获得更具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交叉性的多方资源,而这样的途径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对象、方法方式、价值维度等也可以形成更多切实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马知遥,孙锐.文化创意与非遗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4]张同宇. 阆中伦理主题民歌艺术表达方式探析[D].西南大学,2020
[5]李倍雷.中国民间艺术在史学中的价值与意义[J].艺术百家,2014(05):104-109+33
[6]赵崇华,邓思杭.形态辨析与价值审思:论非遗语境下艺术批评模式的构设[J].艺术学界,2019(01):261-268
[7]王璐.阆中民歌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思考[J].明日风尚,2018(11):144-145
作者简介:张朝明(1965.07-),大专,阆中市文化馆创作部主任,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