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汤姆索亚历险记》汉译本翻译研究

美文新篇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汤姆索亚历险记》作为中外著名的儿童读物,已有多个译本。本次分析译本来自吉林出版社“读名著·学英语”系列,双语排版不仅能让小读者阅读,还能对比英汉语言的不同。本文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方面探讨译者在受到原文、读者、与语言风格的影响下,对译文做出的调整与改动,希望能够对儿童文学翻译提供翻译策略指导。

关键词:儿童文学特征;交际理论;儿童本位;翻译策略

一、引言

《汤姆·索亚历险记》由马克·吐温所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小男孩汤姆·索亚的冒险事迹,他机灵、勇敢,敢于打破常规。作者以儿童为写作视角,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如错字等体现人物特征,文章语言生动,句式简洁,吸引人们阅读。作为外国儿童文学,译者在翻译时需以儿童为中心,充分考虑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使用儿童能接受的语言,关注儿童期待的阅读效果。

二、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交际翻译理论,目的在于“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主张以译文读者为出发点,忠于目的语与目的语读者,旨在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与语言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调节,灵活变通,使句子通顺易懂,增强可读性。

三、儿童文学特征

儿童独特的知识水平、生理和心理机制等因素使得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孙演玉,2021)。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语言须活泼有趣,对话以白话为主,修辞要恰当且能够传达其效果,这与交际翻译理论契合。如此,本文从交际翻译理论出发,探讨译者受到读者需求、原文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影响,在词汇、句法、修辞三方面采用的翻译策略。

四、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

1.词汇

儿童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最大的受众群体,交际翻译理论试图与目的语读者阅读译文所产生的效果,尽量地接近与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时产生的效果(Newmark,1981)。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使用儿童能接受、理解的词汇,同时不改变原文人物形象特点,使人物变形。

例1

原文:They chased each other through the long grass, in the mud and up the trees.

译文:他们互相追逐。一会儿跑到高高的草丛中,一会儿跑到泥地上,一会儿又爬上了树。

分析:汤姆正处于十分调皮的年纪,四处乱跑玩乐。译者在翻译时将原文中的“through、in和up”译为“跑到……中、跑到……上和爬上……”,使用转换法将静态词语转为动态词语。同时,用“一会儿……一会儿”指出动作的连续,表示儿童闲不住的特征,显示出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年龄与性格。

例2

原文:Tom soon found himself tormented with a desire to drink and swear; the desire grew to be so intense that nothing but the hope of a chance to display himself in his red sash kept from withdrawing from the order.

译文:汤姆不久就发觉自己被一种强烈的欲望所折磨,那就是他想喝酒,想破口大骂。这种欲望如此强烈,他真想从节制会退出来,可是一想到自己能有机会佩戴红肩带好好露把脸,他才打消了退会的念头。

分析:原文中使用“torment”一词,表示汤姆加入节制会后受到的束缚,自身顽劣的性格与条例形成鲜明对比。但又因节制会可以佩戴红肩带让他能够在大家面前炫耀,才忍了下来。译者为展现汤姆的虚荣心,没有直译“display”为“展示”,而是将其引申为“好好露把脸”点明人物性格,语言更加直白通俗,以此维持汤姆的人物形象。

2.句法

交际翻译侧重译文翻译效果,关注译文的通顺、流畅、易懂,不在语言和形式上让读者产生疑惑。因此,要求译者摆脱原文语言形式上的束缚,采用断句、句法重组、增译隐含信息的方式呈现译文,使语义更为完整,译文语句连贯。

例3

原文:Four times he had his hands on that rich treasure and four times it wasted to nothingness in his fingers as sleep forsook him and wakefulness brought back the hard reality of his misfortune.

译文:他梦中抓住了宝箱有四次,可是当睡梦消失,他醒后面对的还是那不幸的严酷现实:宝箱化为乌有,他仍是两手空空。

分析:原文虽词汇较多,句子较长,但结构清晰,语义易于理解。赵丽华(2017)认为“在对《汤姆·索亚历险记》进行翻译时,不仅要保留美国文学的语言特征,更要站在汉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考虑语言的翻译行为”,这样才能为儿童读者所理解。根据英汉语言差异,英文结构中结果在前,条件状语在后,以关联词连接各个小句。而译者根据隐性逻辑关系将句式重组,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描述,层层递进,更展现故事性。

例4

原文:He believed he had taxed the forbearance of the powers above to the extremity of endurance and that this is the results.

译文:他深信是他惹翻了上帝,使他怒不可遏,瞧,现在报应来了!

分析:在镇上盛行《圣经》时,汤姆偏偏不信。因此,在晚上发生暴风雨时,他以为自己惹怒了上帝,这是他得到的惩罚。原句为陈述句,以平淡的口吻描述了汤姆让上帝对他忍无可忍,从而降罚。译者增译了“瞧”,以呼唤性的语气词吸引读者互动,拉近读者与文章的距离,让读者从旁观者角度转换为场中人,增加其参与度。

3.修辞

作品中运用修辞格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这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至关重要。马克·吐温的作品语言幽默,《汤姆索亚历险记》也不例外。译者为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采用修辞手段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例5

原文:His gratitude for their gifts had always smote their consciences before-it cut deeper than ever, this time.

译文:他非常感激他俩给他送好东西,这更让他俩的良心不安起来——这一次,像把刀似的深深刺进他们心里。

分析:穆夫·波特被陷害入狱,而能够作为证人扭转局面的哈克和汤姆因不敢暴露,只能偷偷去见他,弥补心中愧疚。作者用隐喻手法,借“cut”一词来描述孩子们的心如刀割,译者为还原作者意图,直接还原隐喻,给读者直观的阅读感受。

例6

原文:There was abundance of cold water to finish the feast with.

译文:最后,他俩又饱喝了一通凉水,结束了这顿“宴席”。

分析:孩子们去山上野餐,汤姆与贝姬在山洞中迷路,只带了几块蜡烛头和一点糕点。面对如此凄惨的情况,二人只能就着凉水分食糕点。原文使用反语的修辞手段,将这样惨淡的一餐称为“feast”,因此作者在翻译时保持原文修辞,但是为了不让读者误解,使用双引号标注“feast”的特殊含义,达到目的。

儿童文学翻译应关注儿童读者的阅读需要,将儿童的阅读体验放在首位,译文应充分传递原文内容,承担着吸引儿童阅读兴趣的责任。因此交际翻译理论与儿童文学翻译十分契合,能够满足翻译需求。本文在词汇、句法、修辞方面进行分析,能够体现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理论与案例参考,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发展。

参考文献:

彼得·纽马克. 翻译问题探讨[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孙演玉. 论儿童文学翻译风格的再现[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22):39-41.

徐伟. 儿童文学作品中语义的隐喻的认知语义理解和翻译策略[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2(11):29-31.

赵丽华. 目的论视角下《汤姆·索亚历险记》翻译研究[J]. 语文建设, 2017(15):73-74.

作者简介:尚美茵(1999.02-),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工程英语。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