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宋代人物画题材特征
摘要:人物画作为三大画科之一,在两宋时期其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改前朝恢宏壮大的宗教、皇室题材转而表现婴戏、货郎现实题材、市井风俗题材、民族气节题材等,究其原因,不外乎与两宋时期重文轻武国策有关,与宋代市民文化发展、宋代政治格局、历史背景联系紧密,宋代文人画思想的盛行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宋时期人物画题材的嬗变。
关键词:宋代;人物画;题材
1.宋代人物画发展概况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北宋初期的宗教人物画延续了唐代传统,创作活跃,北宋中期,人物画不断的发展演变,先是在画法上从绚烂的重着色方式走向水墨,然后是风俗画的出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举世闻名的风俗画杰作。
绘画艺术不能孤立发展,除与物质文化有紧密联系之外,也与社会的精神文化气氛有关。重文轻武是宋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一政策使得宋代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进而形成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和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两宋转型时期,文人画观念和艺术都是对北宋时期的文人画意识、美学趣味的继承与发扬,表现出注重水墨表达、推崇逸格、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鲜明美术特色。
2.宋代人物画题材
2.1婴戏、货郎现实题材
宋代风俗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阶级趣味。婴戏、货郎、渔猎、风俗、市井生活成为南宋画家笔下最常见的题材。李嵩为南宋光宗、宁宗时期画院待诏,他的画作《货郎图》主要表现货郎到了乡下,村童和农妇们围绕货郎担观看,其担子上悬挂着各种玩具、杂货,头上也插挂了各种各样好玩的物品,引来了四方妇孺围观,犬吠鸟鸣,熙熙攘攘。孩子的纯真、母亲的慈爱都被表达得笔致工细、亲切而自然,和通常表达富贵气象的货郎有所不同,更具生活气息。
2.2市井风俗题材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宋代风俗画发展的最高水平。《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的是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梁,和以虹桥为中枢的汴水两岸各阶层人士活动场面。画面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各种活跃、热烈、繁杂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的合奏那样激越高亢、气势磅礴。作者饱满的激情,严肃认真的态度,对艺术想像的丰富和艺术情感表达得缜密不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2.3民族气节题材
宋代人物画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出现了大量表现民族气节的历史题材,以反映褒忠贬奸和民族矛盾题材较为普遍。李唐的《采薇图》描写殷商权贵伯夷、叔齐在亡国耻食周粟,遁入首阳山采薇而食,宁愿饿死也不屈服于周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忠贞气节。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则描述了汉末著名女词人蔡琰在战争中流落匈奴,最后虽还归故里,却又面临着和丈夫、儿女分别的真实故事,在宋代统治阶级无力抗击金朝,使得百姓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困难情况下,这一故事尤其能引发广大民众的共鸣。总之,宋代特殊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背景对这一时期画家选择创作题材有着直接的影响,画家们借历史故事之题材发出“还我河山”的悲壮怒吼。
2.4道释人物减笔画题材
两宋人物画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在笔墨风格上产生了“减笔画”形式,梁楷,南宋宁宗嘉泰时期的画院待诏,作画技艺高超,他自号粱疯子,所绘人物形象、风景、花卉并精,既能作精细严谨的图像,也擅画洗练放逸的简笔画,尤其是后者在技术手法上有了很大革新,开辟了元明清写意风格人物画的先河。《泼墨神仙图》用酣畅的泼墨画法,描绘出了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并用极简括笔法大胆地画出了富有诙谐感的沉醉神情,栩栩如生。
3.宋代人物画题材特征成因
丹纳的《艺术哲学》认为,艺术作品和民族、环境、时间三个因素密切相关,一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题材,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宋代人物画题材的变化也必然有着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因素。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由于外族的入侵而灭亡的汉民族政权,而究其原因在于其一直采用重文轻武政策,抑制了武将的发展。所以两宋文学与艺术逐渐趋向于装饰性与世俗性,整个时代的审美精神摒弃了前朝的阳刚大气,转而为一种小家碧玉般的阴柔温和。
其次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民众文化思想的大发展,导致人们开始转向重视市井民俗、社会现实。城市人口剧增,民众群体随之扩大,市民意识也日益高涨,产生了全新的生活理念。风俗画家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以便能够出售便创作了大量符合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风俗画,而且也赢得了人数众多、范围广大的市民阶层的青睐,于是宋代人物画风俗题材绘画艺术迅速发展,并成为主流。
北宋时期科技文化艺术均有了高度发展,但当时封建社会专制到达了顶峰,为摆脱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从政治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变革,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都空有一身才艺但无处施展,所以文人志士们只能从诗书画中寻找解脱,这无疑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所以文人画的产生是基于当时历史情况下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人画在绘画表现形式上,不再追求传统院体画的浓艳赋色和精雕细琢,转而追求素雅水墨意境,崇尚“只求神似”、“墨分五色”的典雅情趣。
4.结语
纵观宋代人物画的发展,其最大特征就在于绘画题材发生的变化:“婴戏”、“货郎”成为此时盛行的现实题材;南宋出现大量反映民族气节的历史故事题材;出现道释人物减笔画艺术形式。
首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政策对绘画题材产生了重大影响,国策使得绘画一改前朝的恢宏大气,故事题材更亲民,更大众,于是乎出现了符合大众审美的风俗画。其次,两宋市民文化的发展也对绘画题材产生了直接影响,宋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而导致市民文化的繁荣,画家为了迎合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直接导致了两宋时期“货郎”、“婴戏”等题材的崛起。其三,宋代政治格局与历史背景对人物画家创作题材也有影响,故都汴京大片国土沦陷,满腔怒火的画家们借用历史故事题材表彰民族气节,抒发内心的愤懑,借此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宋代文人画思想对画家的艺术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水墨代替设色,一改赋色浓艳的风格,改用大块面的水墨肆意挥洒。自此,人物画的创作逐渐向“水墨大写意”的方向发展。
宋代艺术家辈出,创作层出不穷,题材丰富,其中人物画充分记录了宋代的社会现实,给后人研究宋代社会历史提供了史料的同时也使我们重新思考写实风格的绘画表现,从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2010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滕固.唐宋绘画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4]方闻.心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
[5]丁江平.两宋之际人物画的嬗变研究.2014
[6]冯鸣阳.南宋画院人物画的政治功能研究——以《采薇图》为例.2013
[7]张厚明.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赏析
[8]刘嘉禾.浅析宋代风俗画《货郎图》的美学特征与人文情怀.美术教育研究
[9]薛以平.写意画的出现和两宋人物画
作者简介:王茜茜(1993.08-),女,汉,山西长治,硕士在读,山西大学,美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