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谈乾隆《雅州府志》纂修及资料价值

美文新篇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乾隆《雅州府志》是雅州由直隶州升为府后纂修的第一部方志,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府志。本文对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情况及资料价值进行阐释,可望为研究康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及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同时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研究和康藏地方志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乾隆《雅州府志》;纂修;资料价值

引言

元朝起,各地方开始编撰地方志,清朝更是编撰地方志的鼎盛时期。清代乾嘉时期,越来越多的考古学家投入到各地志书编修当中,不仅提高了地方志的编纂质量,还大幅提升了地方志的学术价值。乾隆《雅州府志》便是在此背景下编撰而成。

关于雅州地方志的编撰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名为《雅州图志》,明代又对其进行完善,形成了《雅州图经》《雅州志》等,到了清朝时期,结合历朝历代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雅州“志”进行了纂修,形成了前之未有的内容最全面的“志”——乾隆《雅州府志》。该“志”的资料来源于宋朝和明代对雅州的记录以及曹抡彬的实地调查搜集的资料和他人所写有关雅州地区的史料等。书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完备的资料支撑,因此,该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雅州府是明雅州直隶州,清初仍为雅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州为府,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结合过渡地带,也是汉文化与民族文化结合的过渡地带,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之称。在乾隆《雅州府志》序中记载“迨我朝雍正七年,升州为府,设雅安县为附郭首邑”。雅安属上川南道,辖天全州和名山县、荥经县、芦山县、清溪县、雅安县一州五县,兼管打箭炉厅。在乾隆《雅州府志》凡例中记载“今改为府,改司为州,改所为县,共辖一州五县。其改设年月,不备载之,无以资考证。且新开打箭炉,直通西藏”。本文将基于乾隆《雅州府志》,分析其纂修的背景、时间、人员、体例等,同时分析其资料价值,对今后研究康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及城市的规划提供借鉴,同时对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研究和康藏地方志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

(一)乾隆《雅州府志》纂修背景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编撰地方志书尤为重视,要求全国各地都编撰或纂修地方志。乾隆《雅州府志》序中记载“适逢檄修《直省通志》,爰益访传闻,探碑碣,搜罗往牒”。即中央政府直接编撰《直省通志》,这就需要下辖的各地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整合,下辖地方在向上级提供资料的同时可以将本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完善,从而形成地方志,这就为乾隆《雅州府志》纂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原有的雅州府记录相对陈旧,不能满足当时的发展,因此,在当时纂修地方志就极为重要。

雅州府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历来就是政治和军事重镇,明代以来,雅州府就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尤其是在雅州升为府之后,逐渐成为了连接西藏和四川的要道。因此,纂修乾隆《雅州府志》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乾隆《雅州府志》纂修过程和时间

根据乾隆《雅州府志》之序可将纂修分为三个阶段。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的第一阶段持续的时间较长,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马秉慧到雅州府任知府时开始对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杨文彩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到雅州府任知府,在马秉慧的基础上继续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工作。这一时期虽然纂修时间长,但为乾隆《雅州府志》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雍正年间开启了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工作的第二阶段。张植于雍正五年(1726年)到雅州府任知府,为纂修乾隆《雅州府志》作了大量调查、收集资料、分类编排,在其调任之前虽然未将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完成,但为后来的纂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阶段即曹抡彬到雅州任知府,在前人修志的基础上,仅用六个月就将乾隆《雅州府志》纂修完成。完成时间为乾隆四年,虽然在后续100多年间仍对其进行不断地补充,但基本内容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乾隆《雅州府志》也成为雅州府影响最大的一部府志。

(三)乾隆《雅州府志》纂修人员

乾隆《雅州府志》主要由马秉慧、杨文彩和曹抡彬三任知府共同编撰而成,其中马秉慧和杨文彩为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抡彬是贵州黄平人,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己丑科进士,后在多个地方任知府。乾隆《雅州府志》中记载:“纂修曹抡彬,…编辑曹抡翰,…参订雅州府同知张泰国、雅州府通判裘曰发等人,校阅原任云南石屏州知府陈如平、芦山县举人竹全见…。”从修志人员构成情况看,修志人员力量之多,分工之明确,参与编纂人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强编纂能力,对辖区情况了解,熟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以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雅州府情况,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乾隆《雅州府志》是属于官修。

二、乾隆《雅州府志》纂修体例及主要内容

(一)纂修体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志书的体例和内容也会不断变化,而乾隆《雅州府志》的体例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乾隆《雅州府志》采用了纲目体例,与当时志书体例的主流发展态势有密切的联系。乾隆《雅州府志》分为十六卷,全书约30万字,共452页。卷一包括序、征文献启、凡例、图考、修志姓氏等基本信息,卷二为星野、建置没革、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卷三为城池、衙署、乡里、寺观、祠坛、古迹,卷四为赋役,卷五为盐政、茶政、邮政、屯政、物产、水利、风俗、节序,卷六为礼仪、祀典、祥异,卷七为学校、名宦、乡贤、学规,卷八为流寓、循吏、秩官,卷九为孝义、选举、宦绩、节烈、土行,卷十为兵制、化林坪营制、筹边、勘乱,卷十一为土司,卷十二为西域,卷十三为夷律,卷十四至十六为艺文。这样就更好地体现出了“事物的领属和层次关系,更能简洁地阐述事物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揭示事物发展的由来和现状”。

(二)纂修主要内容

1.图文结合

图文结合是乾隆《雅州府志》的一大特点也是其内容中最丰富实证性最强的一部分,乾隆《雅州府志》中有二十余幅图,包括政区域图、地质图、地形图,也有习俗图、土司图、城市图、军事图等,这些图包括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等基础的地图要素,在必要时还有文字标注,表明乾隆《雅州府志》的纂修者具有极高的专业性。这样“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仅能够清楚的展示雅州府的基本信息,还能反映了一些用文字难以清楚表达的内容,读者可以快速了解雅州府的知识,同时证明历史真实性最强的形式,因此,对于后人研究西南地区勘界、区域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信息通讯

乾隆《雅州府志》对雅州府的信息通讯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雅州府凭借其特殊的地理形势,具有极强的军事战略需要,因此,雅州府的交通要道、驿站和关塘等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乾隆《雅州府志》中记录,雅州府驿站的马匹、马夫由康熙四十一年到雍正九年有了明显的增多。除了修正道路、提高驿站的人马配置外,还在每个州县设有铺递,即在战时对官文信函进行送达和返回,在后期平定大小金川叛乱中为清政府传送军事情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雅州府具有完善的交通和“快递”等基础设施,对于传递军情和发展雅州府的政治和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3.地貌地形

雅州府四面环山,有雅安山、金鸡山、寨子山、周公山等,乾隆《雅州府志》中对雅州府的山川、形势等进行了详细记载,不仅记载了山川的名称和位置,还对其名称的由来、地形、走向、河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根据乾隆《雅州府志》中关于山川的描述可知,雅州府与外交流的道路相对较少,虽然对外沟通受限,但有外敌入侵时,仅以较少兵力就可以扼守住重要关隘,体现了雅州府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乾隆《雅州府志》的资料价值

(一)地理研究价值

历史上,雅州府的行政区划多次发生变化,隋仁寿四年就将其命名为雅州,其后管辖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于雍正七年升为雅州府。乾隆《雅州府志》比较全面的对雅州府管辖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河流水域、动植物分布、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分析这些自然地理要素自清朝以来的变化,对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关于对植物的花开花落时间等的记载,有助于分析清朝以来的温度变化,进而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同时,根据气温、降水等要素可以分析雅州府的农耕文化的演变,同时可为如今的以前雅州府管辖区域内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自然灾害治理等方面提供基础性的历史资料,对于促进现今的农业及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康藏研究价值

雅州府位于西藏和四川的交界处,因此,雅州府在中央治理西藏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雅州府属于多数民族聚集区,也是汉族与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带,乾隆《雅州府志》对其进行详细的记述,可为现今对多民族聚集区的治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特别是乾隆《雅州府志》卷之十一和卷之十二专门对里塘、巴塘、察木多等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土司之分布、生产、生活等情况作了详细记述。可以说是研究川康藏边地藏、羌、彝、蒙、苗等少数民族史之珍贵资料。雍正八年(1730年)设雅州府同知分驻打箭炉后,雅州府所辖区域扩至雅砻江边这在乾隆《雅州府志》卷之一“雅州府舆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巴塘、里塘虽划归四川管辖却并不属雅州府,再往西就更不属雅州府辖地,这虽然与当时对地方志的要求相悖“越境而书”,曹抡彬即撰有《饬州县条陈修城添兵议》,在此文中他说,“雅州一府,界在边陲,正当西藏往来大道”,在“凡例”中明确说:“今西藏悉归版图”,“我朝德威远播,四夷归心,是以前后藏均隶职方,咸遵正朔,故另列一类,详载疆域、形势、户口、贡赋,以昭一统无外之模”。从这些称述来看,讲明了“越境”而书的目的。在治藏战略之下,这样的“越境”而书虽不太合清代一般的府志之例,但对于研究雅州府及周边地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这部府志的价值所在。

(三)旅游价值

雅州府四面环山,蒙顶山、周公山、牛背山等,现已经成为了有名的旅游景点,乾隆《雅州府志》中对周围的山川进行了详尽的记载,对于开发这些山川成为旅游景点具有重要意义。上里镇历史悠久,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凭借其重要军事地位成为当今的旅游景点;清溪古镇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距今已有1403年的历史,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最为重要的驿站,城内仍保存着大片唐、宋、明、清各代建筑。这些景点虽是后世打造,但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或军事地位,并在乾隆《雅州府志》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旅游资源开发时可通过乾隆《雅州府志》了解名胜古迹的历史,丰富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是它的“旅游价值”。

(四)艺术文学价值

乾隆《雅州府志》中利用大量篇幅对雅州府的艺术和文学进行了记录,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均有记载,包括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杨慎、以及曹抡彬的《饬州县条陈修城添兵议》、《和夷底绩辨》等,这些诗文对于后世研究雅州府及文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乾隆《雅州府志》的第十三卷中还详细的记述了雅州府多个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舞蹈、音律等,对研究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的变化,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弥补丢失的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乾隆《雅州府志》纂修遵循了清代方志编纂的规定与法则,既能反映了一方之全貌,体现出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又能做到了分门别类、类目得体、排列充序,突出了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在资料来方面,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史料,收集了许多碑文记载,运用了各类档册,深入实地调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乾隆《雅州府志》真实性、科学性、全面性,该史料有助于清代时期的西南民族地区历史的研究,且在今后有关地理、政治、历史、文化、旅游、教育、思想传播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康藏地区地方志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今后的社会发展和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提供历史理论依据,从而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

参考文献:

[1]曹抡彬. 乾隆《雅州府志》.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清光緒补刻本。

[2]佚名纂修.《打箭炉志略》.清.抄本。

[3]赵心愚.《乾隆〈雅州府志〉中的西藏篇目及其资料来源》.中央民族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33卷(总第169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